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专业《平法识图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许志平:大连市建设学校工民建专业专职教师,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从教5年,讲授《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组织》,《平法识图实训》,《CAD绘图实训》等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作者 王有金,裴园园,大连市建设学校工民建专业专职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讲授《施工技术》,《施工实训》,《平法识图实训》,《施工测量》,《档案实训》等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现场工作经验。【摘要】对工民建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施工图,尤其是《平法》的识读,是工民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工民建专业学生贴近工作实际,缩小岗位差距的具体体现。本文讨论了《平法识图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思路,设计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并科学地预见其学习效果,为专业理论课的实训课程的开设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工民建;中职; 平法;实训【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53-02
  在工民建专业,施工图纸、规范和法规是所有相关人员工作的依据,也是本专业工作人员相互交流的基础和平台。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高低,是工民建专业中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专业后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尤其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划和构造详图》(以下简称《平法》或图集11G101系列)更是工民建专业广泛使用的国家标准,也是工民建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第三学期,本校工民建专业已经开设了有关《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要求下,《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要求学生能够从规范表述的平面施工图想象出立体的结构构件,想象出各构件的位置,尺寸,构件中各钢筋的类型、位置和数量。
  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投影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并且具有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只有中等专业知识水平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都很有限,学习动力和生活目标也不够明确,即使知道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他们工作上急需的、必需的知识和素养,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主动学习和解决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教学困局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着授课老师。我们也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强调课程的重要性,采用多种形势的教学手段,加大施工图的识读练习等等试图加强教学效果。种种教学措施的改进从表面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面对50人左右的班型,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核模式不可避免的加大了学生两级分化的情况,即主动性强的同学学的更多,主动性差的同学拉的更远。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并且为即将到来的各种实训课程和专业顶岗实习做准备,我们在第四学期初开设了《平法识图实训》课程。
  前三学期,本校在校学生已经完成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实践理论课的学习。我校依据中职教学改革思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在第四学期的课程体系安排中以各种专业实训为主线,串联之前学过的所有专业知识,为学生接下来进入社会顶岗实习做了专业知识的铺垫和衔接。针对学生就业岗位上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我校在教学课堂中开设了一系列专业实训课,除了《平法识图实训》以外,还有《档案实训》、《测量实训》、《施工实训》、《CAD绘图实训》和《钢筋下料软件实训》等实训课程。而在这所有的实训课程中,结构施工图的顺利识读是各专业实训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平法识图实训》课程结束以后,其他实训课程才能顺利进行。
  根据我们的教学安排,《平法识图实训》课程已经开展了三届教学。在教学中,基本思路是采用一套简单而又典型的结构施工图,让学生通过识读了解其中各构件的结构信息,包括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尺寸,定位,配筋信息等。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本实训课程课时只有6周共18课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采用的考核的方法也只能通过卷面进行定量的考核,一切都是老一套,这让学生失去兴趣,也让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训课程的教学意义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达到,也不能为后续的实训课提供知识的铺垫和兴趣。
  另一方面,从学生工作能力方面的考虑,光是简单的了解结构施工图中的结构构件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尤其必须明确各种构件里面钢筋的搭接位置,搭接长度,锚固方式,锚固长度,摆放位置,摆放要求和加工方式等,而这些是我们在以往《平法识图实训》课程中没有时间也不敢触碰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太繁杂,太抽象,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来授课,即使花费了大量的课时,其收效也是甚微,学生们普遍的反应就是听不懂。
  基于对以上种种情况的考虑,教研组认为《平法识图实训》作为各实训课的基础和先锋,应该采取从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和考核方法上的方方面面的改革。大家一致认为,《平法识图实训》课程在工地现场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其效果是最好的,但由于不能在组织上和安全上得到足够的支持和保障,这一想法实施起来面临着太多的困难。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课堂,回到教室,想办法进行改变。
  本实训课程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手段是学生们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结构施工图,按照《平法》的施工构造要求,每组做一个节间的结构构件,即每层四根梁,四根柱,共上下两层,组合成简单框架,通过每组的作品展示和计算过程来考核该组本实训课程的成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穿插了一系列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模拟法,引文法等,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们采用的考核方式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竞争,互帮互助,团体协作,勇担责任,并且促使学生主动的利用时间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内化,形成自己解决专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也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接下来的实训课程的兴趣和期待。
  课程具体操作和安排如下。   课程准备:
  人员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四人,保证人人有事做。
  材料准备:代替钢筋的各种颜色的电线和细铁丝,加工用的工具(钳子)。
  参考资料:结构施工图和图集11G101系列。
  时间安排:一共6次课,每次3课时。
  第一次课介绍课程内容要求,操作顺序要求和考核要求,给出各时间节点,进行任务布置,并复习相关梁、板、柱知识,指定参考文件,布置课后动手操作事宜。
  第二次课,上课前,学生用纸条提交问题,并带着作品上课,老师做统一讲解。
  第三次课,柱作品完成,老师依据图集11G101系列,提问学生细部做法和依据,考核每组成绩,每组作品和所有成员的成绩综合考量,给该组评分,促使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和进步。
