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部课程深化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的概念被大力倡导。2001年课程标准将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意识。随后2011年新课程标准将其扩充到十大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其中数感的培养在两次的修订中都得到了肯定。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感?如何将它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对于一线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数感:根据2011版新課程标准,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好数感对于理解生活中数的意义,以及数量关系有着积极作用。数感并非陈述性知识,它是伴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的意识。数感,类似于语感,手感,球感,都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抽象的经验。他们都依赖于感性体验积累,进而总结形成理性经验。
数感是最朴实的数学素养,具有一定的直觉性,学生可以自觉的、无意识的思维。例如当看到数字1时,自觉地就会与1只羊、1朵花或者1根小棒这样的实物对应起来。还可以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1,感受除了1表示物体数量,还表示顺序中的第一,这就是数感的直觉性。数感还具有抽象性,他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是内隐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数感的形成过程具有层次性,一般是先通过不断地直观感知,由形象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感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可以更加准确的估计距离的远近,面积的大小和个数的多少,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以及数量关系。
如何有效的在课堂中培养数感:估出来的数感。数学课本中很多关于估数的知识,比如估计一下校园操场的周长,体育场可以容纳多少人,一张纸上的字数等等,10克的黄豆大约是多少?这些都是依赖于量的数感。完全可以带着学生真正的绕操场走一走。去体育场看一看,拿黄豆掂一掂。在具体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这样学生有了直观感知就可以逐渐建立起数感,否则他们会没有标准,无从估起。读出来的数感。数感是可以读出来的。例如在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读作”中,3241读作(三)千(二)百(四)十(一),要想在读数中培养数感,可以在前面先让学生动手拨计数器,然后说出3241由(3)个千,(2)个百,(4)个十和(1)个一组成.或者提前铺垫3241=( )×1000+( )×100+( )×10+( )相关知识。因为我们教材利用1个正方体表示1个一,10个正方体构成一竖条表示1个十,用100个正方体铺成一个面表示1个百,用1000个正方体堆成一个大正方体表示1个千,所以每当学生读数时,有几个千就会想到几个大正方体,几个百就有几个面,几个十就有几个竖条,几个一就有几个正方体。这样经过培养,在读数过程中数字不仅仅是数字了,数感就渐渐形成了。算出来的数感。数感还可以算出来,比如一年级接触的凑十法,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 凑成十,进而解决20以内进位加法。还有简便运算的速度依赖于数感的建立。在推算小数计算算理时,例如0.15×3=?就可以利用格子图(图略)。整体用1表示,平均分成十份,再将每一份分成10格,取其中1份再取5格合起来就是0.15,在将3个0.15合起来0.45就是0.15×3的积。这个很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数感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用出来的数感。例如在解决2/3小时行6千米,问1小时行的路程多少千米?可以利用线段图(图略)很直观的显示出来,一小时的路程平均分成3份,取其2份表示2/3小时的路程是6千米,我们从图中可以得知每份表示3千米,3份一共是9千米。这样数感也就润物细无声的存在了。2/3小时行6千米。
数感不同于具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它是人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心理意识和动态趋向。总之,数感并非虚无缥缈之物,也不是触手可得的日用品,它是学习者对数的一种本能色彩上的直观感知和反应,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初期,将数感培养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不仅能够依靠数感大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而且数感的增强对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功不可没”,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学力,同时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小学)
什么是数感:根据2011版新課程标准,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好数感对于理解生活中数的意义,以及数量关系有着积极作用。数感并非陈述性知识,它是伴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的意识。数感,类似于语感,手感,球感,都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抽象的经验。他们都依赖于感性体验积累,进而总结形成理性经验。
数感是最朴实的数学素养,具有一定的直觉性,学生可以自觉的、无意识的思维。例如当看到数字1时,自觉地就会与1只羊、1朵花或者1根小棒这样的实物对应起来。还可以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1,感受除了1表示物体数量,还表示顺序中的第一,这就是数感的直觉性。数感还具有抽象性,他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是内隐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数感的形成过程具有层次性,一般是先通过不断地直观感知,由形象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感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可以更加准确的估计距离的远近,面积的大小和个数的多少,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以及数量关系。
如何有效的在课堂中培养数感:估出来的数感。数学课本中很多关于估数的知识,比如估计一下校园操场的周长,体育场可以容纳多少人,一张纸上的字数等等,10克的黄豆大约是多少?这些都是依赖于量的数感。完全可以带着学生真正的绕操场走一走。去体育场看一看,拿黄豆掂一掂。在具体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这样学生有了直观感知就可以逐渐建立起数感,否则他们会没有标准,无从估起。读出来的数感。数感是可以读出来的。例如在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读作”中,3241读作(三)千(二)百(四)十(一),要想在读数中培养数感,可以在前面先让学生动手拨计数器,然后说出3241由(3)个千,(2)个百,(4)个十和(1)个一组成.或者提前铺垫3241=( )×1000+( )×100+( )×10+( )相关知识。因为我们教材利用1个正方体表示1个一,10个正方体构成一竖条表示1个十,用100个正方体铺成一个面表示1个百,用1000个正方体堆成一个大正方体表示1个千,所以每当学生读数时,有几个千就会想到几个大正方体,几个百就有几个面,几个十就有几个竖条,几个一就有几个正方体。这样经过培养,在读数过程中数字不仅仅是数字了,数感就渐渐形成了。算出来的数感。数感还可以算出来,比如一年级接触的凑十法,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 凑成十,进而解决20以内进位加法。还有简便运算的速度依赖于数感的建立。在推算小数计算算理时,例如0.15×3=?就可以利用格子图(图略)。整体用1表示,平均分成十份,再将每一份分成10格,取其中1份再取5格合起来就是0.15,在将3个0.15合起来0.45就是0.15×3的积。这个很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数感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用出来的数感。例如在解决2/3小时行6千米,问1小时行的路程多少千米?可以利用线段图(图略)很直观的显示出来,一小时的路程平均分成3份,取其2份表示2/3小时的路程是6千米,我们从图中可以得知每份表示3千米,3份一共是9千米。这样数感也就润物细无声的存在了。2/3小时行6千米。
数感不同于具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它是人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心理意识和动态趋向。总之,数感并非虚无缥缈之物,也不是触手可得的日用品,它是学习者对数的一种本能色彩上的直观感知和反应,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初期,将数感培养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不仅能够依靠数感大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而且数感的增强对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功不可没”,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学力,同时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