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爱情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红河》藉着阿桃与阿夏的情感纠葛展示给观众一个无解的难题,即某种没有出路的伦理冲突,或日某种无处安放的不伦爱、情。《红河》的故事揭示给观者:与其说爱可以超越许多障碍,不如说爱总要屈从于某道樊篱。
  关键词:阿桃 阿夏 恋父 伦理
  
  作为章家瑞“云南三部曲”(一说“红河三部曲”)之一的《红河》,与另外两部即《婼玛的十七岁》和《花腰新娘》相比,堪称是三部好戏当中的重头戏,同时。由于其比较强大的宣传力度与意欲问鼎奥斯卡外语片奖项的勃勃雄心。也更广为人知。
  依一己之见,《红河》在艺术性上并不见得好过《婼玛的十七岁》——尽管后者在制作上稍嫌“粗糙”,但另一方面这种内含朴拙的“粗糙”却又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观感:在“可读性”上也不见得好过《花腰新娘》——影片的民族风情、绚烂色调,外加点点幽默,让观者很是受用。然若论及影片所触主题的深度与难度,则应非《红河》莫属——《红河》试图处理或者说展现给我们的,乃是一个亘久、艰难。且没有出路的题目:恋父。
  影片一开头就交代给我们“1973越南”,年幼的女主人公阿桃目睹了父亲为给自己拣风筝和不让自己受伤害而踩雷身亡的一幕:继而就是“1997中越边境”,长大后的阿桃在姑妈阿水开设的洗头按摩房里抹地板、干粗活儿: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二十好几岁的阿桃在眼神、情态、动作上还像二十四年前的那个小姑娘一样天真、幼稚,于是我们不难判断:由于幼年时期的创伤记忆,阿桃的心理“固著”(弗洛伊德语)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而没能像一般人那样“正常”发展——特别是在智力上。
  除父亲之外(除了在影片后半部分阿桃的姑妈阿水在阿夏向她追问“阿桃的爸爸是干什么的?”时候提到一句“妈妈也死了”,阿桃的母亲在整部影片当中都是缺席的),和阿桃的生命发生重要关系的男性角色有两个——沙巴与阿夏。不难看出,这两个与阿桃命运休戚相关的男人都与阿桃的“爸爸”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的联系。在沙巴,是都和美国人打过仗,相对较隐:在阿夏,是都长着一颗眉额痣,非常明显。因而不可避免地,影片就围绕着阿桃与这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个男人对阿桃的争夺展开。
  
  一、阿桃与沙巴
  
  在影片中,沙巴的出场是从一双擦得锃亮的黑皮鞋开始的,而且自始至终。沙巴的形象都是刚硬威严的——一个当过兵、打过仗、杀过人、浑身伤疤、有着一条金属假肢的“铁人”。作为一个与美国有着历史仇恨的黑社会老板,他靠走私美国香烟发了大财。
  如果说阿桃第一次与沙巴相遇并给沙巴“按摩”。还有被胁迫的成分在内的话。两个人接下来的关系发展则几乎堪称“温情”——当然这种关系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沙巴手里。
  信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从一开始,沙巴对阿桃的感情就是一份让人比较放心的感情,也就是说在沙巴凝视阿桃的眼神里没有丝毫色情与猥亵,而只有一种近乎奇异的“触动”与温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沙巴假装嚼槟榔”一幕里非常清晰地捕捉到。所以即便是影片最后阿水不用跟阿夏说“你太冲动了,沙巴无儿无女,其实是想收养阿桃为女儿的”,我们也能够判断出沙巴为什么一定要得到阿桃的原因:阿桃“智障”背后的明亮、无辜与无邪唤起了沙巴心中久违不见的父爱式纯情,这是一种可以让他感觉到生命与美好,因而可以鼓舞他更“有趣”地存活下去的力量。
  至于阿桃,她对沙巴的感情——或者她对沙巴根本谈不上有多少感情。而只能说她与沙巴的“关系”——则可以说始于沙巴的“伤疤”、“假腿”,以及“和美国人打过仗”,而终于她对沙巴的“弑父”式射杀。沙巴一厢情愿的强硬“父爱”本来就不是阿桃所需要的:沙巴对她所深爱的阿夏开枪则更是阿桃所无法忍受的血腥侵犯。
  所以,在阿桃与沙巴之间,除了略带弑父嫌疑的理论猜想。基本上不存在什么伦理悬疑。
  
