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让教育旅程更灿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ck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15年仲夏,那是我与梦想的第一次遇见。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我踏入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与可敬的前辈恩师遇见,与家长学生遇见,与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仁遇见,与更好的自己遇见。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就这样,时间的年轮缓缓流转,在我的身后留下一段段珍贵的记忆……
  勤勉实干——从校内走向校外
  一入职我便被分配教一年级语文兼班主任。刚毕业的我还是个大孩子,却要承担起教育45个小孩子的重担。刚开学两个月,便遭遇了“人生无法承受之重”,美丽的遇见撞上了艰难的开端。
  无法改变现状,便要学会调整自己。很快,抛开迷茫与焦虑,我给自己制订了目标,我要扎根语文课堂,做小语的有心人,让自己和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黑夜降临,明月做伴。案桌前独坐,静得只剩下敲击键盘的声音。这,已成为我的工作常态。在平淡的日子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坚持认真备课理应成为我们的本职工作,这也是专业成长的奠基工程。我总是坚信一句话:老师如果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那学生一定不明白他们到底要學什么。一个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不能做到烂熟于心、不能胸有成竹地带着课本进课堂的教师凭什么吸引学生的目光?所以,我宁愿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备课、思考、学习,积极参加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的各种活动平台,说课、赛课、研修班、骨干班、全脑语文研究小组……每次培训都是我最珍惜的机会。两年时间,不同的城市,大大小小几十场的学习观摩都有我的身影。近距离感受名师思想,见识名师的教学课堂,我对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同行、学校、名师的引领让我快速成长起来。
  我不算特别优秀,没有满腹经纶,亦不能出口成章,我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学老师。但是,我始终坚信勤勉实干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钥匙。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每一分每一秒的努力都不会被时光错过,时间最终会给你最好的
  答案。
  “赛”有所得——从逃避走向坚定
  跌跌撞撞走过了两年多的教育教学之路,这一路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明白:年轻绝不是敷衍、推脱、逃避的借口。每一次的展示课、赛课,现在想想都还心有余悸。多少天的彻夜难眠,多少天的担忧迷茫,多少天手拿课本,反复琢磨,多少天推翻自我,重头来过。可努力并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生命往往因为苦难而变得更加真实动人。多少次我黯然神伤时,都在拼命拽住“年轻”这把保护伞。因为年轻,我们输在了起点,无法站在终点的领奖台上。有一天,当我听到“如果你足够优秀,就没有人能战胜你”时,我终于明白,输在起点,那路上的你就必须更加奋力地奔跑,成为超越“年轻”的更优秀的自己。
  八个月,对我来说是个特殊的时间。在我工作刚满八个月时,我收到了参加小语教师基本功大赛的通知。惊喜、担忧、害怕、迷茫……一时,我无法言语。我庆幸有这样一个展示自我、检验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想牢牢抓住,却又担心高手云集。一个还没完全明白教书是什么的新手,有什么资本与人竞争?想放手,但“年轻”不该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有些事情,一旦下定决心,就只能坚定地做下去。抓不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我就读课标、背课标、看课标解读、做笔记整理;厘不清教学的基本环节,我就下载小语名师的课,记实录、做课件,原封不动再上一遍。上得不满意、不流畅,就再借其他班级接着上;教学语言不够简洁,评价没有针对性,我就上网看视频,仔细揣摩,精心设计评价语。在别人看来,我做了很多“傻事”。我知道,或许付出再多,也只是“临时抱佛脚”。但是,因为“年轻”,我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兔子”休息的时候,一点一点地前行。
  校长曾经给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不用担心你的付出没有收获,收获或多或少、或早或晚、或隐或显,它总是会来的。庆幸的是,我的收获来得早些。”经历了区赛、市赛,我成为了南京市参加省赛的三位教师中唯一一位低年级教师,也是省基本功大赛开办以来参赛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省赛前的暑假,是我奋力奔跑的两个月。三字一画的练习,学科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实践技能的提高,个人才艺的训练和准备,充实了我的整个暑假。
  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年轻本身不是枷锁,是你的恐惧和惰性锁住了自己。迈开脚步,你会发现,年轻是一种资本。因为有了它,你可以尽情尝试,即使失败,也能一笑而过;因为有了它,你有了更多重头来过的机会。年轻有时确实是一种不足,但无论如何,年轻绝不能成为不努力的借口,我们要对得起这一段青春韶华。
  阅读反思——从积淀走向表达
  与优秀教师找差距,越发感觉自己的浅薄,我开始大量阅读。过去的十年见证了学习理论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已经进入创建学习科学的新纪元。我最早接触的关于脑科学的专著是《人是如何学习的》,它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最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第一本集大成的论著。在阅读中,我厘清了“学习迁移”“元认知策略”“学习环境设计”等概念,这些理论为我更好地审视课堂、观察课堂、设计教学提供了反思的基础。至于学科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涉猎更多,如《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薛法根的《为言语智能而教》、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蒋军晶的《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等等。阅读他们的文字,教学智慧与教育经验跃然纸上,汲取营养的同时也积累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
  阅读文字,沉潜思想。我想,能将阅读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最恰当的方式应当是专业写作。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自我成长的台阶。回顾每一次论文写作的过程,从论文选题、搜集资料、搭建框架、初次撰写、反复修改、反思提升到最后成形,每一环节都浸透着自己对文章的考量。循着“阅读—思考—写作”这一路径在摸索中一边思考,一边成长。
  表达的方式有很多,写作只是其中一种。两年中,我尝试了多种自我表达的路径,制作预习微课、参与全脑识字、全脑写作慕课的拍摄。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课堂只是我们传达思想、智慧、知识的一个阵地,课外仍然有广阔的天地,任你自由驰骋。
  团队协作——从独行走向共进
  有人说,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努力,而是比你优秀几倍的人仍然在努力。我努力不是想成为最优秀的那个,而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我站在镜子前,看着镜中的自己,我可以为自己点个赞,说上一句“你做得很好!”
