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偷窃”的女孩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10岁女孩因反复偷窃被带到辅导室。通过多次会谈,咨询师与其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制定辅导目标,同时采用叙事疗法、短期焦点解决、家庭辅导、沙盘游戏等辅导方式,探索她“偷窃”背后的心理需要。辅导老师、班主任、家长、同学的通力合作,最终帮助其改变不良行为,回归正常生活。
  [关键词]偷窃行为;叙事疗法;焦点解决;家庭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6-0058-03
  一、个案背景
  诺诺(化名),女,10岁,四年级,身高中等,体型偏瘦,学习中等偏下(班级排名29,共50人)。语言表达清晰,性格比较内向,能够准确地描述自己的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她是二胎家庭中的姐姐,家里有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弟弟出生后妈妈的精力较多放在弟弟身上,自述感觉被忽略,对弟弟又爱又恨,与奶奶关系亲密。自述妈妈对其要求非常严格,一点事情没做好就会打骂,认为妈妈更喜欢弟弟,不喜欢自己,害怕妈妈,与爸爸关系比较亲近。
  诺诺经常趁同学不注意偷同学东西,所偷东西有百元钞票、文具盒、发卡、手表、玩具等。诺诺能认识到偷东西不好,但无法控制。班主任发现后私下多次进行教育,她认错态度好,之后仍然多次发生偷窃行为。同时因为偷窃同学东西,在班级中形象一落千丈,同学经常私下议论她,也没有人愿意跟她玩,她感到自卑和孤单。在家庭关系中,她时常觉得需要与弟弟争夺父母的关注,感觉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
  二、分析评估
  从辅导过程来看,导致诺诺偷窃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方面。
  (一)家庭结构
  诺诺的家庭属于二胎家庭,弟弟出生后,父母对她的关心和照顾急剧减少,后来交由奶奶照管,寄养在奶奶家,弟弟大一点才接她回家。这一点让诺诺有被抛弃的感觉。偷窃事件发生之后,父母开始关注她,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她身上,偷窃有可能是她重新获取关注、呼唤爱的方式。
  (二)家庭教养方式
  诺诺的妈妈对女儿的期待非常高,要求也非常严格,一旦诺诺达不到便会用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这让诺诺的性格变得小心翼翼,但潜意识里又想要反抗。所以,偷窃很有可能是诺诺潜意识里的反抗。
  除此之外,在学校方面,诺诺学习成绩偏后,没有学习动力。在学校找不到价值感,人际关系不良。
  三、辅导过程
  (一)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收集个案信息
  在接到个案之后,我开始在心理课堂上关注诺诺,适当给她创设一些发言的机会。在初步会谈中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开始的时候诺诺不是特别愿意开放自我,经过两次会谈之后,慢慢与辅导老师建立了安全、信任的关系,也主动提到她目前因为偷窃问题产生的情绪和人际困扰,表示愿意在老师的帮助下做出改变。
  (二)制定辅导目标,实施干预
  诺诺被带到辅导室的时候,班主任、父母还有诺诺自己都被问题困住了,对于诺诺偷东西这件事大家都觉得无计可施。经过与诺诺的交谈发现,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很愿意表达,并表现出很强烈的改变意愿,自己也做出过努力,也有过成功的经历,但更多的时候无法控制。叙事疗法认为,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因此本次辅导采用了叙事疗法中的外化技术来重新定义问题,从而解构问题。首先,需要对“偷窃”这件事进行定义:发生在什么时候,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影响,尝试过哪些努力,哪些有效?同时采用短期焦点解决,寻找例外事件,灌注解决问题的希望。最后,用叙事疗法的外化技术强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1.解构问题,重新定义“偷窃”
  师:大家都觉得你不经过同意拿他人的东西是小偷,但从跟你刚才的对话中我发现,其实你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也想改变,但是在某些时候自己无法控制,所以我更愿意认为你被你身体里的一个小东西控制了,你觉得这个小东西可能是什么?如果给它取个名字,你觉得是什么?(把人和问题分开)
  诺诺:(思考,脸部肌肉放轻松,露出微笑)“小恶魔”,对,我就是被“小恶魔”控制的。
  师:在什么情况下,“小恶魔”会出现?
