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LB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些特别值得回忆的内容,诗人牛汉有一篇回忆性散文,他在文中回忆了三个事物。
  2. (板书课题)课题有些特殊,出现了一个人物——父亲,两种事物——树林和鸟,一个顿号,一个“和”字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 思考:父亲、树林和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试着找到文中最能概括他们之间关系的一句话。
  2. 课文中有不少容易读错的字词,你能读准确吗?
  (1) 出示第一组:喙、焐、兀立、惊愕、滹沱河
  ① 指名朗读、正音。
  ② 喙:鸟的嘴巴。滹沱河:这是作者家乡的一条河,位于山西省,河岸两边都是树林,他的父亲在这里长期生活。
  (2) 出示第二组:雾蒙蒙、茫茫然、热腾腾
  ① “蒙”是个多音字,“雾蒙蒙”有室外万物都被雾遮盖住了的意思,这里读作“wù méng  méng”。
  ②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蒙”字:草字头放上方,中间一横莫要忘,上下书写要紧凑,保持平衡才好看。
  ③ 整个树林笼罩在大雾之中,像披了一层薄纱,模模糊糊的,看不大清楚。这种感觉就是雾蒙蒙。
  ④ 比较:“茫然”与“茫茫然”,感受“茫茫然”更能显出不知所措,迷茫的程度更深,读起来更有节奏。
  ⑤ 朗读词组,读出起强调作用的叠词,体会表达中的节奏美。
  ⑥ 文中带有叠词的句子都比较长,你能读好停顿吗?
  4. 整体感知文章脉络。(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父亲对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这种非同寻常的感情其实就藏在父亲的言语、动作中。让我们默读课文,关注父亲的语言、动作,在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动词,完成下面填空:
  那个黎明,父亲______鸟,______鸟,______鸟,______鸟,让“我”感受到父亲对于树林和鸟的喜爱。
  【设计意图】积累“雾蒙蒙、茫茫然”等叠詞,感受其强调作用和语言的节奏美,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紧扣本文的中心句,理清父亲、树林和鸟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1. 聚焦动词,感受对比。
  (1)出示课文第3—6自然段,自由朗读,哪些词句最能让你感受到父亲对于树林和鸟的喜爱?
  (2) “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① “上上下下”说明父亲看得格外仔细,闻得格外用心。
  ② “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把动作重复做了好几次,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看得仔细、闻得用心。
  ③ 朗读指导: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读好这几个词,就能更好地表现父亲对于鸟的喜爱。
  ④ 我们把这两个短语读了又读,谁还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想了又想、跑了又跑、说了又说)
  (3) “凝神静气”“像树一样兀立”。
  ① 理解“凝神静气”。“凝”指凝聚、集中,“凝神静气”指专注精神,屏住呼吸,格外投入。你还能用什么词表示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② 感受“像树一样兀立”。在作者眼中,父亲为什么像一棵笔直、挺立的树?(父亲观察得格外投入,似乎已经融入了这片树林)
  (4) “林子里有不少鸟。”这是父亲的语言,父亲通过望、闻就能推断出林子里有不少鸟,可见他对于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5) 小结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品读可以感受到父亲对于鸟的喜爱。这样的阅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情感。
  (6) 这部分还写到了“我”,“我”的动作只有一个——“茫茫然地望着”,“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因为“我”没有看见一只鸟,没听到一声鸟叫,对于父亲的话十分困惑)这里“我”和父亲的表现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于鸟的熟悉、喜爱,这也是作者写作的秘密。(板书:对比、衬托)
  2. 习得方法,自读感悟。
  (1) 课文通过父亲望鸟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与“我”的对比,写出了父亲对于鸟的喜爱,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而且善于观察。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第7—19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字词、语句,用这样的句式交流:
  _________这个词(这句话)写得好,能感受到父亲____________。
  我还发现______和______是一处对比,让我感受到____________。
  (2) 交流。(预设)
  ① “轻声”这个词用得好,能感受到父亲对于鸟的喜爱,生怕惊动了鸟。
  ② “最快活”这个词用得妙,让人感受到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真爱。
  ③ “鸟要准备唱歌了”这句话,写出父亲真是神了,他简直就是鸟类专家。他和鸟配合得是那样的自然默契,刚说要唱歌,鸟儿们就真的唱歌了。
  ④ 我还发现“父亲在无风的情况下发现叶子晃动”和“我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是一处对比,让我感受到父亲善于观察。
  ⑤ 我还发现“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和“父亲闻到鸟味”是一处对比,从中看出父亲是一个真正爱鸟之人,他能从浓浓的草木气味中分辨出鸟味,而其他人则不能,甚至没有听说过什么“鸟味”。
  (3)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闻到了那轻微的鸟味,(指名读第13自然段)看到了鸟儿开始抖动翅膀的身姿,(指名读第14自然段)感受到了鸟儿无比欢畅的呼吸。(指名读第15自然段)
  (4) 课文富有诗意的语言,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于鸟的那份独特的情感。
  3. 还原语境,读懂变化。
  (1) 男、女生分角色读第20—23自然段。为什么“我”的心情由“惊愕”变得“高兴”?