  第四次课,开始梁的制作,学生事先预习,上课前用纸条提问,老师现场答疑。
  第五次课,梁作品完成,教师验收方法同柱作品验收。
  第六次课,展示梁、板、柱的2层节间框架,对作品整体进行验收,讲解和答辩。
  场地安排:由于班型比较大,每个班有12-13组成员,而学生的而操作材料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比较大实训场地或教室供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课后的时间和场地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教师配备: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一名教师即可,而实训操作课堂场面宏大,突发事件比较多,因此每堂课至少两名教师同时上课,需主课教师和助课教师同时掌控课堂局面,确保实训课堂的安全性,同时保证每组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让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平法识图实训》课程完成后,学生可以参照自己的作品进行《档案实训》课程中施工质量验收内容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前期操作和计算,学生自己就会知道在框架结构的質量验收中,哪些结构部位是需要注意的,注意哪些问题,不同的施工方法操作细节怎么样进行检验,达到什么标准才是合格的。
  在《钢筋下料软件实训》课程中,作品的作用就更明显了。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遍下料计算,那是理论上的手算,而在《钢筋下料软件实训》课程中,只不过是将手算过程转换成用软件进行计算,学生可对比两种算法,对图集11G101系列的施工构造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钢筋下料软件的接受和运用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在《施工实训》课程中,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时,也定会参考回顾自己的模型制作过程,将模型制作过程转换成实际操作,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前预防实际操作中的施工要点和注意事项,保证了施工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同时也能起到节约材料,减少浪费的作用。
  在《CAD绘图实训》课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抄绘图纸,而是将心中所有、心中所知表现出来,整个绘图过程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又一次理解和巩固,直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能为自己终身所用。
  综上所述,《平法识图实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志群教授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中强调指出,职业院校想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作情境中综合问题的能力,必须帮助学生通过工作的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1】。《平法识图实训》的教改思路正契合了此种思想,并且贯彻了目前在中职教育广泛采用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人,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现代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的局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本试验研究了小肽营养素对蛋鹌鹑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83日龄健康的产蛋朝鲜鹌鹑(龙城系)27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28-0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教育价值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为克服没有诵读只有讲析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失误和一味诵读带来
期刊
【摘要】在信息技术优势的条件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让多媒体服务于课堂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现实的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搭建探索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构建新型数学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数学课堂【中图分类号】
【摘要】数学教言是将数学语言和教学语言有机融合的教学语言。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需要精练、精彩, 要做到规范、严谨、生动、富于启发性。这样, 才能把看来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 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体现出体现数学的思想和美。 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中学数学语言教学中的科学性与通俗化、抽象性与形象化、平和性与情感化这三对关系, 对于中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亲近感,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有着积极而现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41-01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那么,怎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43-01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几何是一门新的基础课程,学生由以往的数、式转到形,由代数转向几何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对初中学生以后能否学好平面几何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几何,现谈几点体会。  1重视概念教学  七年级数学教材几何的许多概念,在小学里都已学过,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把过去
期刊
【摘要】阅读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如果在教学中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起来了,也就完成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宗旨。基于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探讨培养阅读能力的价值、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数学阅读; 培养原则;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45-02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
根系是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的界面,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而根系的构型对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效率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针对根的多样性,初步探讨了幼龄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根系形态特征、农艺性状、根系构型划分及命名,并利用抗旱性指标分析不同根系构型的抗旱性。结果表明:1.品种间根系的主根长度和直径、一级侧根长度和直径、侧根数、根体积、根干重差异显著。在相同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生活情趣 【Abstract】mathematics is life, only we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44-02  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们身上的责任是艰巨的,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怎样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这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话题。当前,我国的基本教育正由应试教育想素质教育转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