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活动。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稳定而深厚的感情,就不会视作文为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能,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从而有效驱动学生倾吐感情,形成爱写、想写、能写的稳定而积极的心理。
一、诱发学生的情感外泄
情感的根需连接于生活的每一寸沃土。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一人一事,均能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大千世界,纷繁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诗意的波动。由于学生视界开阔,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与日俱增。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既有孩提的天真,又有成人的浪漫。虽然他们不能深思熟虑,但他们染有成人的习惯和爱好;虽然他们的审美眼光还很浅陋,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憧憬。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诱发学生情感外泄,在激活记忆中,涌动情感的潜流;在开拓思维中,寻觅情感的归宿;在语言表达中,关照情感的灵光。如习作《母亲节的礼物》,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母亲节那天,我想给母亲送一支康乃馨。走到花店门口时,才想起有人说母亲节这天每支康乃馨涨到20元。可我兜里只有3元钱,最后只好给母亲买了一支“冰凉茶”雪糕。当我跑回家把雪糕送给母亲时,母亲欣慰地对我说:“谢谢!”文章结尾写道:“我很庆幸自己放弃鲜花选择了雪糕。因为我知道,浪漫无需苛求,尤其在母亲面前。母亲不等于一束康乃馨,或其他贵重礼品。一支雪糕也并不表示我对母亲的轻视。那支雪糕,就是我最好的礼物,因为代表我的真诚。”文贵情真,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要使学生写出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在母女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因为,真实的情感不仅使文章的内容丰满,而且使文章的主旨清新而深邃。试想,无感而发何以有情?无情之文何以感人?
二、驱动学生的情感投入
教学中,人们往往以为进入写作阶段成了纯粹的学生活动。其实不然。写作固然要求学生精神高度集中,要求情感充分投入,而学生情感投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驱动,这样,学生才能思维活跃,思路畅通。首先,在出示命题以后,学生如果不能立即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教师就要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让他们在联想与想象中,产生写作的灵感。如,半命题作文“我为……”,教师启发谈话使学生茅塞顿开:孝敬老人、帮助病残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我为爷爷洗脚,我为奶奶剪指甲,我为盲人引路……这样,方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荡起情感的涟漪;其次,要有明确的时效标度。即让学生明确规定的作文时间和字数。有效的时间是时标,适当的字数是效标。学生可依照这个时效标来自我调节和自我促进。作文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写了一阵后出现思维堵塞的现象。这时教师要诱导学生的情感流向。以“给爷爷洗脚”为例。在给爷爷洗脚的过程中,自己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这些变化着的情感是如何通过动作、神态和语言表现出来的,使学生的情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从而有效调控时效标的效率;再次,在学生埋头写作时,教师要间隔巡回,送去默默的赞许,投以亲切的微笑,给学生以直接的精神鼓励。如一位学生写《我为奶奶喂药》,我浏览后用红笔在文中圈点了“倒、扶、端、坐、放、送”等词,这位小作者会意地点了点头,她明白这些动词准确、贴切地写出了给奶奶喂药的细节。这种情感上的激励是一种无言的驱动,是师生对写作客体情感上的交汇。
三、彰显学生情感美点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大多数学生在享受被赏识的欢乐中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罗森塔尔所进行的所谓“智商”特别高的优秀生的编班实验,用一种权威性的谎言使那些学生获得优异发展便是明证。有鉴于此,在作文评估中不能冷漠地、纯客观地刻板评定,或纯粹着眼于匡正的消极处理,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彰显学生的情感美点。如习作“一把花伞”,有一段这样写道:伞,花伞!是谁打着伞从那家门前走来?花伞走近了,“大姐姐!”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你是去学校吧?”我还未来得及回答,花伞已经靠近我的身旁。“我送你一程吧!”我打量了她一下:大约八九岁,一对“羊角”……是她?是她。我曾经骂过她。……她走了,留下了甜甜的微笑。那把花伞在雨帘中渐渐模糊了,但留在我记忆中的形象却更加清晰了。习作以“一把花伞”为题,记叙了“小羊角”不计前嫌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也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心理。于是,笔者作出如下点评:“随着花伞的出现,作者由惊喜到惊诧,再到惊叹,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叙事曲折而饶有情趣,寓意深刻而别出心裁。”这种赏识性的评语,带着温馨、带着暖意、带着激励,流过学生的心田,赋予其热情和毅力,增加其勇气和自信,既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又彰显学生写作中的情感美点,从而产生了评估中的正效应。