  诺诺:没有人注意我的时候,我一个人感觉孤单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的时候。
  师:“小恶魔”最近一次出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诺诺:离开了弟弟一星期,弟弟长水泡,被隔离了,爸爸去照顾弟弟了,我也一星期没看到弟弟。妈妈出差两星期了,好久没看到他们了,好想好想他们。奶奶在澳洲,要过年才回来。
  师:所以,这次“小恶魔”是趁你身边的人都不在的时候来“偷袭”你了。
  诺诺:(笑)是的,它可坏了。
  师:上一次“小恶魔”出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诺诺:上次奶奶去澳洲打工,我很舍不得。以前我跟奶奶一起生活,现在很久看不到她,我很难过,一到学校又控制不住拿了同学的笔盒……
  2.描述问题带来的影响
  师:每次当“小恶魔”出现的时候,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诺诺:影響我上课,因为我一直在想这些事。
  师:你的同学怎么看待这个“小恶魔”呢?
  诺诺:他们觉得我是小偷,本来有几个跟我玩得好的同学,看到我偷东西了,他们私下都说我坏话,不跟我玩了。
  师:唐老师(班主任)怎么看呢?
  诺诺:每次“小恶魔”出现的时候,唐老师都要来处理,处理了很多次,还要找一个同学来帮助我,让她提醒我。唐老师也很累。
  3.焦点解决,灌注解决问题的希望(奇迹问题赋能)
  师:如果我们睡一觉醒来,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天使”,可以把“小恶魔”打败,你觉得谁会最先发现她?
  诺诺:爸爸妈妈,还有老师。
  师:小天使打败“小恶魔”之后会出现什么景象?   诺诺:爸爸妈妈会关心我和弟弟,唐老师不用那么忙,同学也会跟我一起玩,不再躲着我……
  4.强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化想象技术(叙事疗法,让来访者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源)
  师:你觉得“小天使”长什么样?试着想象一下。
  诺诺:(笑)头上有一个小光环,手上拿着魔法棒,穿白色的衣服,还有金色的头发……
  师:你觉得“小天使”一般什么时候现身?
  诺诺:开心的时候,有人陪我玩的时候。
  师:还有呢?
  诺诺:还有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儿的时候,跟同学出去活动时,班主任表扬我进步的时候,还有玩爸妈手机的时候。(笑)
  5.探索例外事件(焦点解决,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师: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小恶魔”经常出现,一星期几次,但是这个月你的“小恶魔”才出现一次,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
  诺诺:上次爸爸跟我谈了一次,说想要的东西可以给我买,爸爸每天给我一块钱让我存起来,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辅导反思:访谈结束后,我发现诺诺在用偷窃的方式缓解自己的分离焦虑或者害怕被忽略和被抛弃的感觉。从与诺诺的对话中找到的资源是诺诺的父母、班主任還有同学。所以,要解决诺诺的问题,需要得到她的父母、班主任和同学的帮助。
  (三)调动身边可用资源,重构人际支持系统
  1.约谈父母,发现偷窃背后的被爱需要
  征得诺诺同意后约谈父母,目标是了解父母对孩子偷窃事件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同时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跟父母分享的内容:诺诺对自己问题的意识和觉知;诺诺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偷窃行为;偷窃背后隐藏的心理需要,在什么情况下问题会改善。
  交谈中发现,妈妈对诺诺有很多负性评价,表现出对诺诺很高的期望以及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对诺诺目前的情况有深深的无力感。辅导老师表达了对妈妈抚养孩子过程中的辛苦和不容易的理解,作了充分的共情,同时采用焦点解决中的评分技术,帮助妈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孩子。
  辅导对话节选:
  师:如果用0~10给孩子打分,0是那种糟糕至极的难教育的孩子,10是那种完美的孩子,你给你的孩子打几分?
  妈妈:五六分吧!
  师:你觉得这五六分是什么呢?
