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军归来
1974年3月,陕西临潼西杨村的农民,在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处的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现在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东南角,井的一半在俑坑内,一半在俑坑外。打井时挖出了兵马俑,村民称之为“瓦神爷”,有人对其下跪叩拜,也有人说它是地下怪物,拿起镢头将它砸了个稀巴烂。有村民将这些碎瓦片拿回了家,被当时临潼县的一名水利干部发现,认为这是文物。于是当地的文物干部开始对井口周围发掘、调查。一位新华社记者在看到修复好的一两件兵马俑后,十分震惊,便写了一篇供“内部参考”的报道,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陕西省很快成立了考古发掘队,秦始皇的地下兵团从此重见天日。
经过将近一年的探测,考古发掘队才将一号坑的四周边界确定。根据陶俑陶马的分布密度和站立的位置,初步断定一号坑有陶俑6000余件。虽然这些人俑中有当官的、有普通兵士,但他们都是兵,因此考古队就称之为“兵马俑”。当这些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的兵马俑重新面世时,几乎全是“粉身碎骨”的状态。他们经过长期的压埋,受地下水和各种盐类的腐蚀,陶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在又突然暴露在空气中,原有的色彩瞬间消失。
武士“复活”
考古队员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有一次,新发现了两件武士俑和一匹陶马。两件武士俑除头部完整外,其中一件破碎成73块,总重量148.7千克;另一件破碎成153块,重180.6千克;而陶战马破碎成101块,重229.4千克。这些碎块最重的有44.3千克,最轻的只有0.5克。其中那些很小的碎片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考古人员就用铁筛子一遍又一遍筛泥土,最终如沙里淘金一般,才将所有部件收集齐全。而将这些零零碎碎的残破陶块修整复原成体高身重的兵马俑,谈何容易。
考古人员用旧铁钉、废锯条充当工具完成陶块的初步清洁工作;用残砖、破瓦试验黏接效果:黏接小块时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块时则用麻绳、木棍绞紧绑牢。为了使修整复原后的兵马俑保持原样不走形,还要保证每一黏接处都严丝合缝。由于碎块多,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须由小拼大、由脚到头逐步黏接。最终耗时28天,才完成修复任务。
保护“彩俑”
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兵马俑坑是已发现的三座兵马俑陪葬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大小。这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大型兵马俑军阵,专家预测该坑葬有6000件陶俑、陶马,50多乘战车。兵马俑一号坑曾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第一次是1978年至1984年,出土了陶俑1087件;第二次发掘是1985年,由于技术设备不完善,只进行了一年便告结束。时隔24年,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从2009年开始进行为期五年的第三次发掘。
此次发掘中最引人关注,也最让考古专家感到棘手的是彩绘保护问题。由于陶俑制作时采用在1~2层生漆涂层上着色,经过在地下2000多年的掩埋,有的颜色层下的生漆底层已经老化,加上表面彩绘和封土粘结在一起,一旦出土,5~6分钟后即翘卷脱落。彩绘一旦脱落,秦俑的艺术就不完整了。据专家介绍,完整彩俑刚出土时连发丝都清晰可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德两国考古技术专家绞尽脑汁,进行了长达19年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先用喷雾器洒水,使覆盖在陶俑上的土壤松散,再用竹签、手术刀轻轻剔剥,用镊子夹小棉球清洗。清理一小片后,立即用针管将抗皱缩剂和加固剂注入颜色层之间。抗皱缩剂的作用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使彩绘的生漆层保持湿润,随后缓慢失水,以便加固剂能在彩绘完全干燥前作用于彩绘,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这样清理一个陶俑一般需要经过八九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目前,这项保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如果遇到俑身彩色泥块已经脱落,且与俑坑内封土混杂在一起,如何将这些彩色泥块剥离、恢复,并粘贴复位到俑身上面,目前还很难修复到位。
“军师”之谜
兵马俑刚制作完成时都是彩绘的,五颜六色十分生动;只是因为长期深埋地下,再加上该地区曾被大火烧过等原因,使得有的彩绘已脱落,有的则在出土后迅速消失。随着保护技术基本成熟,人们最期待的是看到完整的彩绘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刚开始,考古人员便发现了一尊保存较为完整的武士俑,发髻清晰可见,面容祥和,还留着八字胡子。在清理该武士俑的脸部时,发现其半面脸上存有大面积彩绘。而在另一个发掘点的一条隔梁上,考古人员轻轻铲去浮土,突然,一个巨大的圆形漆木环让所有人惊喜万分,因为它上面还残存着点点滴滴的红色与绿色彩绘,时隔2000年,彩绘色彩依然亮丽。
在已经发现的兵俑中,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皆属“武将”,还没有发现一个“文职人员”;难道偌大的军阵就没有“军师”之类的“文官俑”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在已经发现的兵俑中,有一个“绿脸俑”备受瞩目,与其他陶俑呈粉色或肉色的脸面不同的是,该俑的脸部呈绿色,有人戏称这是工匠们的“恶作剧”。那么,此次发掘会不会有更多“绿脸俑”、“蓝脸俑”出现呢?