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智能活动,它与作者的情感变化密切相关。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写作情感的培养,学生的作文才会拾级而上,才会增色生辉,才会激情横溢。(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诱发学生的情感外泄
情感的根需连接于生活的每一寸沃土。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一人一事,均能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大千世界,纷繁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诗意的波动。由于学生视界开阔,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与日俱增。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既有孩提的天真,又有成人的浪漫。虽然他们不能深思熟虑,但他们染有成人的习惯和爱好;虽然他们的审美眼光还很浅陋,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憧憬。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诱发学生情感外泄,在激活记忆中,涌动情感的潜流;在开拓思维中,寻觅情感的归宿;在语言表达中,关照情感的灵光。如习作《母亲节的礼物》,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母亲节那天,我想给母亲送一支康乃馨。走到花店门口时,才想起有人说母亲节这天每支康乃馨涨到20元。可我兜里只有3元钱,最后只好给母亲买了一支“冰凉茶”雪糕。当我跑回家把雪糕送给母亲时,母亲欣慰地对我说:“谢谢!”文章结尾写道:“我很庆幸自己放弃鲜花选择了雪糕。因为我知道,浪漫无需苛求,尤其在母亲面前。母亲不等于一束康乃馨,或其他贵重礼品。一支雪糕也并不表示我对母亲的轻视。那支雪糕,就是我最好的礼物,因为代表我的真诚。”文贵情真,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要使学生写出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在母女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因为,真实的情感不仅使文章的内容丰满,而且使文章的主旨清新而深邃。试想,无感而发何以有情?无情之文何以感人?
二、驱动学生的情感投入
教学中,人们往往以为进入写作阶段成了纯粹的学生活动。其实不然。写作固然要求学生精神高度集中,要求情感充分投入,而学生情感投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驱动,这样,学生才能思维活跃,思路畅通。首先,在出示命题以后,学生如果不能立即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教师就要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让他们在联想与想象中,产生写作的灵感。如,半命题作文“我为……”,教师启发谈话使学生茅塞顿开:孝敬老人、帮助病残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我为爷爷洗脚,我为奶奶剪指甲,我为盲人引路……这样,方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荡起情感的涟漪;其次,要有明确的时效标度。即让学生明确规定的作文时间和字数。有效的时间是时标,适当的字数是效标。学生可依照这个时效标来自我调节和自我促进。作文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写了一阵后出现思维堵塞的现象。这时教师要诱导学生的情感流向。以“给爷爷洗脚”为例。在给爷爷洗脚的过程中,自己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这些变化着的情感是如何通过动作、神态和语言表现出来的,使学生的情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从而有效调控时效标的效率;再次,在学生埋头写作时,教师要间隔巡回,送去默默的赞许,投以亲切的微笑,给学生以直接的精神鼓励。如一位学生写《我为奶奶喂药》,我浏览后用红笔在文中圈点了“倒、扶、端、坐、放、送”等词,这位小作者会意地点了点头,她明白这些动词准确、贴切地写出了给奶奶喂药的细节。这种情感上的激励是一种无言的驱动,是师生对写作客体情感上的交汇。
三、彰显学生情感美点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大多数学生在享受被赏识的欢乐中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罗森塔尔所进行的所谓“智商”特别高的优秀生的编班实验,用一种权威性的谎言使那些学生获得优异发展便是明证。有鉴于此,在作文评估中不能冷漠地、纯客观地刻板评定,或纯粹着眼于匡正的消极处理,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彰显学生的情感美点。如习作“一把花伞”,有一段这样写道:伞,花伞!是谁打着伞从那家门前走来?花伞走近了,“大姐姐!”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你是去学校吧?”我还未来得及回答,花伞已经靠近我的身旁。“我送你一程吧!”我打量了她一下:大约八九岁,一对“羊角”……是她?是她。我曾经骂过她。……她走了,留下了甜甜的微笑。那把花伞在雨帘中渐渐模糊了,但留在我记忆中的形象却更加清晰了。习作以“一把花伞”为题,记叙了“小羊角”不计前嫌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也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心理。于是,笔者作出如下点评:“随着花伞的出现,作者由惊喜到惊诧,再到惊叹,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叙事曲折而饶有情趣,寓意深刻而别出心裁。”这种赏识性的评语,带着温馨、带着暖意、带着激励,流过学生的心田,赋予其热情和毅力,增加其勇气和自信,既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又彰显学生写作中的情感美点,从而产生了评估中的正效应。
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智能活动,它与作者的情感变化密切相关。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写作情感的培养,学生的作文才会拾级而上,才会增色生辉,才会激情横溢。(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