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高校教师智能素养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从教学生态、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师素养、教学评价六大路径颠覆创新,驱动教师智能素养变革,使教育教学与智慧时代相匹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高校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0-0000-03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智能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作用,有必要立足教育教学新趋势,着眼教师智能素养新要求、新期待,探索驱动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工程,开创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 高校教师提升智能素养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建设要求
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是创新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期,是具有多维特征的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全新的发展理念。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着力于教师智能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最终为师生发展服务。
2.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应用日新月异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推进了各行各业的“互联网+”,我国教育信息化亦驶入快车道,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5G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有效推进了教育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高校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
● 高校教师智能素养现状分析
1.信息化体制机制不够灵敏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整体结构上,虽然各高校均形成了自身特色,但信息化工作多年不被重视造成的短板仍然存在。例如,各业务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局限于“收数据”“要我建”“被动管理”,且突出存在使用要求高(抱怨)、建设愿望弱(畏难)等问题。
2.信息化基础环境不完善
信息技术要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需要软硬件环境的支持。然而,信息化硬件设施成本高、消耗快、维护难,尤其是课堂信息化教学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使用率不高。大多数高校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但是使用现状不乐观,多存在鼠标键盘不灵、网速较慢甚至连不上、投影故障等问题,这些陈旧的信息化设备跟不上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不能很好地为师生服务。[2]
3.信息化教学应用不规范
目前,市面上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种类繁多,高校各院系、各专业各自为政,甚至有些教师自行选择教学应用用于课程教学,存在“平台与业务割裂”“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信息孤岛”等问题。
4.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数字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多为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经验总结而成的教案、PPT等通用基础资源,而微课、精品题库、教学辅助视频、校本特色资源等拓展资源普遍不足,且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混乱。
5.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是教学的掌控者,师生地位大多不对等,且教学形式多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解+PPT展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双向沟通较少,教学过程开放性不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有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知识,很难养成探究、思考和交流的习惯。
6.教师智能素养有待提高
智能素养是指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者所具备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素养,是智能化社会的核心素养。[3]高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不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十分有限,没有让信息技术真正走进教学,很多教师仅会简单的PPT制作,在音频处理、动画制作等复杂技术的掌握上还有欠缺。专门针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进修培训较少,现行的信息化培训局限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新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的联系不够,对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素养的转化动力不足。
7.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教学评价理念陈旧、内容抽象、形式单一,大多依托卷面考试,趋向于结果式评价,而对教师日常教学过程的评价较少。实际教学和评价依然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参与意识不强,潜意识认为教学评价与自身无关,对教师教学无法给予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家长、社会、学校等评价主体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督导与评价成果未充分利用,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动力不足。[4]
● 高校教师智能素养提升路径探讨
1.信息化教学生态营造工程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重构教学生态。同时,学校要加强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建设5G网络环境,利用5G网络高速度、低延时、广连接的特点,实现万物互联。加强组织支持力,促进知能转化。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VR实训室、智能录播室、虚拟情境教室、专业实训室、多功能教室等,为教师采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协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2.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平台、5G虚拟仿真平台等,着力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适应、改善与提升。扩展高校信息化与具体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便携易用的教学平台,打通数据壁垒,促使教育教学由分散小平台向“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转变。
3.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工程
教學资源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要投入大量人财物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重点建设视频资源、动画资源、VR资源等,建成优质微课资源库和VR仿真实训资源库,为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基础,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使用、应用标准,进而更好地为师生发展服务。另外,需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解构学习内容,打碎整张PPT形成碎片化教学资源,集成互联网资源融入表格化教案,对优质课程进行录播,建设名师名课,并促进资源的持续更新,树立教育大资源观。 4.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工程
构建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对课堂教学进行流程再造,重构课堂生态,变革课堂结构,通过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高效而直接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解决传统教学方式形式单一、脱离实际、提问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同时,探索基于5G背景下的虚拟技术深度应用实践,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实训云平台,将VR、AR及MR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打造高速沉浸式学习体验示范区。
5.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工程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包括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智能素养、终身学习能力这四个维度,其中,智能素养是不可缺少的维度,为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工程列入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着力于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手段利用能力、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在线教学服务能力、教学大赛综合能力,通过开展讲座及考察交流,持續性地提升这四大能力。另外,建设名师团队,完善培养体系,关注数字胜任力,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注重“以赛促教”,定期组织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建信息技术推广培训讲师团,利用自媒体平台,完善培训机制,将信息化培训纳入教师假期顶岗培训范畴,形成健全稳定的推广体系。
6.信息化教学评价框架构建工程
建立信息化课程常态评价标准,转变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重点关注教师日常教学效果。支撑多元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各评价主体的作用,提高各主体的参与意识,践行教学相长理念,使各主体的评价有效反馈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高校教师智能素养评价指标,将信息化教学使用与成果与学校的考核、职称评聘、奖惩制度紧密结合。
● 结语
智能素养是智能化社会的核心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素养,是信息化素养的高阶,对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有深远的影响。高校教师智能素养的提升工程需要围绕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谋划,从教学生态、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以及教育信息化思想、理念、制度及规范等方面颠覆创新,并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变革力量,驱动教师智能素养变革,使教育教学与智慧时代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20年第二十四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C].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2020(06).
[2]陈刚.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型工业化,2020,10(09):140-141.
[3]王晓楠,周婧,郑君慧,等.教育信息化2.0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智能化素养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7):92-96.
[4]李秀芝.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中小学探究式教学分析[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2):96-100.