  二、阿桃与阿夏
  
  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整部影片的重点所在。
  影片伊始,阿夏基本上是一市井混混形象:经营一卡拉OK路摊儿,没多大能耐,从赖妓债到偷汽油无所不干。但与许多小人物一样,阿夏有自己的盘算,也有自己的底限。比如阿夏跟阿水表示他想“雇”阿桃为自己唱歌招徕顾客,阿水与他以每月两百元、管吃管住、外加办理一个暂住证达成协议后警告他说:阿桃还是个“处儿”,你“不要乱来”时,阿夏就非常不屑与气愤地甩了她一句:“你说什么呀你!”
  有人说:金子不是在“天堂般的地方”找到的,而是在粪堆中找到的。如果有些人会把阿夏看成是“粪堆”般人物的话(比如阿水就老说他不像个“人样”),那么恰恰是阿桃的出现。让这个“粪堆”般的人物慢慢焕发出金子的光彩——尽管这光彩背后包藏了许多复杂难言的情感。
  阿桃与阿夏,一个是即便没有暂住证也单纯得连查暂住证的警察都不会怀疑而且还要报以微笑的“小孩儿”,一个则是任谁看了都想指责几句的太不争气的“爷们儿”。因而他们俩的相遇本身,就像极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对比。逃避警察查证的阿桃误打误撞跑到了阿夏家里,却因为阿夏那顶“爸爸式”帽子以及跟爸爸一样的眉额痣再也无法与这个男人脱尽干系。可以说,一开始,观众知道阿桃为什么喜欢阿夏,但阿夏并不知道,而及至阿夏知道阿桃为什么对自己“情有独衷”的时候。观众却已经无法定位阿桃对阿夏的感情。
  影片对两个人父女式“老板一雇员”关系的第一次明显松动发生在那个雷雨之夜:因着雷声这一外在诱因阿桃梦到了爸爸踩雷身亡的一幕,并惊吓而醒,从自己睡觉的沙发上跳到了阿夏的床上:阿夏面对半夜跳到自己床上来的阿桃突然产生了冲动,试图把阿桃压在身下拥吻,但却因为阿桃的一声惊叫“啊,爸爸!”而熄灭或抑制了欲望。如果说。这算作两人关系发展的第一次重大波折的话,影片紧接着就把一种开始变得更加暧味的关系赋予了这一波折:第二天,“小红”的出现与阿桃的“爆发”进一步暗示了阿夏混乱不明的情欲和明确了阿桃对阿夏与其他女人“亲近”所产生的嫉妒与怨恨。也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影片安排了阿桃被沙巴手下抢走。阿夏拣起并打开阿桃挣落在地上的项链盒坠——知道自己跟阿桃的爸爸长得很像。
  稍后,当准备回瑶家山寨参加婚礼的阿夏站在油条摊儿前给刚从沙巴那里逃回来的阿桃买吃的,阿桃从背后冲上来抱住阿夏时,两个人的感情始变得愈加模糊。
  “瑶家似仙境,新娘飘过来。掀起红盖头,咬指永相守。”在阿夏的寨子,阿桃与阿夏一起参加了一个快乐、美丽的瑶家婚礼。然而“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席慕蓉诗句),为了躲避沙巴的追袭和能够与自己喜欢的人守在一起。两个人不得不还没等村寨的婚礼结束就要开始“逃亡”。也正是在这个“逃亡”过程中,原本“粪堆”般的阿夏,开始焕发出金子般的光彩:他拼死保护阿桃:在被沙巴手下毒打的时候还不失幽默——满脸 是血的他看到那人开敞的裤门儿忍不住哑然失笑:而且还偶或闪现出某种知足常乐者特有的安闲浪漫——在遭遇沙巴一拨儿之前,他光脚穿着阿桃买给他的新“船”(鞋子),娴静、优雅地喝着啤酒。
  而及至阿夏因防卫过当被判处徒刑,阿桃因枪杀沙巴被边防警察捉拿,两个人就要被迫相隔,阿桃拼命追赶着囚车,并透过车窗挡栏狠咬阿夏手指的时候。阿桃对阿夏的情感终于被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瑶家似仙境,新娘飘过来。掀起红盖头,咬指永相守。”
  至此,阿桃与阿夏只能分离。而且,除了让身为囚徒的43岁瑶族男人莫忠夏在狱外劳动时听到阿桃最爱唱的越南歌谣《红河鱼》再度响起,不顾一切地奔向那个声音,并撕心裂肺地喊叫道“阿桃……阿桃……”,影片也不可能再安排给我们其他更为相宜的结尾——设若不让他们或被死亡或被其他力量永久分离,他们之间的感情又该当如何处理?
  
