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女儿房间的暖气管漏水,浸湿了床铺,她主动要求到我们卧室来与我们挤一张床,共盖一床被子。
午夜,我在寒冷中醒来,身上的被子都被女儿拉了过去,全都压在她的身下,胳膊和大腿暴露在寒气中,睡得津津有味。
我把被子重新盖回到身上,没过几分钟,她如同练武术般把被子一脚蹬开,手脚铺张,大腿几乎顶到我的脖前,睡姿夸张怪异。整整一晚,我多次起身整理被子,折腾地一夜没有睡好,直到清晨,她才没有再睡出奇怪的姿势。
第二天,我神情萎靡地向母亲诉说着女儿的折腾。母亲说,你小时候也是这样,我每天晚上数次起床给你盖好被子,可你却睡得非常得意。小孩子嘛,没有进入社会,还没有受到社会道德行为的约束,行为举止无拘无束,想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在睡梦中体现得最充分。等渐渐长大了,学会规规矩矩做人了,就会安静入睡,睡姿也平稳了。
母亲的话让我明白,沉稳的睡姿与睡相原来也是一个人心态成熟的标志。
B
周六在家切菜时,一不小心,刀划过了左手拇指,顿时鲜血直流。女儿在书房听到我的惊呼声,急忙跑过来,吓得脸色大变。整整一天,她变得非常听话,她把厨房的地面扫干净,又把碗洗干净,还把水果洗干净了削给我吃。又望着我已经包扎的伤口,不停问还疼不疼?
我对她的乖巧感到出奇的惊讶,从前想要让她做点家务活,唠叨无数遍,她仍然手捧着书置若罔闻。
有这跟她啰嗦的时间,倒不如自己动手去干,时间久了,她把每日对她的照顾当作了理所应当。直到我受伤,她的良知和真性才显露出来。
然而我高兴地似乎太早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两天,第三天她就慵懒了。无论让她帮我做什么,她都委婉地拒绝:“我正忙着,还是你自己去吧。”
再过几天,她又恢复到了从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唤她洗一洗碗筷,她说,你的伤已经好了,我还要写作业呢!然后,便来我怀抱撒娇,用跟我的亲昵来换取我的同意。
仔细想想,原来是我这两天自己觉得这点伤不算什么,挑着受伤的手指坚持做家务活,似乎对她暗示我已经痊愈了。她便毫无伪装地恢复了原来的本态。
怪谁呢?自小到大,她所有的思想、所有行为习惯,都是我赐予的。
C
周末读书,读到一段文字:成功者的秘诀是为兴趣发狂,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我叫过女儿,想听听她对这句话的理解。女儿平时读书很多,而且涉猎广泛,她想了一会,说:“成功不一定要有兴趣,有兴趣不一定会成功。”(我至今不明白她到哪里淘来这样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语)我立刻把她对这句话的理解否定了。
她不高兴,一直希望得到我的肯定,却不料让我泼了冷水。我把从这段文字中所悟出的道理,讲给女儿听。女儿恍然大悟,对我的悟性非常羡慕。
我批评她,虽然平时读了许多书,但阅读时只是过眼云烟,没有深刻领会书中内涵,没有真正吸收书中的营养,是个名不副实的“假书虫”。
女儿更不高兴了,她反驳我说:“你的人生阅历丰富,读书时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当然能引起你心中很多的共鸣,说出一些大道理。我天天做功课,没经历过多少事儿,书中讲的道理再深刻,我理解不透,你拿我跟你比,有意义吗?”
然后,给了我一个蔑视的眼神,回自己房间了。
我为刚才的举动而自责,我虽然自诩精悟人生的哲理,但却犯了一个幼稚的错误——跟尚未成年的下一代比学问,并且为此自豪,殊不知她们将来比我们这一代更懂得学习,更懂得理解和领悟。
(编辑 李天骄)
女儿房间的暖气管漏水,浸湿了床铺,她主动要求到我们卧室来与我们挤一张床,共盖一床被子。
午夜,我在寒冷中醒来,身上的被子都被女儿拉了过去,全都压在她的身下,胳膊和大腿暴露在寒气中,睡得津津有味。
我把被子重新盖回到身上,没过几分钟,她如同练武术般把被子一脚蹬开,手脚铺张,大腿几乎顶到我的脖前,睡姿夸张怪异。整整一晚,我多次起身整理被子,折腾地一夜没有睡好,直到清晨,她才没有再睡出奇怪的姿势。
第二天,我神情萎靡地向母亲诉说着女儿的折腾。母亲说,你小时候也是这样,我每天晚上数次起床给你盖好被子,可你却睡得非常得意。小孩子嘛,没有进入社会,还没有受到社会道德行为的约束,行为举止无拘无束,想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在睡梦中体现得最充分。等渐渐长大了,学会规规矩矩做人了,就会安静入睡,睡姿也平稳了。
母亲的话让我明白,沉稳的睡姿与睡相原来也是一个人心态成熟的标志。
B
周六在家切菜时,一不小心,刀划过了左手拇指,顿时鲜血直流。女儿在书房听到我的惊呼声,急忙跑过来,吓得脸色大变。整整一天,她变得非常听话,她把厨房的地面扫干净,又把碗洗干净,还把水果洗干净了削给我吃。又望着我已经包扎的伤口,不停问还疼不疼?
我对她的乖巧感到出奇的惊讶,从前想要让她做点家务活,唠叨无数遍,她仍然手捧着书置若罔闻。
有这跟她啰嗦的时间,倒不如自己动手去干,时间久了,她把每日对她的照顾当作了理所应当。直到我受伤,她的良知和真性才显露出来。
然而我高兴地似乎太早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两天,第三天她就慵懒了。无论让她帮我做什么,她都委婉地拒绝:“我正忙着,还是你自己去吧。”
再过几天,她又恢复到了从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唤她洗一洗碗筷,她说,你的伤已经好了,我还要写作业呢!然后,便来我怀抱撒娇,用跟我的亲昵来换取我的同意。
仔细想想,原来是我这两天自己觉得这点伤不算什么,挑着受伤的手指坚持做家务活,似乎对她暗示我已经痊愈了。她便毫无伪装地恢复了原来的本态。
怪谁呢?自小到大,她所有的思想、所有行为习惯,都是我赐予的。
C
周末读书,读到一段文字:成功者的秘诀是为兴趣发狂,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我叫过女儿,想听听她对这句话的理解。女儿平时读书很多,而且涉猎广泛,她想了一会,说:“成功不一定要有兴趣,有兴趣不一定会成功。”(我至今不明白她到哪里淘来这样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语)我立刻把她对这句话的理解否定了。
她不高兴,一直希望得到我的肯定,却不料让我泼了冷水。我把从这段文字中所悟出的道理,讲给女儿听。女儿恍然大悟,对我的悟性非常羡慕。
我批评她,虽然平时读了许多书,但阅读时只是过眼云烟,没有深刻领会书中内涵,没有真正吸收书中的营养,是个名不副实的“假书虫”。
女儿更不高兴了,她反驳我说:“你的人生阅历丰富,读书时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当然能引起你心中很多的共鸣,说出一些大道理。我天天做功课,没经历过多少事儿,书中讲的道理再深刻,我理解不透,你拿我跟你比,有意义吗?”
然后,给了我一个蔑视的眼神,回自己房间了。
我为刚才的举动而自责,我虽然自诩精悟人生的哲理,但却犯了一个幼稚的错误——跟尚未成年的下一代比学问,并且为此自豪,殊不知她们将来比我们这一代更懂得学习,更懂得理解和领悟。
(编辑 李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