  (2) 父亲知道鸟什么时候唱歌,也了解鸟儿最快活与最危险的时刻,对于鸟的习性十分了解,简直就是鸟的知音。这一切都因为——(齐读第1自然段)
  (3)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多么稚气又纯真的想法啊,此时的“我”已被父亲的爱深深地感染。
  (4) 作者通过描写父亲对树林、鸟的真切了解,表达出树林和鸟是父亲一生的最爱,请大家再齐读课题。如果请你把课题中的顿号换成一个词,那就是——父亲最爱树林和鸟。(板书:知鸟、爱鸟)
  4. 拓展训练。
  其实,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爱”,学着学着,我们可以把课文学成一首小诗: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因为爱,父亲能从晃动的树叶判断树林中有鸟。
  因为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巧用对比,抓住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父亲对鸟的熟知和热爱,由扶到放,习得方法,在品味、朗读中,感受文本诗一般的语言。这一过程的设计在加深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又为他们语用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的机会。最后将课文变成诗,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在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从更深层看,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消化的训练,更进一步感受父亲对于树林和鸟的爱。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意志力、主观意识薄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利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马” “鱼” “燕” “虎” “象” “雨” “电” “鹿” “鼻”等象形字时,学生对于字形的掌握和字义的理解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应用的普及和深入,其所产生数据量急剧增长,同时很多数据是动态的、流式的,需要进行实时的处理和挖掘分析。对于数据流聚类问题来说,国内外学者已经进
期刊
一、聚焦:生活片段引发思考  镜头回放:  中午,一年级的教室里。小江对同桌小王说:“我没有铅笔了。”小王低头写作业,沉默不语。小江举手:“老师!小王不借给我铅笔!”  周末,上二年级的小李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下楼骑自行车!”妈妈说:“不行!”小李立刻喊起来:“不嘛!我就要!我就要!”  这样的片段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我发现在惯常印象中应当能说会道的低年级学生,其实当面临实际的交际问题时,他们往
期刊
彩绘,本意是彩色图画,以丰富的色彩,精细的绘画形式去描绘多彩的生活,成为一种特别的绘画样式。而彩绘习作,是在素描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观照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力和个性化的语句,写出真性情的、具有斑斓色调的习作。  可以说,“彩绘”习作教学将学生回归到精彩的生活中,不再处于观察者的地位,而是融入了生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养护和创意表达,搭建轻松的氛围,凸显细节之美,写出鲜活的文章。  一、强
期刊
一、立足书籍原本,引导孩子阅读  学龄儿童刚入学,通常语文老师会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每天抽时间陪孩子看看课外书,给孩子讲讲故事等,以阅读促识字。但孩子读了不少书后,一接触到看图写话或习作时,还是感觉词汇穷尽、表达贫乏或是病句、方言一堆,难登大雅之堂。家长苦想:书也看了不少了,怎么就没对写作产生一点影响?原因在于我们给孩子讲故事时,优美精练的语言文字被我们改编了,神奇迷人的古代传说被我们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