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来源 :临床检验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jaljgj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其持续爆发凸显了快速准确的诊断分析是大流行得到控制的密钥。该文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现状和当前最新标准指南,对不同分子诊断技术进行评述,并对这些技术在未来传染病暴发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主要表现,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全球至少有3亿哮喘患者,发病率约在13%~20%左右[1]。有研究调查结果[2]显示,我国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
韧带样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is,DTF)也称侵袭性纤维瘤、硬纤维瘤、肌腱膜纤维瘤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软组织肿瘤分类标准(2013)将DTF定义为:发生在筋膜或肌肉腱膜等深部软组织的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克隆性增生性病变,以浸润性生长和局部易复发为特征,但通常不发生转移,是一种少见、多为散发的软组织交界性肿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