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文言实词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in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原《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过去和现在的《考试大纲》对文言实词考点的要求一直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涉及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同形异义词等复杂现象。这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对学习文言实词做一些方法探究,逐步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进而突破文言实词学习的瓶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实词;少教多学;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265-01
  一、引言
  現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文言实词为120个。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如“见”字:
  (1)看见。“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崤之战》)
  (2)会见。“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荀子·大略》)
  (3)接见、召见。“暴见于王”(《孟子·庄暴见孟子》)
  (4)xiàn现,出现、显现。“才美不外见。”(韩愈《马说》)
  (5)表示被动。“信而见疑。”“见”的被动意义,使它变成了虚词。
  (《史记·屈原列传》)
  (6)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
  “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
  一个词有如此众多的义项,记忆起来十分繁琐。而文言实词又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大,那么,在常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只有一方面指导学生多积累、多整理储存词汇,熟能生巧,另一面则须从中找出规律,教给方法,巧释词义,为阅读理解文言文夯实基础,这样或许能切实有效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少讲、精讲、不讲,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逐步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二、学法指津
  1.牢记迥别法。
  时代不同了,词义也往往不同。学文言读古书,切忌把今义当古义。
  如“偷”:“圣人择可言而反言;择可行而后行。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优者,圣人不为也。”(《管子·形势》)
  这里的“偷”,是“盗窃”吗?注意,在先秦“偷”字要用于苟且,不严肃、不认真、随便、马虎等,从汉代开始才有盗窃之义。正确理解应该是“言和行之前要认真考虑,加以选择,而后再言或行;言或行的时候,马马虎虎不认真考虑,可能暂时有利而后有割,暂时得到快乐而后有忧。这样的事情,圣人是不做的。”这里的“偷”和“盗窃”毫不相干。
  再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司马迁《鸿门宴》)中的“去”字,是“离开”,现代汉语中是“到……去”,古今词义相反;“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除”字,在句中当“授予官职”讲,在现代汉语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也完全相反。
  以上所举的是古今形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发生了演变: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弱化,或强化,或褒贬变化,或名称说法改变。对于“古今异义词”要逐课分散强记,集中梳理(《高中语文(必修)》约160个),反复回炉,牢记迥别,切莫望文生义,把今义当古义。
  2.辨析微殊法。
  把一些词义相近又有细微差别的词集中在一起,加以比较,“不怕不识词,只怕词比词”,举例如下。
  先辨:征、讨、伐、侵、袭。五个词都有进攻的意思。但上古,“征”、“讨”是褒义词,只用于上(天子)进攻下(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伐”是中性词,用于诸侯之间的征战,不过起兵的一方总得有个理由,进军时必须鸣钟击鼓,表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侵”是不鸣钟击鼓的进军;“袭”指偷偷地进攻。这样一比,原来古人的“进攻”还有如此讲究呢!
  再辨:坐、跪、长跪、拜
  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
  跪:在“坐”的姿势上,把上身耸起,臀部离开脚跟,使上身和大腿成一直线。这样做使身体加长因此也叫“长跪”。
  拜:即叩头,在“坐”的姿势上把身上挺起,再把头低下接近或接触席或地面。古代的拜可下对上,晚对长或同级同辈,甚至上对下,长对晚均可用这样的礼节。如“范雎拜,秦王亦拜。”(《史记·范雎蔡泽传》)
  3.网络推导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普遍存在,高考也考得最多。同一个词各词义之间往往有联系,而不是孤立的,要找出他们的联系。一词多义,是本义的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抓住词的本义,推导出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使实词的义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也能训练思维,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例:“朝”,本义是“早晨”,名词,读zhāo。甲骨文的字形是草字中间有“日”和“月”,表示太阳刚出来而月亮还没有完全落下去的时候。臣子在早晨拜见君主叫“朝”(cháo)引申为“朝见”,“使朝见”动词。由朝见引申为朝见君王的地方叫“朝廷”,每个朝廷代表着一个时代,叫“朝代”。织成网络后,下面句中的“朝”的义项显而易见:
  ①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
  ⑥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
  再例:“道”:本义是“道路”,道路是人们行走时必须遵循的,引申为事物发展的“规律”、“途径”、“方法”、“手段”、“道理”、“学说”、“主张”,把它们陈述宣传出来叫“说”,动词,说的目的是起引导作用叫“导”(dǎo),具有“引导”、“开导”、“指导”、“教导”之义。这样就把“道”的不同义项串联起来,然后再来解释如下句中的“道”不是轻而易举吗?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③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土地。(贾谊《过秦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⑥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司马迁《鸿门宴》)
  ⑦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师生均可用此法加以一一解决,编织成网络,何乐不为?
