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迪伦马特悲喜剧的戏剧效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inga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欧洲戏剧界享誉盛名的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一生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德语戏剧名著,其中《老妇还乡》的问世直接奠定了其在戏剧界的泰斗地位。该剧在借鉴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利用大篇幅夸张,荒诞的戏剧表现形势呈现出作者对“悲喜剧”戏剧效果的灵活运用。为什么作者要在同一个戏剧中运用如此强烈的悲剧与喜剧色彩对比,本文将以《老妇还乡》为例解析迪伦马特借此想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悲喜剧;戏剧理论
  作者简介:李欢欢(1990.5-),女,汉族,辽宁营口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德语语言文学戏剧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一、悲喜剧
  悲喜剧又称正剧,是将悲剧与喜剧因素同时呈现在一部戏剧中的表现方式,结尾通常是由喜剧突然转为悲剧,或由悲剧突然转为喜剧。这种剧目的人物不再仅仅局限于伟大的英雄或拥有高尚品德的人,也可保罗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甚至是品德低下的人。同时其题材也更为丰富,可以描述整个社会的严肃问题,同时也可以描写身边平凡的小市民生活,这种戏剧表现形式受到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许多剧作家的喜爱,主要盛行于19世界后期。在悲喜剧之中作者一般会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实现喜剧效果,而在喜剧因素慢慢推进之前作者便已经为悲剧情结埋下伏笔,而在达到喜剧高潮之时又急转直下变为悲剧,或反之从悲剧转向喜剧结局。其主要目的是批判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
  二、《老妇还乡》
  《老妇还乡》以一个破落的小城居伦为地点,讲诉了女富豪克莱尔为了报复让自己沦为妓女的初恋情人伊尔,买回自己的“公平”而回乡买通全城人杀害初恋情人的故事,而大家在面对着克莱儿出钱拯救破产的工厂,衰败的小城的诱惑时,最终选择了帮助克莱尔一起完成了当众的谋杀,淋漓尽致的体现的人性在金钱的诱惑下的丑陋以及资本过于集中,贫富差距过大等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
  三、隐含在《老妇还乡》中的戏剧效果
  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借鉴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将整篇戏剧分为三个序幕,分层次进行描述。但与传统戏剧不同的是,读者并非是随着剧情的渐次发展才推测出故事的结局,而是在引言及第一序幕的前部分就已经能预料到市民在面对女首富金钱的诱惑会最终妥协,男主人公将被杀害的悲剧结局。这种戏剧表达手段非但不会使读者在一开始就因猜到结局而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而更会给读者提供继续探寻下面剧情中的蛛丝马迹,进而来验证自己猜测的动力。而迪伦马特接下来就在第二序幕里面按照自己的设计给了所有读者一个验证自己猜测的机会,第二幕开篇读者就能看到居伦城里的市民已经开始借钱“大肆挥霍”,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仿佛已经看到了女首富克莱尔承诺给他们的那笔巨款。通过这一情节的描述读者便更能断定居伦城里的市民在内心深处已经做好杀害男主人公的准备。这种戏剧表达方式与传统戏剧相比,更能使读者乐于参与到戏剧之中,而不是仅仅被动接受作者的戏剧描述。
  除此之外,《老妇还乡》中的男主人公的角色定位也有獨到之处。在序言及第一二幕中,他是一个为了利益抛弃初恋情人,使其失去孩子沦为妓女的坏人,在前两幕剧情中他的内心深处都没有对之前的过错进行过任何反省。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在第三幕剧情即将拉下序幕时却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他在看出市民将会接受克莱尔的要求杀害他的端倪时是害怕的,但是随着内心深处的挣扎之后他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有多严重,同时认为早些死亡对自己而言是个解脱。这种单个人物本质变化的描述除了让戏剧效果更加突出,剧情发展更让人难以预料之外,也从另一个层面使得其能够跟整个社会大环境作出鲜明对比。男主人公通过自己的死亡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而整个社会却弥漫着金钱的诱惑,甚至人民竟然能够通过杀死一个人而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在他们心中集体杀人仿佛无关自己的过错。正是通过这样的鲜明对比才使整个剧本所要描述的核心问题更为人们所注意。
  参考文献:
  [1]Angela von Steit. Friedrich Dürrenmatt 1921- 1990. ChungAng Uni.
  [2]Bauman, Elena. 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Antike, Analytisches Drama, Aufbau und Form, 2009.
  [3]Dürrenmatt, Friedrich. 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Eine tragische Kom?die Neufassung 1980, Zürich.
  [4]Dürrenmatt, Friedrich. Reclam. Lektüreschlüssel 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5]叶廷芳, 《老妇还乡》,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6.
