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开不败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xhjj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17日,中国女星姚星彤身着“绒花若雪”礼服亮相戛纳,若雪般的绒花被塑造成孔雀的造型,裙摆透明薄纱上手绘并刺绣飘零的紫藤,礼服一出就迅速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这款礼服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的“中国风”代表作之一,而设计灵感则来源于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绒花。
  事实上,“绒花若雪”礼服只是劳伦斯·许用现代工艺对绒花的再创造。如果要体会纯正的绒花之美,就要到南京甘熙故居内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中。如今,赵树宪被称作“最后的绒花艺人”,而这间10平方米的小屋,则是南京绒花最后的根据地。
  花了一整天时间,赵树宪完成了他的作品—— 一只凤冠。当他把凤冠举起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几个漂亮的女孩围了上来,试戴凤冠扮新娘。
  “以前中国没有婚纱,结婚时,凤冠霞帔是每个姑娘结婚时的标配!后来,这个风俗被‘移风易俗’掉了。但是,最近两年,好像又慢慢开始回归了,这凤冠,我每年都要卖掉好几顶。有藏家用来收藏,有人用来结婚,还有演员用这个做道具!”赵树宪说到此处,欣喜溢于言表。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鲜花不再稀缺,长达20年的时间,绒花都如同元稹诗中的“宫花寂寞红”。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潮,绒花开始在南京人的记忆中复苏。但遗憾的是,南京绒花因为仅有赵树宪一个传承人,最终落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在2008年成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赵树宪作为唯一一个还以绒花为业的艺人,被指定为南京绒花项目的传承人。虽然已经年老,手脚不利索,思维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但是赵树宪一直在尝试拓宽绒花的边界。仙鹤独立、群猴嬉戏、虎威山林……赵树宪不仅做花,还做动物。但他不认为这是创新,“创新是要研究出新的制作手段,可现在完全没有办法摈弃任何一道传统工序,怎么能称之为创新?只能说我们给这些绒花赋予了新的创意。”
  如今,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已经排到了3个月之后。“从没想到绒花还会被这么多人喜欢。有人专门坐飞机从昆明来南京,就是为了买一朵绒花;有人专门从北京赶过来,问我招不招徒弟。我已经很久没带徒弟了,求之不得啊。但是来拜师的人,是为出于对手工的热爱,练练手而已,真正想以这谋生,传承这技艺的一个没有!”
  说着,赵树宪指了指橱窗中的一件作品:上百根颜色渐变的红绿色绒条,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鸟巢。鸟巢之上,是绿色绒条组成的鸟儿,它伸开翅膀,庇护着鸟巢中6只鹅黄色的小鸟。赵树宪把这件作品命名为《期盼》。他说,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那只张开翅膀庇护雏鸟的雌鸟。但绒花工作室这10平方米的鸟巢,已经空巢了很多年。
其他文献
在2015年举办的台湾设计周上,一处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展区令无数人驻足。展台上,放着许多卡包、iPad包、名片夹,细看,却是大理石的模样。伸手触摸,冰凉、粗糙,与大理石的原始触感不差分毫。  这个设计师品牌叫小黑尾(BlackTail),成立只有一年时间,主创是两位年轻的设计师Salem和Tom。这一系列产品,是他们利用大理石的边角料研磨制成。“台湾东部出产天然石材,经过工厂切割、打磨,常会留下许
近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此次申报重点关注新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前三批中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去世或丧失传承能力的项目。
还记得皮克斯动画片头蹦蹦跳跳的小台灯吗?它正是出自英国时尚家居制造商Anglepoise之手。Anglepoise此次携手英国时尚品牌Paul Smith推出了这款色彩丰富的台灯。设计师以上世纪英国汽车工程师乔治·卡沃德发明的弹簧台灯造型为灵感,融入Paul Smith标志性的彩条,将柠檬黄、橄榄绿、粉蓝、桃红等颜色大胆组合,使一盏原本普通的台灯幻化得如彩虹般明艳。  约1 546元  www.p
做漆的人,对漆的感觉多是与之相恋。因为做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得经过过敏、脱敏才能与之、对话,就像恋人一样从相识、起摩擦,到相知、相爱。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对于许剑武和吴淑芳而言,最浪漫的事,大概是“一起等待大漆慢慢蜕变”吧。  刮灰、打磨、推光……髹漆的日子,一大半时间都在等漆变干。若是一个人,难免寂寞。可如果有爱人相伴,忙时创作,闲时饮茶,几番细语,自然不同。许剑武
在杭州文博会期间,杭州文创馆展厅推出线上和线下互动体验式的艺术品拍卖,文创企业的拍卖会信息和展品,均可通过扫描所有展览物品的二维码信息直达网络拍卖专场,参观者可在充满艺术情调的书房和客厅徜徉、品茶,现场感受实景布置,可观、可玩、可赏、可得的全方位体验式展览。
从追求时尚流行到怀古拾器,从西装革履到棉麻布衣,从搓麻将改为品茶插花,从﹃攀比﹄到﹃修行﹄,从﹃盲从﹄到﹃执着﹄……重庆这座城,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低头不语的手作时光里,把日子过成诗与远方。  灰墙黛瓦、绿树成荫,树梢上挂着一把把多姿多彩、风情万种的油纸伞,桐油香满老街。  树荫之下,竹子、原木打造的工坊蜿蜒铺陈开来,《中华手工》杂志主办、手艺网和小日子APP协办的揖美·手
胡同里的音乐盒  在人来人往的史家胡同24号院子里,人们对一个仅有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产生了好奇。隔音设施让这个房间没有其他声音,但按下播放键后,播放出来的声音,却异常丰富:夏天的蝉鸣、风吹动的树叶、人力黄包车的脚铃,还有穿过胡同的叫卖声。“这些都是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北京的声音,在外国人的耳朵里依旧是最丰富的。而北京的声音,就是北京的历史。如果现在不记录下来,那么这种历史在今后就更难复原。”秦思源的外祖
去永和“逛窑子”  坊间流传,去吉安县永和镇有3大乐事:吃豆腐、逛窑子、一叶情。说的是到了永和,有地方美食可以吃,有千年古窑可以逛,还能欣赏木叶天目盏。后两者,说的都是永和的陶瓷——吉州窑。  从吉安县出发,不过十余千米,就到了永和镇。两旁是平坦的万顷良田,面前就是滔滔赣江,背后是延绵不尽的山岗绿林。一走进古镇,就能感觉到无所不在的陶都遗风。长街小巷,可见用陶瓷匣钵片行行排列铺成的街道;通往田间的
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自古有“瓷器之花”的美誉。龙泉青瓷跨越千年时光,走到今天,“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无论从釉色、装饰、艺术生命力,还是从工艺和创新方面来看,较之目前已经发现的青瓷文物,今人的作品都远过之。”这当中有太多人的努力,夏侯文是一个“关键先生”。  探寻美的极限  夏侯文是江西人,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龙泉瓷厂。在青瓷的世界里浸淫半个世纪,夏侯文言辞不多,交际不广,一门
鲁班的传说自古以来家喻户晓。鲁班,他不仅是大工匠的典型,而且早已成为许多工匠的祖师爷了。民间传唱“赵州桥,鲁班修”,旧时木匠作坊也年年为鲁班办“社”,纪念庆贺,民间谚语中以“班门弄斧”而誉鲁班之绝巧等,都说明了技工在历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早在传讲鲁班之前的很长历史时期里,工匠的神话及有关文献记载已经有许多了。不过神话以石工为多,如“女娲炼石补天”“禹治水刻石记里”等。关于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