  妈妈:她大部分时候还是比较懂事的,也知道帮家里做一点事,还挺喜欢看书的。
  师:还有吗?
  妈妈: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从来不迟到,喜欢上学。
  师:很棒。孩子在妈妈眼里其实还有很多优点。那妈妈对她理想的得分是多少呢?
  妈妈:9分。
  师:9分是一个很高的分数,如果孩子达到9分,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
  妈妈:不再拿别人的东西,学习成绩达到85分以上……
  师:你觉得以孩子目前的状态,可以给她定几分的目标比较容易实现?
  妈妈:8分吧!我觉得只要她改掉拿别人东西的习惯就能够拿到8分,我就满足了。
  (辅导老师面对孩子)
  师:妈妈希望你能达到8分,你觉得妈妈做些什么能够帮助你达到这个分数?
  诺诺:(偷瞟了妈妈一眼,低声地)希望妈妈少批评我一点,对我温柔一点,我跟弟弟吵架的时候不要骂我,像爱弟弟一样爱我。
  妈妈:我也知道她一直很怕我,(哭)但是我没有偏袒弟弟,我其实花在她身上的时间不比弟弟少,弟弟比较小,她大一点,应该多包容弟弟。
  师:妈妈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真的很不容易。现在孩子已经表达了她的愿望,妈妈愿意帮她吗?
  妈妈:(点头)我是愿意的。其实她的很多问题可能是因为我太着急了,当她达不到我就会很生气,把她逼成了这样。(哭)
  辅导反思:诺诺与妈妈的关系是辅导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环。在辅导中,妈妈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通过评分技术让妈妈看到其实孩子并没有那么糟糕,减少对孩子的负性评价,合理期待。通过家庭辅导中的动力式提问,让妈妈明白自己的改变才能带来孩子的改变,妈妈的表达也让孩子更理解妈妈,破除对妈妈的偏见(更爱弟弟),帮助母女二人把爱“连接”上。
  2.约谈班主任,帮助诺诺在学校环境中构建人际支持系统
  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重要他人,诺诺的班主任是一个非常尊重学生又有耐心的人。通过沟通,跟班主任达成了几点共识,商量出了帮助诺诺的几点对策。首先,诺诺目前的偷窃问题更多的是心理原因造成的,让班上的老师和学生不要随意贴标签,与其嘲笑她,不如帮助她。其次,了解诺诺希望被爱和被关注的这一内心需求,在班上帮其找到几个乐于助人的学生跟其组成学习小组,跟她一起学习、玩耍。帮助诺诺转移注意力,享受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最后,发现诺诺的优势资源,例如喜欢阅读、作文写得不错、热爱劳动、从这几个点出发,班主任在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加以引导,帮助诺诺在班级中树立正面形象。
  四、效果评价
  诺诺在一个月内没有再出现偷窃行为,在班上也有几个愿意和她一起玩的小伙伴了。两个月后,我邀请诺诺来辅导室做了一次沙盘,诺诺的沙盘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有沙滩、贝壳、水晶、扬帆启航的船,她为沙盘作品取名为“爱的海洋”。可见,这段时间诺诺内心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滋养。辅导结束一个学期后,班主任报告诺诺没有再出现偷窃行为,愿意主动为班集体做值日,学期末被评为“劳动之星”。学习上尤其是作文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成绩从班级29名进步到12名。电话随访中,家长反映与妈妈和弟弟的关系缓和,周末家人经常一起去公园玩。
其他文献
发表于《读书》一九九四年十一期的《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文,中心内容是中国现代两位大戏剧家的一次谈心,由谈话一方的吴祖光先生披露于世,使我们得以了解两位先生,尤其是曹禺先生暮年之所思所感。在创作应当听命于谁这个问题上,祖光先生觉悟得要早一点,一九五七年便提出过屈原等古代大作家是谁领导这样大犯忌的问题,由此付出大代价,二十余年未能执笔。晚年充塞于祖光先生心中的大概是岁月磋跎,光阴不再的遗憾,而在曹禺先生
《拉丁美洲在流血》(“Les Veinesouvertes de l’Amérique latin”)这部叙述整个拉丁美洲大陆的著作出版十四年后,乌拉圭记者埃迪阿尔多·加勒阿诺(Eduardo Galeano)又著了《火的回顾》(Mémoire du feu)一书。这是以批判的目光来看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以上两部著作描述的是不同的时期,前者描述的是民主时期,而后者描述的是在拉丁美洲独裁统治到处横行的
