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把无所成就的领导者打发回家。在他的椅子上放一袋砂子,比让他坐在那里要安全、明智得多。
——赫伯特·N·卡森
“企业家精神”这个表达方式是法国经济学家、作家琼-巴普蒂斯特·赛(Jean-Baptiste Say)在1800年前后首先推广使用的(这个表达方式最早于1750年前后出现在法国经济作品中)。赛是作为新闻记者经常访问英国的,在那里他熟悉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作品。在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没有对资本的所有者和对企业进行组织和经营的管理者或“承办者”进行正式的划分。赛注意到资本家和“承办者”的作用与职责是不同的,即使在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赛不满意于以前使用的“承办者”(undertaker)和“促进者”(promoter)这样的词语,于是创造了一个新表达方式“企业家”(entrepreneur)。这个词从此进入国际管理词汇中。
企业家精神的性质和作用能够获得如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20世纪早期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努力。熊彼特主要使用经济学的方式对待企业家精神。他指出,企业家是革新的主要催化剂,所有真正的经济增长都要归功于他们。他认为,创造与革新是企业家的主要职责,他们接受创新中存在的风险与代价,相应地,他们获得回报与利润。
熊彼特认为勇气是企业家的主要品格之一。为了给创新寻找新机会,智慧也很重要,但是人们需要勇气不仅是为了冒险,而是挑战现有制度,打碎社会传统的做事方式。现实中,勇气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很少出现,因此,企业家的数量很少。
企业家精神的第三种元素是动力,作为一名企业家,个人不仅需要有必要的才能,而且必须有自我推动力。
现代统计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在任何社会中出现的企业家数量都是有限的。在英国,贸易与工业部(th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调查估计,在所有企业中只有10%可以被认为是“成长企业”,大部分企业处于“稳定状态”,也就是说,他们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在收入和利润率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足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愿意限制发展以换得较小的风险。这一类管理者并不一定缺少勇气和智慧,他们只是认为没有进一步冒险的必要。
熊彼特认为在企业家精神中有一种“浪潮理论”,认为企业家经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某些阶段。历史分析可以说明这一点。企业家精神的一次巨大浪潮发生在1250——1500年之间的意大利北部,当时,资本很容易获得,加上伴随意大利文艺复兴而出现的乐观精神,促使人们用自己的生活有时候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作为发展大企业的赌注。那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冒险时代,当时马可·波罗长途旅行到了亚洲,贸易路线从印度尼西亚的香料群岛(Spice Islands)一直通到冰岛。
商人之间的真正区别不在于企业的规模,或者他们所经营的产品种类,而在于他们的心态。有些人坚持固守安全的国内市场,而另一些人则冒险向高风险、高回报的国际市场进军。
另一场企业家精神的浪潮出现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的纺织工业中,这很可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企业家精神浪潮。阿克莱特和他的工厂体系成为进一步革新的基础。塞缪尔·奥尔德诺接受并发展了阿克莱特关于质量的观点,在他第一家工厂里生产出最高质量的棉纱,随后他冒着失去所有已经获得的成功的风险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扩展,这使他在10年间经营了20家工厂,直到后来他的资金供给停止,他被迫缩减工厂规模。
在工业革命的英雄榜上,最后一个出现的应该是英国约克郡人泰特斯·索尔特。索尔特是一名革新家,他怀着用羊驼毛生产高档次布料的梦想,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在此之前,很多人尝试过这种工艺方法,但都失败了,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索尔特同他的合伙人在秘密状态下迅速开发了生产羊驼毛高档布料的技术。在10年间,他拥有了6家工厂,并担任布拉德福德的市长,采取措施对这个城市的住房进行改革。索尔特在这个城市北边的索尔泰尔(Saltaire)建立了自己的巨型工厂和模范村镇,雇用了4 500人。

勇气、智慧和动力这三者完美地总结了工业革命时期领导者的主要特征。