2003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考古队,在秦兵马俑博物馆门前约500米处,清理一处为秦始皇陵烧制砖瓦的窑址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埋藏有121具人的骨架。专家们在对骨架做DNA鉴定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具有“欧亚西部特征”的个体。专家推测,在汉代“丝绸之路”之前秦始皇在位时,东亚人群和欧亚西部人群间,可能已经有了较为频繁的联系,既然有“洋劳工”,那么在秦始皇的“军阵”中,会不会还有异域风格的彩绘陶俑呢?
秦始皇陵
说到兵马俑坑的发掘,人们自然会想到秦始皇陵。有人多次提出所谓“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的计划,但都被国家文物局坚决否决。考古专家认为,至少100年之内,不可能。
根据目前已经进行的地面探查,整个秦始皇陵园现在探明的面积有56.25平方千米。埋葬秦始皇尸骨的封土堆在陵园的中心位置。封土堆原高115.5米,封土堆下面就是地宫。封土堆周边分布着兵马俑坑、马厩坑等陪葬坑和埋葬着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以及排水系统等地下建筑。整个秦始皇陵园在秦时还有宏大的地面建筑,以及地宫围墙、陵园围墙等等。只有对秦始皇陵的600多处遗迹,有了充分了解后,才有可能动最核心的地宫。请注意,仅仅是可能。在世界上,庞贝古城发掘了200多年,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一个考古队,至今仍非常专业地从事这项工作。
别挖地宫
尽管对陶俑之类的无机物的保护目前已基本不成问题,但陵墓中将大量出土的有机物的保存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其中,丝绸、纸张等极具科学价值的文物的保存,就非常难。例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出土后一直存放在冰箱里,专家们至今不敢拿出来,因为一拿出来就会变色。所以,即使从技术上说,至少在100年之内,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开挖秦陵地宫。
更何况中国秦汉时期的帝陵,与埃及金字塔不一样。埃及金字塔,进去之后,把东西拿出来,金字塔还安然无恙。中国的帝陵,土是堆上去的,进行一次完整的考古发掘,就意味着要把封土全部搬走,把大坑整个挖出来。这样就意味着整个秦始皇陵也就没有了,所以有识之士都坚决主张,能不挖就不要挖。中国古代帝陵不只是一个坟堆,还有各种相关的礼制建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如果我们的考古发掘连这些外围的系统都没有完全搞清楚就挖掘地宫,那绝对是愚蠢的。
被评为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周公庙遗址,本来有很多大墓,但是只挖了其中两座,剩下的都保存了。考古专家只是钻探调查,把整体范围搞清楚,然后设立一个保护区把它保护了起来。因为如果一点都不发掘,就无法了解其中的价值,而不设立保护区,就可能遭到人为破坏,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盗墓贼的挖掘。
1974年3月,陕西临潼西杨村的农民,在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处的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现在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东南角,井的一半在俑坑内,一半在俑坑外。打井时挖出了兵马俑,村民称之为“瓦神爷”,有人对其下跪叩拜,也有人说它是地下怪物,拿起镢头将它砸了个稀巴烂。有村民将这些碎瓦片拿回了家,被当时临潼县的一名水利干部发现,认为这是文物。于是当地的文物干部开始对井口周围发掘、调查。一位新华社记者在看到修复好的一两件兵马俑后,十分震惊,便写了一篇供“内部参考”的报道,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陕西省很快成立了考古发掘队,秦始皇的地下兵团从此重见天日。
经过将近一年的探测,考古发掘队才将一号坑的四周边界确定。根据陶俑陶马的分布密度和站立的位置,初步断定一号坑有陶俑6000余件。虽然这些人俑中有当官的、有普通兵士,但他们都是兵,因此考古队就称之为“兵马俑”。当这些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的兵马俑重新面世时,几乎全是“粉身碎骨”的状态。他们经过长期的压埋,受地下水和各种盐类的腐蚀,陶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在又突然暴露在空气中,原有的色彩瞬间消失。