第四届世界文明史学术研讨会暨朱寰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7—18日在长春举行。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世界中古史研究所、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承办。约150余位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和媒体等单位的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上,朱寰先生作了题为《世界历史与唯物史观》的学术报告,阐述了他对于以唯物史观研究世界历史的全面理解。与会学者
〔摘要〕进入高一,特别是重点中学的高一,很多原本优秀的孩子有时找寻不到一点自我的存在感,是怀揣着焦虑、恐惧、怀疑自我,甚至否定自我踏上这条新的征程的。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经历这些痛苦的时候陪伴、指引,甚至在此之前尽早干预,帮他们做心理建设和辅导学习方法的改进,让他们适应得稍微快一点,帮他们从积极建构的视角看待高中生活,跨过心理的坎,度过危机,获得成长。  〔关键词〕新生适应;高中生;辅导个案  〔中
E·拉兹洛(一九三二——)系美国系统哲学家,继L·冯·贝塔朗菲之后积极推动系统论和系统哲学的发展。他现任《系统科学和世界秩序丛书》总编辑、《和平世界百科全书》主编、罗马俱乐部成员等二十项国际性学术职务,已发表著作三十九种,论文和研究报告二百一十一篇。他的《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一书的中译本已在我国出版。中国的系统哲学和社会系统学研究者闵家胤翻译了我的《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这本书,请我为中文本的出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多媒体;心理课  在一次教研中,针对心理课“左右为难,我该怎么办?”课件中火车铁轨的颜色进行探讨时,我们发现:铁轨的颜色会影响学生的判断,相较于蓝色铁轨,红色铁轨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由此,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忽视了一个问题——色彩在课件中的作用。  色彩是可以激发情感的。看到不同的颜色,人的视觉中枢会立即作出反应,将信息传给大脑,大脑则根据观看色彩产生的生理效应,结合观看者
本期杂志与读者见面的时候,《读书》编辑部编选的十年文选第一辑也刚刚面世。我们的“小小十年”历经风雨,即使在如秋水一般宁静的时期,激流也在深处滚动。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但激流是真实的。生活在大转变的时代,这是思考者的命运,也是一份杂志的荣幸。借着编选文丛,我们也终于有机会向长期关心《读书》的作者和读者对我们的“小小十年”做一点交代。  《读书》创刊于一九七九年四月,至今已近三十年。首期《读书》开篇标题
〔关键词〕高中;成长型思维;活动设计  【活动背景】  部分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愿意尝试,产生回避或畏难情绪,认为做不出难题是因为笨,是很伤自尊的事;考不出理想的成绩,易产生“我不行”“我好笨”“别人比我聪明”等自我否定的想法;考前焦虑,担忧自己考不好,害怕名次排位倒数;出现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害怕别人会超过自己、比自己厉害;对自我高期待,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更聪明、更有能力;在人际交往中
何新在一九八六年第七期《读书》上发表的《及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一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时代的文学中缺乏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缺乏一种不计功利而唯以道义目标为至上的精神动力?缺乏一种以社会进步和人类事业为最高目标而为之献身的无私精神?”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脱节的。目前,中国必须改革的大趋势已经为亿万人民所领悟。真正困难的,是具体要改什么,怎么改。时代
一九八○年三月号日本《中央公论》发表的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冈弘英的文章,在比较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中日两国对对方的研究情况之后,懊丧地说:日本历史上一直把中国看作自己的“母国”,日本人的脑子里始终存在着“中国”,而中国人就是不关心日本。这种对中国学者的期待,使我国年轻的日本研究者张萍同志深受感动,萌发了撰写《日本的婚姻与家庭》的意图,终于完成了这么一本著作。  在日本,尤其在现代,对婚姻、家庭和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