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学写毛笔字练习中,都配有历代书法名家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小,常被忽视。其实,这小小图片里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开掘并充分利用,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一、悠久辉煌的历史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契于甲骨之上的甲骨文,便已有了点画、结体、章法等书法艺术的要素,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实用向审美发展。隶书不仅在汉字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书体、书法发展的一大渊薮。
现行正楷书法。由魏朝钟繇开始。晋朝王羲之学习钟繇等人书法,并改进成为笔画清圆、结构端正的正楷字体。同时,他又另创一种自然清新、笔势流动、变化多姿的行书,奠定了我国正书、楷书的基础。其所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而成为汉字现行正、行、萆书的模范。至此,形成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第一个高峰。
唐代书法以楷书的成就最为突出,它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书法传统,创造出了风神各异的唐代楷书,形成了继晋代之后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又一高峰。
盛行行书,是宋代粥法的一大特点,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主要是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在教材中所选的历代书法家的图片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和赵孟頫。不难看出。编者通过这一组图片,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大致轮廓。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围绕图片搜集有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让学生对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他们感悟到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汉字,写好汉字的感情。
二、刚正不阿的人品
字品如人品,人品亦如字品。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隽秀雄键。其为人也如此,既有袒腹东床的洒脱,又有妙写春联的机智,更有以字易鹅的痴迷。柳公权为人正直,相传皇帝曾问用笔方法,对日:“心正则笔正。”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颜真卿,五代祖是《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三岁丧父,后中进士,历任四朝。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徇私情,不媚权贵,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在朝中,他与权奸杨国忠、卢杞针锋相对。安史之乱时,颜真卿首举义旗,挺身而出,与叛军坚决斗争,顽强不屈,以身殉国。“明若日月”(欧阳修语)历代传颂。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它们凸现了书法家们的人品,展示他们的人格魅力。充分挖掘运用它们,从而使学生亲其人,爱其书,激发习字的兴趣,从而学写字,学做人。
三、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想真正学好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简单容易的事,尤其是像这些流芳百世的书法家。宋代书法家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这首诗正是苏东坡学习书法的经验之谈。
“墨池”的典故出自张芝等书法家刻苦学书的故事。草圣张芝是汉代人,他一个月要费几锭墨练习书法,几年以后,由于他每日在家旁的池塘边洗濯笔砚,竟把一池塘清水给弄黑了。无独有偶,王羲之也“临池学书”,使一池清水为之尽黑。现在江西的临州、庐山、湖北的蕲水、浙江永嘉、故县积谷山麓等地,还存有王羲之当年墨池的遗迹。
唐代欧阳询习字极用功,当他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其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时,如获至宝,日夜揣摩,喜而不寐。他对索靖所书碑铭非常喜好。相传,在一次外出的途中发现了索靖写的一块碑,他立即停马下鞍,伫立在碑前观看了很长时间。天色晚了,他只好上马赶路。可碑上精美的字迹时时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觉得刚才还没能尽饱眼福,于是,又调转马头,重新回到碑前,索性在碑前露宿,第二天继续观碑,一连看了三天。正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毕生的孜孜以求,他才登上书法艺术的高峰。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不正是滋养学生的极好的精神食粮吗?宋代文学家曾巩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墨池记》勉励后学,我们为什么不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为我所用呢?