武士“复活”
考古队员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有一次,新发现了两件武士俑和一匹陶马。两件武士俑除头部完整外,其中一件破碎成73块,总重量148.7千克;另一件破碎成153块,重180.6千克;而陶战马破碎成101块,重229.4千克。这些碎块最重的有44.3千克,最轻的只有0.5克。其中那些很小的碎片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考古人员就用铁筛子一遍又一遍筛泥土,最终如沙里淘金一般,才将所有部件收集齐全。而将这些零零碎碎的残破陶块修整复原成体高身重的兵马俑,谈何容易。
考古人员用旧铁钉、废锯条充当工具完成陶块的初步清洁工作;用残砖、破瓦试验黏接效果:黏接小块时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块时则用麻绳、木棍绞紧绑牢。为了使修整复原后的兵马俑保持原样不走形,还要保证每一黏接处都严丝合缝。由于碎块多,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须由小拼大、由脚到头逐步黏接。最终耗时28天,才完成修复任务。
保护“彩俑”
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兵马俑坑是已发现的三座兵马俑陪葬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大小。这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大型兵马俑军阵,专家预测该坑葬有6000件陶俑、陶马,50多乘战车。兵马俑一号坑曾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第一次是1978年至1984年,出土了陶俑1087件;第二次发掘是1985年,由于技术设备不完善,只进行了一年便告结束。时隔24年,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从2009年开始进行为期五年的第三次发掘。
此次发掘中最引人关注,也最让考古专家感到棘手的是彩绘保护问题。由于陶俑制作时采用在1~2层生漆涂层上着色,经过在地下2000多年的掩埋,有的颜色层下的生漆底层已经老化,加上表面彩绘和封土粘结在一起,一旦出土,5~6分钟后即翘卷脱落。彩绘一旦脱落,秦俑的艺术就不完整了。据专家介绍,完整彩俑刚出土时连发丝都清晰可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德两国考古技术专家绞尽脑汁,进行了长达19年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先用喷雾器洒水,使覆盖在陶俑上的土壤松散,再用竹签、手术刀轻轻剔剥,用镊子夹小棉球清洗。清理一小片后,立即用针管将抗皱缩剂和加固剂注入颜色层之间。抗皱缩剂的作用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使彩绘的生漆层保持湿润,随后缓慢失水,以便加固剂能在彩绘完全干燥前作用于彩绘,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这样清理一个陶俑一般需要经过八九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目前,这项保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如果遇到俑身彩色泥块已经脱落,且与俑坑内封土混杂在一起,如何将这些彩色泥块剥离、恢复,并粘贴复位到俑身上面,目前还很难修复到位。
“军师”之谜
兵马俑刚制作完成时都是彩绘的,五颜六色十分生动;只是因为长期深埋地下,再加上该地区曾被大火烧过等原因,使得有的彩绘已脱落,有的则在出土后迅速消失。随着保护技术基本成熟,人们最期待的是看到完整的彩绘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刚开始,考古人员便发现了一尊保存较为完整的武士俑,发髻清晰可见,面容祥和,还留着八字胡子。在清理该武士俑的脸部时,发现其半面脸上存有大面积彩绘。而在另一个发掘点的一条隔梁上,考古人员轻轻铲去浮土,突然,一个巨大的圆形漆木环让所有人惊喜万分,因为它上面还残存着点点滴滴的红色与绿色彩绘,时隔2000年,彩绘色彩依然亮丽。
在已经发现的兵俑中,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皆属“武将”,还没有发现一个“文职人员”;难道偌大的军阵就没有“军师”之类的“文官俑”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在已经发现的兵俑中,有一个“绿脸俑”备受瞩目,与其他陶俑呈粉色或肉色的脸面不同的是,该俑的脸部呈绿色,有人戏称这是工匠们的“恶作剧”。那么,此次发掘会不会有更多“绿脸俑”、“蓝脸俑”出现呢?