作者简介:黄云新(1962—),男,湖南常德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推进机制研究——以常德职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B14)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高校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0-0000-03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智能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作用,有必要立足教育教学新趋势,着眼教师智能素养新要求、新期待,探索驱动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工程,开创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 高校教师提升智能素养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建设要求
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是创新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期,是具有多维特征的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全新的发展理念。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着力于教师智能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最终为师生发展服务。
2.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应用日新月异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推进了各行各业的“互联网+”,我国教育信息化亦驶入快车道,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5G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有效推进了教育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高校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
● 高校教师智能素养现状分析
1.信息化体制机制不够灵敏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整体结构上,虽然各高校均形成了自身特色,但信息化工作多年不被重视造成的短板仍然存在。例如,各业务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局限于“收数据”“要我建”“被动管理”,且突出存在使用要求高(抱怨)、建设愿望弱(畏难)等问题。
2.信息化基础环境不完善
信息技术要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需要软硬件环境的支持。然而,信息化硬件设施成本高、消耗快、维护难,尤其是课堂信息化教学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使用率不高。大多数高校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但是使用现状不乐观,多存在鼠标键盘不灵、网速较慢甚至连不上、投影故障等问题,这些陈旧的信息化设备跟不上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不能很好地为师生服务。[2]
3.信息化教学应用不规范
目前,市面上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种类繁多,高校各院系、各专业各自为政,甚至有些教师自行选择教学应用用于课程教学,存在“平台与业务割裂”“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信息孤岛”等问题。
4.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数字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多为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经验总结而成的教案、PPT等通用基础资源,而微课、精品题库、教学辅助视频、校本特色资源等拓展资源普遍不足,且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混乱。
5.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是教学的掌控者,师生地位大多不对等,且教学形式多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解+PPT展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双向沟通较少,教学过程开放性不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有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知识,很难养成探究、思考和交流的习惯。
6.教师智能素养有待提高
智能素养是指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者所具备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素养,是智能化社会的核心素养。[3]高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不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十分有限,没有让信息技术真正走进教学,很多教师仅会简单的PPT制作,在音频处理、动画制作等复杂技术的掌握上还有欠缺。专门针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进修培训较少,现行的信息化培训局限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新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的联系不够,对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素养的转化动力不足。
7.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教学评价理念陈旧、内容抽象、形式单一,大多依托卷面考试,趋向于结果式评价,而对教师日常教学过程的评价较少。实际教学和评价依然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参与意识不强,潜意识认为教学评价与自身无关,对教师教学无法给予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家长、社会、学校等评价主体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督导与评价成果未充分利用,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动力不足。[4]
● 高校教师智能素养提升路径探讨
1.信息化教学生态营造工程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重构教学生态。同时,学校要加强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建设5G网络环境,利用5G网络高速度、低延时、广连接的特点,实现万物互联。加强组织支持力,促进知能转化。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VR实训室、智能录播室、虚拟情境教室、专业实训室、多功能教室等,为教师采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协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2.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平台、5G虚拟仿真平台等,着力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适应、改善与提升。扩展高校信息化与具体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便携易用的教学平台,打通数据壁垒,促使教育教学由分散小平台向“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转变。
3.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工程
教學资源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要投入大量人财物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重点建设视频资源、动画资源、VR资源等,建成优质微课资源库和VR仿真实训资源库,为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基础,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使用、应用标准,进而更好地为师生发展服务。另外,需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解构学习内容,打碎整张PPT形成碎片化教学资源,集成互联网资源融入表格化教案,对优质课程进行录播,建设名师名课,并促进资源的持续更新,树立教育大资源观。 4.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工程
构建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对课堂教学进行流程再造,重构课堂生态,变革课堂结构,通过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高效而直接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解决传统教学方式形式单一、脱离实际、提问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同时,探索基于5G背景下的虚拟技术深度应用实践,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实训云平台,将VR、AR及MR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打造高速沉浸式学习体验示范区。
5.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工程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包括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智能素养、终身学习能力这四个维度,其中,智能素养是不可缺少的维度,为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工程列入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着力于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手段利用能力、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在线教学服务能力、教学大赛综合能力,通过开展讲座及考察交流,持續性地提升这四大能力。另外,建设名师团队,完善培养体系,关注数字胜任力,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注重“以赛促教”,定期组织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建信息技术推广培训讲师团,利用自媒体平台,完善培训机制,将信息化培训纳入教师假期顶岗培训范畴,形成健全稳定的推广体系。
6.信息化教学评价框架构建工程
建立信息化课程常态评价标准,转变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重点关注教师日常教学效果。支撑多元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各评价主体的作用,提高各主体的参与意识,践行教学相长理念,使各主体的评价有效反馈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高校教师智能素养评价指标,将信息化教学使用与成果与学校的考核、职称评聘、奖惩制度紧密结合。
● 结语
智能素养是智能化社会的核心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素养,是信息化素养的高阶,对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有深远的影响。高校教师智能素养的提升工程需要围绕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谋划,从教学生态、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以及教育信息化思想、理念、制度及规范等方面颠覆创新,并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变革力量,驱动教师智能素养变革,使教育教学与智慧时代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20年第二十四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C].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2020(06).
[2]陈刚.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型工业化,2020,10(09):140-141.
[3]王晓楠,周婧,郑君慧,等.教育信息化2.0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智能化素养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7):92-96.
[4]李秀芝.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中小学探究式教学分析[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2):96-100.
作者简介:黄云新(1962—),男,湖南常德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推进机制研究——以常德职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B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