在1890年至1920年这个时期,当时汽车工业从小儿玩具发展成为工业巨头。福特汽车公司起步之前,亨利·福曾经尝试并失败了三次。塞姆·奥尔兹(Ransom Olds)建立了奥尔兹汽车公司(Oldsmobile),结果公司的控制权落在了他的资金支持者手中,他立刻就建立了另一家公司—REO汽车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按照他特有的远见生产设计良好、成本低廉的汽车。路易斯·雷诺受到 “狂烈的精力”的推动,于1899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辆车。雷诺性格强硬而固执,他一生都在执著地追求最优秀的技术,直到1944年他被强加了与纳粹合作的罪名,死于一所法国监狱。在英国,赫伯特·奥斯汀(Herbert Austin)宣布他一生的工作就是把汽车运输带给世界。他一心一意地追求这个目标,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只有他的朋友和竞争对手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也就是后来的纳菲尔德勋爵(Lord Nuffield)可以与之媲美。在日本,丰田信吉郎和后来的本田宗一郎(Honda Soichiro)显示了同样的献身精神和干劲,他们开拓汽车工业的国内市场,最初跟外国进口汽车竞争,然后把它们赶出日本市场,再进而进入美国和欧洲那些当初向日本出口汽车的国家的市场。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有限的商品
在上面提到的那些时代,企业家精神几乎无处不在,而那时的企业家比能够获得的资金还要多。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软件业中又出现了另一次熊彼特所称的企业家精神浪潮。无数人走上前来,准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冒险。2000年年初,网络公司的崩溃使大多数人的梦想破灭了,甚至连日本的软银公司这样的软件巨头也摇摇欲坠。
熊彼特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有停滞时期,如今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现象。对于国民经济以及单个公司来说,如何去除波峰与波谷都是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也许随时保持均衡数量的企业家精神存在,而不是在某段时期特别多,另一段时期则一点也没有。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以下两点。
首先,企业家精神受到环境的激发,必须有适合于它的时机。例如在19世纪的淘金热中,需要有金子能够诱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离开自己的安乐窝。如果没有激动人心的事物的鼓舞,就不会有企业家精神,而激动人心的事物要么来自特定的环境,要么来自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或企业文化,鼓励冒险,而不过分惩罚失败。
其次,我们并不都是企业家。据英国政府估计只有10%的英国公司可以被归为“企业家型”,愿意冒险去追求发展。这个比例在东亚或美国的部分地区可能还会高一些,而在世界另一些地区则低一些。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希望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稳定比冒险更重要。
对于管理者来说,也多半如此。只有一小部分管理者真正愿意领导。多数人都希望把领导权委派给其他人或组织,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心理学概念—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指出,人类有各种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其中最基本需要是基本物质需要,例如食物的需要。当我们肚子空的时候,我们考虑其他的事情就有困难。一旦我们吃饱了,我们就有了追求个人安全和远离危险的需要。在安全得到满足之后,我们要满足我们属于一个团体的需要,获得其他人的友爱和尊重。在这种需要满足之后,我们需要增加我们的自尊,获得我们同伴眼中的名誉、地位、荣耀。马斯洛指出,最后我们会寻求被他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要求自己有所成就的愿望,成为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成为的人。
这种等级需要是要逐级满足的。对企业家精神的需要是最高层次需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些成为企业家的人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走得那么远,因为对安全的需要、对归属感的需要和对自尊的需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稀缺商品。近来一些商学院开始努力把企业家精神教授给学生,这种做法注定是要失败的。那些具有勇气和智慧等企业家天赋的学生,如果愿意成为一名企业家的话,那么他就会成为企业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教学过程通常是灌输一系列行为方式和原则,如果缺乏创造性地遵从,就会获得看起来像企业家取得成功似的良好商业业绩。就像是如果你教足够数量的猴子学打字,它们当中的一只最终也会打出莎士比亚的一句话。
我们不必把企业家精神教授给大众,而应该寻找识别企业家潜力的方法,然后鼓励和支持这种潜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具有责任。我们应该学会识别企业家,即使我们本人不具备他们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