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起步阶段的习作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乐于用书面表达所见所闻,能不拘一格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写出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物;在习作中会运用平时积累的词句。针对以上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指导。
实践活动,激发习作兴趣
很多高年级学生谈起写作都会皱起眉头,少部分同学面对作文题,甚至唉声叹气。这些现象是笔者从教二十多年以来的发现。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习作的入门阶段产生了害怕情绪,对习作不感兴趣。所以,我担任三年级语文课,就把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放在指导习作的首要位置,避免他们出现畏难心理。因为无论做什么事,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更是如此。下面是笔者指导习作、培养兴趣的实例。
笔者让学生写《记一次活动》时,指导学生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先问学生在课余时间最喜欢玩什么游戏,了解到他们喜欢玩贴鼻子、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我想,如果让他们各自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活动,不能统一指导,写出来的一定是五花八门。我就一节活动课,带着全班同学到操场上做《老鹰捉小鸡》的活动。活动前,我先对同学们说明游戏规则,要求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四种角色的动作、神态。活动结束,我马上提问学生,让他们把刚才的活动情景口头复述出来,并描述一下自己的心情。我发现,学生经过实践后写出来的习作内容比较丰富,还能在结尾段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指导学生养成日常观察的好习惯。习作其实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习作的内容不能凭空捏造,它必须取材于实际生活,学生一旦明白了习作的这一含义,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对他们的习作要降低难度。习作可以是一段话,每周一次的日记要求他们写一段话;每个单元的习作就要求写几段话,但一定要体现交际的价值,并写出所见到的景物和观察景物后的真情实感。
如指导学生写一处美丽的风景时,我要求学生到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去走一走,观察那里的景物。在作文课上,我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景物口头表达出来,初稿时学生只是像数数一样,一种景物一种景物数出来,写出来的句子不够具体,口语化严重。接下来,我出示了一篇范文,让学生仿写,知道写景物要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并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经过欣赏范文再写,学生们都能写出一篇比较具体的习作。
吃透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想象力
指导学生习作,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既可使文章语言具体,又令所写的事物吸引读者,还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在写景物时,指导学生善于运用比喻句和拟人句 以写《秋天》一文为例,学生能写出“谷穗在秋风中对人们点头微笑”“那枫叶像一枚枚邮票,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让学生通过续写课文内容培养想象力 在学习了课文《小摄影师》的基础上,让学生续写课文,要求想象出第二天小男孩和高尔基之间发生的事情。学生在熟悉了课文内容后进行续写故事,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发挥了想象能力,又降低了写作难度。
学习编写“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陶罐和铁罐》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在指导学生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体会文中角色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接下来要求学生仿写童话故事。他们果然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有《橡皮和鉛笔》《大象蚊子》《小公鸡和小鸭子》等。
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三年级的习作要从一二年级的一段话过渡到布局谋篇,对于词汇量还不是很丰富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是降低难度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课,学习课文的布局谋篇 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结合课文运用先总述,接着分述,最后总结写作结构,指导学生在写景和写物的时候要采用。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积累课文的优美词句。特别是课后练习题中要求背诵和抄写的词句,我要求学生积累,在习作时运用上。
注重习作过程中的分享与交流
在教学习作时,笔者常在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后,读几篇作文让学生听。学生听后,让他们说一说习作好在哪里,如果学生说出文中用上了很多四字词语,使文章生动具体,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发现,指导他们写作文就要多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习作才会显得生动具体,就如做菜时多放调味品,做出的菜才会色、香、味俱全。
除习作前的佳作分享,习作后的交流评价更重要。但很多教师评价作文只是把最优秀的读给同学听。我认为,每次习作评价都是表扬几个同学,起不到鼓励大多数同学作用,所以除了读优秀作文,还读有进步的作文,哪怕是用上了几个好词或写了几个通顺的句子的习作,都让学生们欣赏。
结合课标要求,开展习作教学,除了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中心小学)
实践活动,激发习作兴趣
很多高年级学生谈起写作都会皱起眉头,少部分同学面对作文题,甚至唉声叹气。这些现象是笔者从教二十多年以来的发现。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习作的入门阶段产生了害怕情绪,对习作不感兴趣。所以,我担任三年级语文课,就把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放在指导习作的首要位置,避免他们出现畏难心理。因为无论做什么事,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更是如此。下面是笔者指导习作、培养兴趣的实例。
笔者让学生写《记一次活动》时,指导学生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先问学生在课余时间最喜欢玩什么游戏,了解到他们喜欢玩贴鼻子、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我想,如果让他们各自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活动,不能统一指导,写出来的一定是五花八门。我就一节活动课,带着全班同学到操场上做《老鹰捉小鸡》的活动。活动前,我先对同学们说明游戏规则,要求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四种角色的动作、神态。活动结束,我马上提问学生,让他们把刚才的活动情景口头复述出来,并描述一下自己的心情。我发现,学生经过实践后写出来的习作内容比较丰富,还能在结尾段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指导学生养成日常观察的好习惯。习作其实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习作的内容不能凭空捏造,它必须取材于实际生活,学生一旦明白了习作的这一含义,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对他们的习作要降低难度。习作可以是一段话,每周一次的日记要求他们写一段话;每个单元的习作就要求写几段话,但一定要体现交际的价值,并写出所见到的景物和观察景物后的真情实感。
如指导学生写一处美丽的风景时,我要求学生到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去走一走,观察那里的景物。在作文课上,我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景物口头表达出来,初稿时学生只是像数数一样,一种景物一种景物数出来,写出来的句子不够具体,口语化严重。接下来,我出示了一篇范文,让学生仿写,知道写景物要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并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经过欣赏范文再写,学生们都能写出一篇比较具体的习作。
吃透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想象力
指导学生习作,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既可使文章语言具体,又令所写的事物吸引读者,还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在写景物时,指导学生善于运用比喻句和拟人句 以写《秋天》一文为例,学生能写出“谷穗在秋风中对人们点头微笑”“那枫叶像一枚枚邮票,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让学生通过续写课文内容培养想象力 在学习了课文《小摄影师》的基础上,让学生续写课文,要求想象出第二天小男孩和高尔基之间发生的事情。学生在熟悉了课文内容后进行续写故事,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发挥了想象能力,又降低了写作难度。
学习编写“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陶罐和铁罐》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在指导学生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体会文中角色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接下来要求学生仿写童话故事。他们果然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有《橡皮和鉛笔》《大象蚊子》《小公鸡和小鸭子》等。
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三年级的习作要从一二年级的一段话过渡到布局谋篇,对于词汇量还不是很丰富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是降低难度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课,学习课文的布局谋篇 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结合课文运用先总述,接着分述,最后总结写作结构,指导学生在写景和写物的时候要采用。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积累课文的优美词句。特别是课后练习题中要求背诵和抄写的词句,我要求学生积累,在习作时运用上。
注重习作过程中的分享与交流
在教学习作时,笔者常在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后,读几篇作文让学生听。学生听后,让他们说一说习作好在哪里,如果学生说出文中用上了很多四字词语,使文章生动具体,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发现,指导他们写作文就要多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习作才会显得生动具体,就如做菜时多放调味品,做出的菜才会色、香、味俱全。
除习作前的佳作分享,习作后的交流评价更重要。但很多教师评价作文只是把最优秀的读给同学听。我认为,每次习作评价都是表扬几个同学,起不到鼓励大多数同学作用,所以除了读优秀作文,还读有进步的作文,哪怕是用上了几个好词或写了几个通顺的句子的习作,都让学生们欣赏。
结合课标要求,开展习作教学,除了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