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下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来源 :针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B超下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女性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深埋线组(34例,脱落1例)、浅埋线组(34例,脱落3例)和假埋线组(34例,脱落6例),3组共完成92例.在B超引导下,深埋线组将线体埋置在脂肪层+肌肉层,浅埋线组将线体埋置在脂肪层,假埋线组无线体埋置.埋线穴位为中脘、关元、关门(双)、天枢(双)、带脉(双)、水道(双).每2周埋线1次,治疗4次.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型肥胖指标[腰围(WC)、体脂率(BFR)、体质量指数(BMI)、腹部皮下脂肪厚度(ASFT)]和排便功能指标[周自主排便次数(SBMs)、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BSS)]的变化,评价各组的安全性(针刺痛评分和接受性评分).结果: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WC、BFR、BMI、ASF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深埋线组较浅埋线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深、浅埋线组的SBMs、BSS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深埋线组增加较浅埋线组更为明显(P0.05).深、浅埋线组针刺痛评分均大于假埋线组(P0.05).结论:B超下深、浅层穴位埋线均可改善女性腹型肥胖且安全;深层穴位埋线对腹型肥胖及排便功能的改善优于浅层埋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与C反应蛋白(CRP)、CRP与白蛋白比值(CAR)的关系,比较CRP、CAR对术后吻合口漏的预测效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62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POD1)、术后第2天(POD2)、术后第4天(POD4)的CRP值、CAR、CRP(POD4/POD1)、CRP(POD4/POD2).结果:POD2观察到CRP的峰值水平.吻合口漏患者的CRA(POD4)、CRP(POD4/POD1)、CRP(POD4/POD2)均高于无吻合口漏患者.在受
目的:探讨县级医院复制基于膜解剖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8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基于膜解剖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35~246 min,平均(182.2±41.3)min;术中出血量10~45 mL,平均(18.5±9.3)mL;清扫淋巴结数量17~34枚,平均(25.7±4.5)枚;住院14~20 d,平均(16.3±3.6)d.术后发生乳糜瘘1例、吻合口出血1例、肺
目的: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中、英文数据库中肠息肉的研究现状,探讨其目前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方法:分别采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中、英文文献的检索.以“肠息肉”“结直肠息肉”“结肠息肉”“大肠息肉”为检索词,检索日期自建库至2021年10月6日,纳入已发表的肠息肉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 1.6.11软件分析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及作者等分布、关键词的聚类,并进行时序分析,绘制对应的循证可视化图谱.结果:分别纳入1218篇与12212篇肠息肉的中、英文文献.结果 显示
目的:通过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回顾性分析左结肠动脉(LCA)与肠系膜下静脉(IMV)的解剖位置分型、IMV回流变异情况及IMV于根部以上水平的分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92例患者(其中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癌25例、直肠癌59例)的腹部CT增强扫描结果,并进行血管重建与术后录像复习.其中男56例,女36例,中位年龄63(54,72)岁.分别记录肠系膜下动脉(IMA)的分型、LCA/IMV分型及LCA、IMV至IMA根部的距离,IMV的回流汇入位置,IMV于根
目的: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滑膜组织p53、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AA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和药物组,每组20只.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结合完全弗氏佐剂建立AA大鼠模型.艾灸组予艾条悬灸“肾俞”“足三里”,两穴交替使用,药物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8 mg/kg)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15 d.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目的:观察电针对抑郁大鼠前额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复合物1(BDNF/mTORC1)通路蛋白、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和树突棘密度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突触可塑性改善抑郁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东莨菪碱组,每组9只.以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方法构建抑郁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百会”“印堂”“合谷”“太冲”,20 min/次,每日1次,持续14 d;东莨菪碱组予腹腔注射东莨菪碱(25 mg/kg),每16 h注射1次,持续14 d.采用糖水偏好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样肽-1受体(GLP-1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通路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小鼠中的作用,探讨电针治疗PD的中脑黑质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2只.采用鱼藤酮连续灌胃4周制备PD小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3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2周.抑制剂组予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利格列汀(10 mg·kg-1·d-1)连续灌胃2周.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变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血清褪黑素含量及松果体褪黑素合成限速酶―芳烷胺-N-乙酰转移酶(AANAT)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百会”“神庭”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组取“百会”“神庭”,非经非穴组取双胁下非经非穴点,每日电针20 min,1次/d,连续干预7 d.Longa法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ELISA法检测血浆褪黑素含量,PCR及Wester
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CIS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抵抗神经元凋亡、调节自噬、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促进血管重塑、调节脑血管储备、调节脑代谢、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等多种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以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CIS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半暗带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探讨taVNS改善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耳缘-非迷走神经刺激(tnVNS)组、taVNS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tnVNS组刺激部位为耳缘区,taVNS组刺激部位为耳甲区,强度为2 mA,频率为10 Hz,每次30 min,1次/d,治疗14 d.按照Be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