  4.成语助记法。
  不少成语出自古典诗文或历史故事,成语中的语义往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结构紧凑,格式整齐、音调和谐、含义丰富,修辞效果好,深得学生喜爱。为此,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不妨把鉴别成语,使用成语和记忆文言实词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如:要记忆“兵”的义项,可先把有关带“兵”的成语集结起来。
  短兵相连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状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然后,给出选项对号入座①兵器、武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侵略  ⑥战略、战术  ⑦用兵器杀人
  再来吹响“当”的集结 号,有关“当”作语素组成的成语列队而来: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dāng)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   首当其冲
  安步当(dàng)车   当务之急   长歌当(dàng)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罪不当诛
  提供选项对号入座:对首、面对(本义)引申义有:①抵挡、阻挡  ②把守  ③掌管  ④相等,相当  ⑤适合,适当  ⑥应该,应当  ⑦处在(某时,某地)  ⑧判决
  5.“口诀记忆法”。
  古汉语中,“迁”、“谪”、“除”、“拜”、“徒”等词经常用来表示官位的调动、升降,但它们是有区别的,看例句:
  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迁:升官。
  ②“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左迁:贬官。
  ③“余以愚触罪謫潇水上。”(柳宗元《愚溪诗序》)谪(zhé):被流放或贬职。
  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除:任命、授职的意思。
  ⑤“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和“除”相近,也是授给官职。
  ⑥“徒齐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阳候列传》)
  徒(xǐ):指调职:有的是降调,也有升调的,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后汉书·张衡传》)
  对此,编一口诀,就能清楚地辨析其异同:
  “迁”字调动向上爬,“谪”字官位往下降。
  “降”、“拜”二字意相近,“任命”、“授职”无升降。
  只有“徒”字意特殊,既有升来又有降。
  再例:陛下,殿下,阁下,膝下,足下和在下怎样区别呢?
  口诀记忆:
  帝王王后称“陛下”,太子亲王称“殿下”。
  外交场合称“阁下”,父母大人称“膝下”。
  朋友敬称叫“足下”,自称廉辞叫“在下”。
  学习文言实词,学会自编口诀,通俗浅显,易记易诵,趣味盎然。
  巧解文言实词的方法还有很多,再介绍几种。
  如:“承前蒙后法”,有些陌生词义在上文或后文已有所诱露,只要瞻前顾后便可推断其义。“礼节甚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中的“倨”是何意?可由前文“见蔬列观”、“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与赵之“拜送书于庭”对比,看出秦王之傲慢,据此可得“倨”即“傲慢”。
  如“对偶并举法”。文言文中的对偶句(万其是骈文、赋),其对偶的两句非近义即反义,故知其一即可知其二。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蝉则千转不容”,就可从“猿则百叫无绝”处得知“转”即“叫”。
  如“分解合成法”:先解析合成语的语素,再综合成这个词的词义。“辞决而行”(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可先解“辞”为告别,“决”为“诀”的通假字(可从音同形近断定),即“告别”,再综合起来,“辞诀”就是“告别”。
  如“因文释义法”:根据文章整体意思确定其词在文中的应有义。归有当《项脊轩志》中的“偃仰啸歌”,从前文可知,作者把破陋的阁子修葺为花影斑驳,诗书满架的淡雅书斋,读书其中,豪放自若,从而就能推出“偃仰”为“时卧时起的自得之状”。
  如“同义偏义法”:《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之“作”和“息”是语义相反的各自独立的词,但它们只相当于一个词(复词),只能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只有“作”没有“息”,叫偏义复词。就用偏义法解决。陈寿《隆中对》中“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这里的“浅短”是两个词义相同的词组成的词(复词),可以随意取其一词或两词相同意义,叫同义复词,就用同义法解决。
  三、结论
  巧解巧记文言实词的方法不胜枚举,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数法并用,因人不同因文而异,只要保证词义的准确可靠,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汉语三千年历史博大精深,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古代散文、文言小说和古典诗词曲篇篇璀璨夺目,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在文言文教学模块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谭杰(1964.02-),男,民族:汉,籍贯:四川广汉,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某煤矿应用综放工作面以来,初次放顶先后经历了自然垮落和深孔爆破两个阶段,虽然采用深孔爆破初次放顶效果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炮眼布置多、工序复杂、投入人力物力较多等
仙桃市小麦田杂草多达24科42种,禾本科中早熟禾、野燕麦、罔草,其它科中猪殃殃、繁缕、婆婆纳、老鹳草等杂草为我市小麦田优势种群。旱地小麦田杂草优势种群有婆婆纳、猪殃殃
高校实验室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具有激发创新兴趣、锤炼创新素质、实现创新想法和促进科研育人的功能与价值,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理念
巷道的掘进速度对采掘工作面的正常接替有着直接影响,本文以坪上煤业23041#和23043#双巷掘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井下工作面的实际观测和分析,找出了影响回风巷双巷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