  三、阿夏与沙巴
  
  故事分析到这里,似乎已经不需要再画蛇添足了,然而沙巴与阿夏的关系,也是影片当中不可忽略的一笔。诚然,除了影片临近结尾部分沙巴用手枪顶着阿夏的脑袋骂他是“一个只会玩女人,只会用女人钱的无赖”外,两个人并未有过交锋,但这两个“父亲”角色之间的对照,特别是最后这一刹那的对峙,却加重了影片的悲剧色彩。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又因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悲剧性冲突。而影片之中存在于阿夏与沙巴之间的冲突,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悲剧性冲突。在阿夏看来,沙巴是一个邪恶的黑社会老板:在沙巴看来,阿夏是一个卑微的市井无赖。尽管阿桃对他们两个人的重要性并不相同,但他们都视阿桃为珍宝,且都不希望阿桃“落”到对方手里。于是。沟通不可能实现。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观看《红河》之前,在关于《红河》的影评中,曾读到过许多关于阿夏阿桃的爱能够跨越这个跨越那个的感慨,似乎爱情的力量真有那么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然而在同样的话题下,电影《红河》给我感受最深的,却恰恰是那爱所不能跨越的东西。
  碟片看完了。从客厅的窗子望出去,附近山冈上的树冠随着不知道从哪里吹来的风在空中高蹈。所有的人物与情节似乎都开始渐渐往外飘散、变淡,却惟有那一抹由伦理而起的苍凉感,却越聚越拢,越缠越乱,让人觉得无处安放、无从化解——像张爱玲的《心经》,像杜拉斯的“情人”,像朱迪斯·巴特勒所坚决追问的“原初禁忌”。
  忽然想起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其《电影的本性》自序中曾经说过:“电影……迎合了我们内心最深藏的需要……是因为它……为我们揭示了外在的现实”,于是推测,就《红河》而言。这个“外在的现实”。或可就是“恋父”比“弑父”更难见容于伦理的公共界阈吧。
其他文献
[摘要]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争论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众多活跃话题之一。对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研究涉及到哲学,历史,文化与艺术等领域。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文化与美学背号。  [关键词]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语言学 现象 符号 德里达 列维·斯特劳斯 索绪尔    1966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举办的学术座谈会上,一位来自德国的名叫雅克·德里达(Jac
摘要 电影《色戒》表明了李安的自虐。理,也表现了他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感。王佳芝的第一次,只不过是她的“成人礼”。王佳芝与邝裕民之间,才是真正的爱情。但自尊使他们彼此伤害,死亡让他们解脱。  关键词 李安 《色戒》    从《卧虎藏龙》到《色戒》,李安是一脉相承却又变化明显。《卧虎藏龙》是飘逸的,《色戒》是沉郁的《卧虎藏龙》是浪漫传奇,《色戒》是肉欲传奇。玉娇龙纵身跳下悬崖,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而招致
[摘要]音乐在影视艺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大的方面:抒发感情;参与叙事;展现环境;创造节奏。这些重要作用对于影视音乐的作者及音乐爱好者提高业务水平、了解影视音乐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 音乐 作用    影视音乐是整个影视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影视艺术的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部分。影视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形象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它以音乐的形象来加强和完成剧本的主
冬日 韓继文 摄 / 佳能EO S-1D X Mark II,光圈F20,曝光1/20秒。  逆光是摄影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用光选择,在强烈的光比下,通过摄影者对光源位置的选取和不同的曝光控制,可以使同一画面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像效果。摄影师韩继文独爱逆光摄影,尤其喜欢将主光源直接框取到画面之中。强烈的阳光或灯光在小光圈及星芒镜的作用下,形成耀眼的星芒,使画面产生了颇具趣味的光影特效。天路 韩继文 摄佳
摘要 《公民凯恩》的不朽价值取决于它的艺术风格和人性主题两个方面。影片开创性的使用了多视角的叙事方式,映照了一个自由生命被彻底物化的过程。  关键词 叙事方法 自由的生命 物化的奴隶    《公民凯恩》是1940年代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的威名作。影片讲述了“一个几乎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的人”的故事。凯恩是一个获得了巨大财富的报业大亨,同时也是一
摘要 《新娘与偏见》是全球化浪潮中新一代印度电影的典型代表,题材是热门的东西方文化冲突,音乐和舞蹈体现了民族与流行、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殖民统治结束后西方人“欧洲中心论”优势心态的延续,脱离殖民统治后的印度人部分被文化殖民、部分保持民族本色的心理状态,以及东西方文化在冲突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的趋势,是一部探索新的印度电影语汇和模式的成功尝试。  关键词 后殖民 赛义德 《
摘要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人物的言行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思想的支配,把握人物的思想,分析人物的性格也应该从分析人物的言行入手。孙犁在他的经典名篇《荷花淀》中,凭着他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悉,以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对人物只言片语的描摹,即展示出了其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也刻画出了其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为我们塑造出了众多极其完美的女性典型形象。  关键词 荷花淀 对话描写 人物性格 心理 
[摘要]墨西哥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作品《通天塔》可以说是达到了现代片剧作板块交替结构的极致,本文着重于对影片扑朔迷离的组成作透彻的分析,一睹现代剧情片错综复杂表象下面的精彩,最后从独特视角给出了影片的精彩点欣赏。  [关键词]板块结构 交替 五段式 子故事 情节点    前 言    远在宋朝,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
[关键词]重读《人生》,感觉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巧珍爱加林,而加林对巧珍的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之所以和巧珍恋爱,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和孤独的需要,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束是必然的。  [关键词]高加林 刘巧珍 爱情 现实 孤独    《人生》主要写了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的生活经历,及其与刘巧珍、黄亚萍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近来重读《人生》,感觉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
[摘要]《仫佬族姑娘去走坡》是一首由麦展穗作词,吴才泽作曲的桂西北仫佬族民歌新作。在第四届世界合唱中,广西金城女子合唱团以此无伴奏民谣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很高评价。在继承仫佬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其大胆的现代创作技法和多维化的演绎为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无伴奏民谣组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仫佬族民谣 歌曲赏析 多维化演绎    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于2006年7月15日至26日在素有“海上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