2003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考古队,在秦兵马俑博物馆门前约500米处,清理一处为秦始皇陵烧制砖瓦的窑址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埋藏有121具人的骨架。专家们在对骨架做DNA鉴定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具有“欧亚西部特征”的个体。专家推测,在汉代“丝绸之路”之前秦始皇在位时,东亚人群和欧亚西部人群间,可能已经有了较为频繁的联系,既然有“洋劳工”,那么在秦始皇的“军阵”中,会不会还有异域风格的彩绘陶俑呢?
秦始皇陵
说到兵马俑坑的发掘,人们自然会想到秦始皇陵。有人多次提出所谓“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的计划,但都被国家文物局坚决否决。考古专家认为,至少100年之内,不可能。
根据目前已经进行的地面探查,整个秦始皇陵园现在探明的面积有56.25平方千米。埋葬秦始皇尸骨的封土堆在陵园的中心位置。封土堆原高115.5米,封土堆下面就是地宫。封土堆周边分布着兵马俑坑、马厩坑等陪葬坑和埋葬着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以及排水系统等地下建筑。整个秦始皇陵园在秦时还有宏大的地面建筑,以及地宫围墙、陵园围墙等等。只有对秦始皇陵的600多处遗迹,有了充分了解后,才有可能动最核心的地宫。请注意,仅仅是可能。在世界上,庞贝古城发掘了200多年,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一个考古队,至今仍非常专业地从事这项工作。
别挖地宫
尽管对陶俑之类的无机物的保护目前已基本不成问题,但陵墓中将大量出土的有机物的保存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其中,丝绸、纸张等极具科学价值的文物的保存,就非常难。例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出土后一直存放在冰箱里,专家们至今不敢拿出来,因为一拿出来就会变色。所以,即使从技术上说,至少在100年之内,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开挖秦陵地宫。
更何况中国秦汉时期的帝陵,与埃及金字塔不一样。埃及金字塔,进去之后,把东西拿出来,金字塔还安然无恙。中国的帝陵,土是堆上去的,进行一次完整的考古发掘,就意味着要把封土全部搬走,把大坑整个挖出来。这样就意味着整个秦始皇陵也就没有了,所以有识之士都坚决主张,能不挖就不要挖。中国古代帝陵不只是一个坟堆,还有各种相关的礼制建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如果我们的考古发掘连这些外围的系统都没有完全搞清楚就挖掘地宫,那绝对是愚蠢的。
被评为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周公庙遗址,本来有很多大墓,但是只挖了其中两座,剩下的都保存了。考古专家只是钻探调查,把整体范围搞清楚,然后设立一个保护区把它保护了起来。因为如果一点都不发掘,就无法了解其中的价值,而不设立保护区,就可能遭到人为破坏,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盗墓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