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法角度考察语气副词“究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气副词作为副词的一种,缺乏实义,只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究竟”作为语气副词,表达的就是对事物真实情况的进一步追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在此我们就从语法角度来讨论一下“究竟”:
  
  一、在造句方面
  
  1.“究竟”作为语气副词大多出现在问句中,表示进一步的追究,相当于“到底”,表示“追究事物的真相”。此时“究竟”的语义指向是疑问中心,如:“首都无小事,‘两节’又相继逼临,北京市的消防工作[究竟]抓得怎么样?”句中的“究竟”就指向“抓得怎么样”。
  (1)出现在特指问句中,句中多有疑问词“什么、怎么、如何”等。如:“那么,关于‘改历’的传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出现在选择问句中,如:“我不知道这份电报是否是第二次送达,也不清楚[究竟]有没有送电报收费的规定?”
  (3)“究竟”不用于带“吗”的问句中,即是非问句中。如,我们不说“这本书[究竟]是你的吗?”而是说“这本书是你的吗?”或“这本书[究竟]是不是你的?”这主要是因为“究竟”无论是表示主观评价,还是显示某种情态,必然要求该命题所表信息相对明确,而带“吗”的是非问句所表示的则是对整个命题的怀疑和不知,并不含有明确的信息,因而带“吗”的是非问句不能用“究竟”。
  2.“究竟”用于陈述句中:(1)表示归根结底的结论或表示原因,这时的陈述句则含有了评价性的意义,尤其是在“是”字句中,语气副词通常只用于“是”的前面,而不用于“是”的后面。如:“脚踩着书,手扒着书,急急忙忙地翻着一本又一本,我要探明[究竟]是些什么书!”
  (2)“究竟”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在陈述句中,同别的词语组合表示一定的句子成分,如:“你就猜不着,他[究竟]多大年岁。”句中的“他究竟多大年岁”做的是动词“猜不着”的宾语。而在“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中“究竟有没有魂灵”做的是这个主谓谓语句的主语。
  
  二、在句中出现的位次,也就是跟某种句子成分或某种词语同现时所处的位次
  
  1.“究竟”总是出现在主语之后,但当单纯针对主语提问时,“究竟”只能出现在主语前,“[究竟]你去还是他去?”当疑问词作主语时,“究竟”也只能出现在这个主语的前边,而决不能在后边。例如我们说“究竟谁去?”而不说“谁究竟去?”这些都说明当“究竟”用于疑问句时,“究竟”的语义只能后指,而决不能前指。
  2.“究竟”跟某些副词同现时的位次。“究竟”常跟“没有、多、才、已、将、又、还、更、老”等副词在句中共现。例如:
  (1)我不知道这份电报是否是第二次送达,也不清楚[究竟]有没有送电报收费的规定?
  (2)但是,他的许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挪威人的担心,还是一个未知数。
  (3)这年[究竟]如何过才有味道?
  (4)然而,他们风雨无阻,任无情的大雨像鞭子一样抽打着自己的身体,[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汗水已不能分辨。
  (5)美元汇价[究竟]将如何发展,看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6)他想认识他现在停泊的地方[究竟]还同不同以前住过的那种不惬意的地方。
  (7)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
  由以上例句可看出,“究竟”和其他副词共现时,经常位于其他副词的前面,这主要是同“究竟”的表义功用和句法特征密切相关的。“究竟”是对述题进行评注,相对于其他副词充当该命题或述题内部的限制性或修饰成分,只能位于其他副词之前。然而,也有例外,如下面的两个例句:
  (8)万里同志说,老是有人质问改革[究竟]姓社还是姓资?
  (9)文化中的那些“经典之作”又[究竟]是由谁缔造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中的“究竟”和“又”的连用,它们连用时可以有“究竟又”和“又究竟”两种顺序,不同的顺序凸显的重点不同:“究竟又”凸显的是“对事物真实情况的进一步追究”;而“又究竟”凸显的是“指明事实”,并且它的使用频率比较大,主要是因为它与上下文结合在形式上更显连贯。如下面的例子:
  (10)那饿不死的野杂种贾雨村,捏着这个把儿在手,他[究竟又]埋伏着什么奸计在手呢?(刘心武《贾元春之死》)
  (11)而潘复生究竟代表哪个阶级,“潘二嫂”[又究竟]代表哪个阶级,则是今天也说不清道不白的事了。(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12)[又究竟]有多少冤魂在中国的大地上飘荡!(陶斯亮《住中南海对门的日子》)
  3.在句法分布上,“究竟”作为语气副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可以位于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前面,也可以位于主语前面。语气副词是表达说话人主观情感认识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句子中通常处于最外层,而且比较灵活,很多能够移到句尾。“究竟”就可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位于句中,或者位于句首,再或者位于句末。如:
  (13)[究竟]李登辉是否因为怕“中了中共的圈套”才不讲“一个中国”的?
  (14)陷在一种彷徨和不确定的气氛中,台湾民众日益担心的是,台湾当局[究竟]要把台湾带向何方。
  (15)我干什么了,[究竟?](王朔《过把瘾就死》)
  本文结合大量的实例,对语气副词“究竟”从语法角度进行了考察。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可处于句首或句末的“究竟”的语义管辖范围比一般的不能易位的语气副词要大。
  (姚晓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在广告语的制作中,要遵守语用原则里的“得体原则”,其中包括“礼貌准则”和“谦虚准则”等。
利用动量定理可解释许多现象诸如:用铁锤把钉子钉入木板,冲床压钢板,鸡蛋碰石头,蹦极跳等等,除了大家熟悉的这类问题外,生活中还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可用动量定理得到合理的解释。
新闻标题是新闻作品的题目,为了迅速引起新闻受众的注意,首先要精心制作新闻标题。制作新闻标题不但要巧用词语,而且要善用非语言性的标点符号,引号就是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
利用摩擦生热公式Q=fs相,解力学综合题非常方便,但若对此公式理解不深刻极易出错,本文结合实例谈谈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力的分解是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物体受的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或几个作用效果。比如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其重力G的作用效果是挤压地面,若施加一竖直向上的恒定拉力F,力F
一、哲学影响下的语言研究传统    “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 (love of knowledge, wisdom:philo-“loving”+ sophia-“knowledge, wisdom”),指“对知识和智慧的爱好”。在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都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七艺”①密不可分。古希腊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