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图片大文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学写毛笔字练习中,都配有历代书法名家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小,常被忽视。其实,这小小图片里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开掘并充分利用,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一、悠久辉煌的历史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契于甲骨之上的甲骨文,便已有了点画、结体、章法等书法艺术的要素,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实用向审美发展。隶书不仅在汉字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书体、书法发展的一大渊薮。
  现行正楷书法。由魏朝钟繇开始。晋朝王羲之学习钟繇等人书法,并改进成为笔画清圆、结构端正的正楷字体。同时,他又另创一种自然清新、笔势流动、变化多姿的行书,奠定了我国正书、楷书的基础。其所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而成为汉字现行正、行、萆书的模范。至此,形成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第一个高峰。
  唐代书法以楷书的成就最为突出,它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书法传统,创造出了风神各异的唐代楷书,形成了继晋代之后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又一高峰。
  盛行行书,是宋代粥法的一大特点,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主要是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在教材中所选的历代书法家的图片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和赵孟頫。不难看出。编者通过这一组图片,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大致轮廓。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围绕图片搜集有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让学生对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他们感悟到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汉字,写好汉字的感情。
  
  二、刚正不阿的人品
  
  字品如人品,人品亦如字品。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隽秀雄键。其为人也如此,既有袒腹东床的洒脱,又有妙写春联的机智,更有以字易鹅的痴迷。柳公权为人正直,相传皇帝曾问用笔方法,对日:“心正则笔正。”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颜真卿,五代祖是《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三岁丧父,后中进士,历任四朝。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徇私情,不媚权贵,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在朝中,他与权奸杨国忠、卢杞针锋相对。安史之乱时,颜真卿首举义旗,挺身而出,与叛军坚决斗争,顽强不屈,以身殉国。“明若日月”(欧阳修语)历代传颂。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它们凸现了书法家们的人品,展示他们的人格魅力。充分挖掘运用它们,从而使学生亲其人,爱其书,激发习字的兴趣,从而学写字,学做人。
  
  三、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想真正学好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简单容易的事,尤其是像这些流芳百世的书法家。宋代书法家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这首诗正是苏东坡学习书法的经验之谈。
  “墨池”的典故出自张芝等书法家刻苦学书的故事。草圣张芝是汉代人,他一个月要费几锭墨练习书法,几年以后,由于他每日在家旁的池塘边洗濯笔砚,竟把一池塘清水给弄黑了。无独有偶,王羲之也“临池学书”,使一池清水为之尽黑。现在江西的临州、庐山、湖北的蕲水、浙江永嘉、故县积谷山麓等地,还存有王羲之当年墨池的遗迹。
  唐代欧阳询习字极用功,当他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其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时,如获至宝,日夜揣摩,喜而不寐。他对索靖所书碑铭非常喜好。相传,在一次外出的途中发现了索靖写的一块碑,他立即停马下鞍,伫立在碑前观看了很长时间。天色晚了,他只好上马赶路。可碑上精美的字迹时时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觉得刚才还没能尽饱眼福,于是,又调转马头,重新回到碑前,索性在碑前露宿,第二天继续观碑,一连看了三天。正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毕生的孜孜以求,他才登上书法艺术的高峰。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不正是滋养学生的极好的精神食粮吗?宋代文学家曾巩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墨池记》勉励后学,我们为什么不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为我所用呢?
  
  四、炉火纯青的艺术
  
  书法是一门艺术,所选书法家的作品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流传千古,那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仅正楷而言:王体笔画清圆,结构端正;欧体刚劲峻拔,清朗爽劲,结体道密峻整;颜体笔画肥厚圆润,结构严整刚健;柳体笔画清劲,结体疏朗;苏体重肥厚,结构茂密;赵体笔画清秀,结构端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其艺术水平可以说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一些神奇的传说也从侧面烘托了这些书法大家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关于《兰亭序》的传说。名家名作以及优美的传说,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极好资源。
  另外,这些书法家们又都是一个个诗人,在给我们留下书法瑰宝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诗词歌赋。这些也是极其珍贵的语文学习资源。
  对于上述蕴藏着的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搜集上述资料,必要时,教师可亲自参与。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搜集到的资料,充分地加以利用,并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其他文献
“丁零零……”下课铃声一响,新来的同事六(6)班班主任小张老师急急忙忙地跑到我跟前,焦急万分地说道:“成老师,有点情况,请指点迷津……”  原来他班刘东同学刚从外校转来不久,但老师早有耳闻,据说该同学素有“东方不败”之称,在五年级遭老师批评时就曾多次掀桌怒吼,不可一世,全班同学避之不及,谈“刘”色变,而张老师自打接手刘东以来,一直小心翼翼,心怀戒备,处处提防,稳保距离。可还是好景不长,这不,刚才上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面对语言积累还不丰富的低年级学生,该如何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句子的教学,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比较是有规范的    1.置换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生动。教学这类词语,我们可引导学生运用置换的方法,意会词义,在换词
作文应当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之间亲密无间。为此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激励学生主动地发现、想象、探索,在开放中生成,领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风光。    一、开放作文命题,凸显个性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教师在命题时,要
艺术素养是人的一种资质和禀赋,是超越技艺、技能层面的。艺术教育只有深入到艺术的文化层面(而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艺术素养。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究竟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使其变得更有力量和精神涵养呢?汉字学习可以使人在获得言语训练的同时,寻得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艺术学习,又将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和精神成长给予怎样的影响和润泽?借此,我以一种更加审慎、审美的姿态,构筑我的文化课堂。下面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不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在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学习,其理解力、接受力提高20%—40%,记忆力提高1.5—2倍。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老师,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得到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思考这样一个话题:难道在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甚至期末考试中都能够得到高分,但“开不了口说英语”的学生真的就是尖子生吗?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应对考试还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呢?为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定期开展一些口语测试。  案例:  四年级的课堂上,这一课时学习shopping及其主要句型:Howmuch…?老师与学生正在“水果店”里津津有味地对话着:  (教师挑了一位英语成绩较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足迹、雨痕、波痕”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一读对话,初识“书”的外形    1 回顾生活中的书,引出文中最大的“书”。  师:我们知道平常读的书,有字、有画、有着丰富的知识,读好书,将来能更好地建设祖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读读书,一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作过这样的倡导:“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由此可见,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参与,在琅琅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一、强化情感体验    在很多的课堂
案例片段与评析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哪儿的吗?(课件出示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在我们的班级。  师: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生:拍照时站的地方不一样。  师:那这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