  我时常会想,我的人生只有一次,怎样过才不算虚度。人都有惰性,安于现状能使自己感到安全,探寻未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庆幸的是,我所在的团队有领头雁,有跟我一起拼搏的伙伴。他们陪伴我度过每一次艰难坎坷,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行得远。有的时候,我们辛勤工作,更多是因为心怀感恩。感恩在教育路上遇到赏识你的领导,感恩身边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感恩支持你的家长和可爱的孩子。那么,我们拿什么去呼应他们那一份殷切的期待呢?不如“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吧。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这是我们团队共同的座右铭。实践也证明,不逼自己一下,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梦想其实并不遥远,从现在开始努力,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我有时候也觉得教师之苦、之累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但我始终不忘初心,不断成长,让自己的教育旅程更加灿烂。曾经读过一本书——《追寻教育人生的价值》,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犹新:“不管未来怎样变迁,坐定目前的那把叫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这是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的最好行动。而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离你不远了。”我将始终以此勉励自己,在成长轨迹上舞出最美的姿态。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我认为易志军老师的《陌生:阅读教学新思维》一书谈的就是教学艺术,谈的就是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书中提倡的“陌生化教学”没有它的名字那么玄乎,从教学观念上说,它是一种对教学策略的创新,从教学手段上说可能是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换一个切入的视角,换一种出示的方式……以这种“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易老师在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例子把一个个教学创新的路径说得
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成员们性格各异却激情洋溢,富有才华。在总指挥刘荃校长的带领下,他们通力合作,默契配合,一起谱写下一首首美妙的旋律。  一  2013年,赵梓如老师要代表团队上一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这是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课的新鲜尝试,大家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同时也有些忐忑不安。到底该如何操作,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定答案。于是,大家就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摸着石头过河。  赵老师以学习阅读图书馆的“办
最近听一位教师上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其中一个教学片段让人难忘,引人深思。  师:是啊,在祖父的园子里,小萧红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多自由啊!从中我们可以听出萧红童年的生活就是一首歌,一首怎样的歌?  生:一首快乐的歌,一首自由的歌。  师:我们看到的萧红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可是,为什么茅盾先生却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婉的歌谣呢?同学们也许不知道,但是萧红的朋友们知道,萧红自己
(一)  《四季之美》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有《古诗词三首》(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枫桥夜泊》,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有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有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鸟的天堂》、贾平凹的《月迹》。  这个单元,古诗词与写景散文自由组合,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让
《小橘灯》是20年前我学过的课文,那时我的语文老师姓张,是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在这节语文课上,我第一次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第一次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感谢张老师,是她为我推开了一扇语文的大门,是她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她点亮了我心中的小橘灯。  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读书。最先读的是泰戈尔的诗选,《飞鸟集》中的句子,我至今难忘:“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我不由得惊异:原来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用边想象画面边读的方法读好描写小苍蝇和小蜘蛛的段落。  2.理解琥珀的奇异之处。  3.体会科学家是如何根据已知事实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猜一猜我今年有多大,并说出你的依据。大家看到我的外貌和体型并且据此进行合理的推断,这就是推测。  (出示:看到……推测……)  一、初读课文,了
一、缘起:关注自然,顺应节律  说到中华传统文化,绕不开二十四节气。泱泱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二十四节气汇聚着中华的精神气象,彰显出中华民族顺应自然、顺应节律、与天地万物相融相生的生存哲学。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学生渐渐失去了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把更多的目光和兴趣聚焦到手机、电视、电脑中,抑或在升學的压力下埋头写作业或看书。这是儿童生长的一种缺失。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孩子,高楼不能成为阻碍儿童和自然
小学语文姓“小”,小学一年级语文更“小”。因为“小”,所以不能高、精、深;因为“小”,所以要简单。简约地教一年级语文,是一种智慧。从《咕咚》和《荷叶圆圆》的教学设计看,徐俊是一位有教学智慧的语文教师。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智慧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指南针”。一年级语文课的方向在哪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借助文本的语言素材,让学生在一定句式和思维的支撑下学习规范地表达;以文本为实践材料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篇都是优秀文化,其语言含蓄凝练,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陶冶,更能启迪思维,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
初识张敬义老师是在2010年10月,那时我们正承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0)示范性项目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其间邀请他为学员开设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方面的讲座。培训班结束时,学员们纷纷说像张老师这样的草根学者才真正懂一线教学。后来,张老师成了我们培训班的必请专家,也是最受学员欢迎的专家之一。  张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追求,在我看来,可以用“大道至简”来形容。众所周知,在当下从事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