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就需要学生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究意识,这就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有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意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问题: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善于质疑。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方法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质疑,质疑是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先导。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实践证明:带着疑问学习的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比较强,往往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质疑的同时,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无“疑”可“质”,不知道如何质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学习,进而开发创造性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就需要学生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究意识,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有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意识,那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1.激励勇气,引导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对自身发展充满希望,对自己投身社会参与竞争持乐观态度,面对种种困难,能够始终保持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发挥内在的潜能,才能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因此,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重视加强对中学生信心的培养,为每一个中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搭设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学生如果因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那么他会更积极更主动地提出各种问题,激起更大的学习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發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充满自信心。对于善问者,当然要及时表扬,使其有舒畅的心情,获得成功的喜悦,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质疑;对于不善于提出质疑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能够提出疑问,就应首先称赞其勇气,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其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疑但总是提一些毫无价值问题的学生,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而应耐心引导,制止其他学生的嘲笑、讽刺,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质疑。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左诱导右启发,课堂依然一片沉寂,或者只有几个思维最活跃的学生提几个零星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依然张不开嘴,很少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向老师质疑的情况。难道是学生无问题可问吗?当然不是。学生不向老师提问是因为不敢提,不愿意提,或是因为他们怕在课堂上提出质疑会影响教学程序,挨教师的批评;或是因为怕提出的质疑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的笑料;确实有部分学生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允许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学生进行讨论,把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群言堂”,自己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我努力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敢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语气和激励的语言,激励学生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谁还有与众不同的答案?”“你的看法很独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此外,我还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情感给学生以亲切、信任、平等的感受,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的。长此以往就培养了学生乐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种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勇于质疑。
  3.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设疑—解疑—质疑—答疑”的过程,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要勇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意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质疑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的问题允许补充,答错了的问题允许重答,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只有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思维的大门才会洞开,思维才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
  培养质疑能力,激发质疑兴趣尤为重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高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变得机械沉闷。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使学生乐于获取知识、技能和不断探索、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信息量如此大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本学科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打好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质疑的情境,培养质疑的兴趣。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解疑—质疑—答疑”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看懂,如果照本宣科,则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因此,我努力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秦朝一统”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秦王朝为何能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它为巩固中央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快地灭亡?它的灭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让自己的朝代存在得更长久?”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眼睛一亮,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有翻书寻求答案的、有紧锁眉头沉思的、有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的,课上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课后有学生说:“今天我才感觉到学历史挺有意思的。这样上课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一些道理。”還有的说:“我有点儿会学历史了。”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体验与感悟,逐渐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2.拓展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兴趣。
  一个善学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将其“疑”提出来并加以解决,那么长此以往,学生质疑的兴趣会大大降低。怎样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必须扩大质疑的空间。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老师质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也都可成为质疑的对象,不仅可以对历史与社会所学内容质疑,而且可以对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质疑。还可以利用学科本身的特点扩大质疑的空间,如: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创设情境;观看历史、地理的纪录片或图片的感受真实;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历史、自然环境和社会热点问题等,并用多种方式阐释历史的真实、分析地理形成的原因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渠道(书本、课堂、课外书、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地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兴趣。扩大质疑空间,引发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善于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让学生学会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只是学习的初步,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敢疑、乐疑,更应该让学生善疑。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善于寻找疑点,使学生有疑可问,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课题和标题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情景材料的展示处、社会生活的热点处等进行质疑。
  如:在教学《母亲河——黄河》时,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图片和文字的情景材料,乘机切入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层层推进,意在突破重点和难点。出现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情景时,设计以下问题:滔滔江水在穿越崇山峻岭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启发学生理解多峡谷急流形成的原因;接着顺势提问:在峡谷间穿行的江水,沿着三级地势直落而下,可见黄河中上流的什么资源一定很丰富?学生就自然会想到是水力资源。接着展示黄河下流“地上河”和滚滚黄泥水的图文情境,继续追问:黄河特别容易出现什么灾害呢?下流“地上河”的成因是什么?其大量泥沙来自哪里?黄河治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具体情景资料的启发下,利用资料层层递进进行设问,提高质疑能力。
  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相对都比较宽,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热点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质疑,辨别是非或补充知识。再如,复习九年级社会热点问题时,利用西南干旱的新闻进行质疑,可设计以下问题:①西南5省位于我国第几级阶梯,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引导学生掌握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等;②该地大部分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启发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出现干旱的原因有哪些?(自然的、人为的)提高学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结合思政学科设问:④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说明了什么道理?⑤你能列举一些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所采取的其他惠民措施吗?⑥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党怎样的执政理念?等等。通过对情景资料、社会热点新闻的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系统化架构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体系,促使学生有问可提、善于质疑。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打破惯常思维,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大胆思维、认真深思、反复多思的好习惯,逐步培养质疑问难能力。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3]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中国德育资源网.
其他文献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形势下,企业越来越重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中职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在有效推进当中。学校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开展。由于中职体育专业的自身特点,如何将其落实,很多中职学校研究得还不够,并没有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有些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依
最大限度地降低“管底化”是减少炉筋管热损失的重要途径,而且炉筋管结构的合理选择与布置对提高炉膛与坯料的热交换、提高加热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在回顾炉筋管冷却技术的发展
摘 要: 数控车床编程是数控车削加工的基础和重要步骤,程序的优劣决定了零件的加工质量的高低。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索了数控车床编程教学的切入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控车床编程教学 切入点 手工编程  数控车削加工是数控加工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加工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程序控制自动完成内外圆柱面、圆锥面、弧面、螺纹等工序的切削加工。数控车床编程是数控车削加工的基础和重要步骤,程序
摘 要: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中贯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让“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入教师头脑,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与教材相结合,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可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有机体现“八荣八耻”的重要理念,有意识地把“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渗透到各部分教学内容中。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让“八荣八耻”的
高职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才能有效培养懂操作能维修技术人才.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实例,引入“过程考核”的概念,是实验教学改革的突破.内燃机构造与维修作为工程机
近年来,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把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鼓励和组织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与实
改造设计项目包括:链式加热炉炉体及燃烧供热系统,加热炉区的平面布置;微处理机系统及其控制热工操作系统。设计中采用了余热回收风道,对链爪余热加以回收,用来加热空气,使空气由常
上海第一钢铁厂1#加热炉所采用的各项节能措施、节能效果及热工分析。文章指出,轧钢加热炉选择合理的炉型结构,适当延长炉子长度和强化炉体绝热,充分利用烟气余热,提高助燃空气温
摘 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掌握的一门艺术。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更是教学“活力”的源泉和效果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正面临新的挑战,构建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思想,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能力  中学时代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