  [6]《老妇还乡》的艺术特色分析[J]. 马舒琦.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06期.
  [7]论迪伦马特悲喜剧《老妇还乡》中的资本、复仇与正义[J]. 吴海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6期.
  [8]生命探索的终点与超越——重读迪伦马特剧作《物理学家》[J]. 王聿霄. 当代戏剧 2015年05期.
  [9]读迪伦马特,看当下戏剧[J]. 李宝群. 剧本 2016年02期.
  [10]论迪伦马特剧作《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J]. 姜燕. 戏剧之家 2016年03期.
  [11]剧本剖析 剧作原理及技巧(续)[J]. 黄维若. 剧作家 2016年0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沈宜修与柳如是都是晚明著名的才女,沈宜修是晚明江南地区闺秀词人的代表,柳如是是晚明名妓的代表之一,两人在文学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与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两人处于同一时代,本文作者通过对两人成为才女原因,文学成就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晚明女性作家的文学成就与不足,分析造成其不足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才女;沈宜修;柳如是;对比  作者简介:吴冯豆(1995-),女,汉族,四川德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
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他搭建了一片百花百草的自然天地,每天与农人们、百花百草分享日出日落,一同生长。希望多花些时间走向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甚至跟它结合在一起。“我头发都已经斑白,但是越来越快乐。”  百花百草,生出自然观照  从惠州机场驱车近一个小时后,来到一片草木繁茂之地,便是“原水味”健福恒春农场所在。在这远离城市的远郊,生长着百余种植物,郁郁芬芳。  说起来,农场的创始人张健福原是一个地地道道
摘 要:阿来小说人物呈现出一种精神游乡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历史过往的坚守、在浮世生活的虚妄、对生命本真的复归。究其原因,这与作家在肉体还是精神、历史还是新生中更关注精神和历史有关。阿来在深入到乡村人的精神世界后,对这些悲剧式的人物流露出悲悯。  关键词:阿来;人物;虚妄;复归;精神游乡  作者简介:段舒(1993-),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
摘 要:本文以莫言话剧《我们的荆轲》为例,从戏剧的内容、结构特征、语言、意境这四个方面认真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话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审美特征;内容与结构;语言与意境  作者简介:张晓凤,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笔者通过观看《我们的荆轲》这部话剧,并结合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们的荆轲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汉语言文学所包含内容较为广泛,除散文、小说等传统文学作品外,诗歌在其中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诗歌作品的赏析,其关键在于个人不同的视角,进而造成了在诗歌赏析方面的差异。本文以高中生的视角对诗歌这一汉语言文学作品形式进行赏析,在提升自身汉语言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同时,还可激发我们高中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赏析
摘 要:乾嘉两朝是清代帖学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姚鼐作为桐城派古文大家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清中期典型的帖学派代表书家。其书法崇古法、尚帖学,以行草书见长,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清新疏朗、洁净超然的文人学者气息。本文立足于清中期的社会背景及书史立场,将姚鼐的书迹作品按时间脉络展开分析,发掘其对时代书风的反思和审美取向的观照,以此视角来阐述姚鼐书法创作的人文品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姚鼐;书法风格;艺术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3  新时期以来,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改编渐成趋势。有很多现代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屏。在这一过程中,老舍的许多名著也被搬上了银屏。本文将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与原著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联系当下大众文化语境和观众审美心理,对电视剧的改编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1937年创作的中篇
摘 要:铁凝的《大浴女》以女性的自我成长为基点,通过叙述主人公尹小跳三次的从“欲望”到“洗浴”的灵魂转变和一次次的对心灵的叩问与反思,经历了从“道德欲”到“利益欲”再到“情欲”的三重洗礼,最终完成了艰辛挣扎而又痛苦的升华,获得了灵魂救赎的过程的陈述,揭示了女性只有将救赎的箭靶投向自我的心灵世界,克服和适当压制自身奔突的欲望,进行一次次灵魂的洗浴之后,心灵的救赎才会成为可能,女性才会获得成长。本文试
作者简介:陈青(1993-),女,汉,福建省南平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语法化是历史语言学领域一直关心的问题,虽然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也尚未“拍板定案”。不过当前学界比较认同的应该是Hopper
摘 要:柳永是我国宋代时期的著名词人,一生当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羁旅词,对我国诗词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羁旅词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从意象表达、人物形象、结构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对柳永羁旅词的艺术手法进行了鉴赏,通过鉴赏,将词人的羁旅愁情进行展现,进而增强读者对词人以及羁旅词的了解,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柳永;羁旅词;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