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融入生活,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
一、融入生活背景,激发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元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自觉接受新知识.如教学“百分数”之前,我让学生注意看报、看电视等,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比的数据,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学生就能根据实际事例纷纷提出“统计资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可比100大?”“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学生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投入到新课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二、融入实践活动,激发探究热情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在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获得了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我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然后组织他们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直径、半径有关.接着我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从测量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热情高涨的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的数学规律.
三、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善于设置新奇、困惑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学习要勇于质疑,在质疑问难中擦出创造的火花.如在学了分数应用题后,有的学生就会困惑:“为什么在生活中数量上甲比乙多多少,也可以说成乙比甲少多少,而当甲比乙多或少的是分数时,就不能这么说呢?”又如,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后,针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有的学生会提出:“现实生活中,足球比赛不是有2比0吗?”每当这时,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留给学生们一个充分交流讨论的空间.在关键处扶一扶,在重点处点一点,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从不同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求异、求新的思想得到扶植.
四、返回生活天地,激发数学情感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懂得知识的价值,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后,我设计了一道“请你来当设计师”的实践题,让学生测量自己教室的长和宽,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后,画出这间教室的平面图.在这一尝试中,学生团结协作,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这一知识后,我设计了“换季大减价”的生活模拟情境:一件上衣原价100元,现在甲家商场按八折优惠出售,乙家商场推出“每消费满100元送30元购物券”的活动,哪家商场的上衣更便宜?通过计算比较,学生深刻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道理,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融入生活,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融入生活,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 融入生活,会使课堂更精彩.
责任编辑罗峰
一、融入生活背景,激发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元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自觉接受新知识.如教学“百分数”之前,我让学生注意看报、看电视等,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比的数据,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学生就能根据实际事例纷纷提出“统计资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可比100大?”“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学生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投入到新课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二、融入实践活动,激发探究热情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在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获得了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我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然后组织他们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直径、半径有关.接着我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从测量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热情高涨的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的数学规律.
三、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善于设置新奇、困惑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学习要勇于质疑,在质疑问难中擦出创造的火花.如在学了分数应用题后,有的学生就会困惑:“为什么在生活中数量上甲比乙多多少,也可以说成乙比甲少多少,而当甲比乙多或少的是分数时,就不能这么说呢?”又如,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后,针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有的学生会提出:“现实生活中,足球比赛不是有2比0吗?”每当这时,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留给学生们一个充分交流讨论的空间.在关键处扶一扶,在重点处点一点,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从不同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求异、求新的思想得到扶植.
四、返回生活天地,激发数学情感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懂得知识的价值,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后,我设计了一道“请你来当设计师”的实践题,让学生测量自己教室的长和宽,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后,画出这间教室的平面图.在这一尝试中,学生团结协作,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这一知识后,我设计了“换季大减价”的生活模拟情境:一件上衣原价100元,现在甲家商场按八折优惠出售,乙家商场推出“每消费满100元送30元购物券”的活动,哪家商场的上衣更便宜?通过计算比较,学生深刻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道理,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融入生活,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融入生活,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 融入生活,会使课堂更精彩.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