四、炉火纯青的艺术
书法是一门艺术,所选书法家的作品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流传千古,那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仅正楷而言:王体笔画清圆,结构端正;欧体刚劲峻拔,清朗爽劲,结体道密峻整;颜体笔画肥厚圆润,结构严整刚健;柳体笔画清劲,结体疏朗;苏体重肥厚,结构茂密;赵体笔画清秀,结构端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其艺术水平可以说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一些神奇的传说也从侧面烘托了这些书法大家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关于《兰亭序》的传说。名家名作以及优美的传说,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极好资源。
另外,这些书法家们又都是一个个诗人,在给我们留下书法瑰宝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诗词歌赋。这些也是极其珍贵的语文学习资源。
对于上述蕴藏着的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搜集上述资料,必要时,教师可亲自参与。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搜集到的资料,充分地加以利用,并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一、悠久辉煌的历史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契于甲骨之上的甲骨文,便已有了点画、结体、章法等书法艺术的要素,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实用向审美发展。隶书不仅在汉字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书体、书法发展的一大渊薮。
现行正楷书法。由魏朝钟繇开始。晋朝王羲之学习钟繇等人书法,并改进成为笔画清圆、结构端正的正楷字体。同时,他又另创一种自然清新、笔势流动、变化多姿的行书,奠定了我国正书、楷书的基础。其所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而成为汉字现行正、行、萆书的模范。至此,形成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第一个高峰。
唐代书法以楷书的成就最为突出,它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书法传统,创造出了风神各异的唐代楷书,形成了继晋代之后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又一高峰。
盛行行书,是宋代粥法的一大特点,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主要是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在教材中所选的历代书法家的图片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和赵孟頫。不难看出。编者通过这一组图片,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大致轮廓。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围绕图片搜集有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让学生对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他们感悟到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汉字,写好汉字的感情。
二、刚正不阿的人品
字品如人品,人品亦如字品。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隽秀雄键。其为人也如此,既有袒腹东床的洒脱,又有妙写春联的机智,更有以字易鹅的痴迷。柳公权为人正直,相传皇帝曾问用笔方法,对日:“心正则笔正。”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颜真卿,五代祖是《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三岁丧父,后中进士,历任四朝。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徇私情,不媚权贵,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在朝中,他与权奸杨国忠、卢杞针锋相对。安史之乱时,颜真卿首举义旗,挺身而出,与叛军坚决斗争,顽强不屈,以身殉国。“明若日月”(欧阳修语)历代传颂。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它们凸现了书法家们的人品,展示他们的人格魅力。充分挖掘运用它们,从而使学生亲其人,爱其书,激发习字的兴趣,从而学写字,学做人。
三、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想真正学好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简单容易的事,尤其是像这些流芳百世的书法家。宋代书法家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这首诗正是苏东坡学习书法的经验之谈。
“墨池”的典故出自张芝等书法家刻苦学书的故事。草圣张芝是汉代人,他一个月要费几锭墨练习书法,几年以后,由于他每日在家旁的池塘边洗濯笔砚,竟把一池塘清水给弄黑了。无独有偶,王羲之也“临池学书”,使一池清水为之尽黑。现在江西的临州、庐山、湖北的蕲水、浙江永嘉、故县积谷山麓等地,还存有王羲之当年墨池的遗迹。
唐代欧阳询习字极用功,当他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其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时,如获至宝,日夜揣摩,喜而不寐。他对索靖所书碑铭非常喜好。相传,在一次外出的途中发现了索靖写的一块碑,他立即停马下鞍,伫立在碑前观看了很长时间。天色晚了,他只好上马赶路。可碑上精美的字迹时时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觉得刚才还没能尽饱眼福,于是,又调转马头,重新回到碑前,索性在碑前露宿,第二天继续观碑,一连看了三天。正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毕生的孜孜以求,他才登上书法艺术的高峰。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不正是滋养学生的极好的精神食粮吗?宋代文学家曾巩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墨池记》勉励后学,我们为什么不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为我所用呢?
四、炉火纯青的艺术
书法是一门艺术,所选书法家的作品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流传千古,那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仅正楷而言:王体笔画清圆,结构端正;欧体刚劲峻拔,清朗爽劲,结体道密峻整;颜体笔画肥厚圆润,结构严整刚健;柳体笔画清劲,结体疏朗;苏体重肥厚,结构茂密;赵体笔画清秀,结构端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其艺术水平可以说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一些神奇的传说也从侧面烘托了这些书法大家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关于《兰亭序》的传说。名家名作以及优美的传说,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极好资源。
另外,这些书法家们又都是一个个诗人,在给我们留下书法瑰宝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诗词歌赋。这些也是极其珍贵的语文学习资源。
对于上述蕴藏着的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搜集上述资料,必要时,教师可亲自参与。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搜集到的资料,充分地加以利用,并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