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的规矩与准绳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y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班的传说自古以来家喻户晓。鲁班,他不仅是大工匠的典型,而且早已成为许多工匠的祖师爷了。民间传唱“赵州桥,鲁班修”,旧时木匠作坊也年年为鲁班办“社”,纪念庆贺,民间谚语中以“班门弄斧”而誉鲁班之绝巧等,都说明了技工在历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早在传讲鲁班之前的很长历史时期里,工匠的神话及有关文献记载已经有许多了。不过神话以石工为多,如“女娲炼石补天”“禹治水刻石记里”等。关于木工、金属工,周代多有记录,而且分工很细。在《周礼·考工记》中有记载,当时木工生产行业有7种,造车的叫“舆人”,造轮的叫“轮人”,制弓的叫“弓人”,制戈戟木柄的叫“庐人”,制作古代木弯犁的叫“车人”,制作古代钟磬木架的叫“梓人”,只有盖宫室房屋及制作室内木器的才叫“匠人”。由此可见我国当时工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相当成熟了。
  工匠生产在我国古代民俗传承中,最伟大的智慧就是百工“五法”。《吕氏春秋·自知》里谈到巧匠时,总是从“五法”中提炼、引申出一些道理。“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换成今天的俗谚来说,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五法”是什么呢?据《墨子》载:“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
  矩:直角正方的木匠曲尺,古代俗称“鲁班尺”“营造尺”等。这种尺在我国木工手里,已经至少传了3 000年了,至今还在用它。
  规:正圆的工具。古代正圆的规是一根平木,一端固定一个圆心轴,另一端凿一排孔,孔中临时按圆的大小插画线的棍,以手推转;后来又发展成以绳作半径,两手操作旋转成圆。
  绳:古称“绳墨”,是画直线的工具。现在俗称“墨斗”,利用小滑轮,缠线通过墨槽,在木材上打印直线,清晰又准确。因此古人讲到准绳时,总是以木工技巧立论。
  水:取平自古用水。至今,农村建房打地基时,往往还要用大铁锅盛满水,用绳测地面水平。今天现代化的测具,仍是装有水泡测平的仪器,也是古代民俗的变异。
  垂:取直的垂绳。俗称的“木匠吊线”,单目测直立的古代方法,正是垂法。
  这“五法”构成了木工民俗特征的一个重要侧面。它们和木工的刃具使用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木工民俗传承的最基本形态。代代师承,组成了木工行业的手工业集团。这种集团和其他类型的工匠,如铁工、瓦工、镟工、皮匠……匯集在一起,成为人类经济生产体系中独树一帜的生产队伍。他们以自己的各种技术参加到山村、渔村、牧区的各种经济中来,成为不可忽视的生产力量。
  自古以来,把“匠人”营造宫室的技术看作“大工”。建房木工的“榫卯”技艺,就是十分宝贵的民俗传承。而木工相材往往也有自己的民俗特点。
  古俗相木材以耐久为标准,这也许是我国许多古代建筑和木器物经千年不坏的原因之一吧。《庄子·人间世》说了一个故事:匠石领着徒弟到齐国去,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棵神社的大树。树荫可以遮盖牛群,树围有五丈,高有八丈,树的枝桠可以做成船的就有10多枝,匠石看也不看继续前行。他的徒弟问:“我跟随师傅学手艺到现在,还没看过这样好的木材,可是,你却连看都不看,这是为什么?”匠石说:“那不过是无用之木。用它做船会沉掉,用它做棺椁会很快腐朽,用它做门窗会淌脂液,用它造柱子会遭虫蛀。”这个故事大概表现了一些木匠基本工的传承。
  其实在技艺传承之外,由于工匠的生产长期处在被压迫的历史条件下,也把种种信仰事象传袭了下来。这些事象绝大部分是针对雇佣东家的。拿木瓦工匠“厌胜”来说,就是从匠人生产的民俗传承中,逐渐形成一种信仰事象。
  《西墅杂记》记录了几则关于匠人“厌胜”的短小传说。据传说:韩氏营造房宅后,死丧不绝,40多年后,风雨毁坏了院墙,在墙里发现藏有一块孝巾,以砖弁之。这显然是瓦工咒韩宅主人死丧的做法。
  在近年辽北的民俗调查中,从木工口里也听到了一件关于“厌胜”的故事:从前一家财主大兴土木盖宅院。因为他太刻薄了,木工、瓦工都纷纷偷下镇物,诅咒他快点家败人亡。可是过了好多年,这家不仅没有败落,而且传了好几代,还靠剥削发了大财。工匠们的后代都暗自纳闷,埋怨祖上的镇物不灵。土改时这家地主逃亡到黑龙江一带,农会翻修他家房宅时发现,正房梁间秘密安放着一个小木人赶着一辆小马车向大门外走的样子;大门楼墙里还发现,砖上刻有一个小人手拿弓箭向房中做射箭的姿势。木、瓦工说:赶车的木人是咒财主把家财都拉出去,取“耗尽家资”的意思;射箭砖人是咒财主家人口丧亡。那么为什么又不灵验了呢?木、瓦工说:这两种镇物相克了。赶车人想让财主家破,但射箭人把箭头指向木人,车出不了大门,所以财主家得以保全。这个故事十分生动地表述了工匠习俗的某些方面。
  这种俗信的渊源,除了具有一般巫蛊特点外,主要还是在于工匠相信本工种技艺的高超和神奇。《列子·汤问》中记有周代偃师为周王制作能歌善舞的“机器人”的故事;《文士传》有张衡做木鸟,装上羽翼,腹内设机关,飞行数里的故事;《三国志》载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事迹……所有这些,都从工巧技艺的传承方面,显示了工匠的重要地位。
  而工匠的传承与发展,也丰富多彩。古代的金工传承,后来发展为金、银、铜、铁、锡五金工匠行业,再发展出近代的冶金、铸造、锻压,以及现代的车、钳、铆、焊等工种。
  古代个体陶工传承,后来发展成著名的陶瓷工匠作坊;在烧制陶器、瓷器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进而形成了历史上不同工艺特色的瓷窑。
  像织工、漆工、染工的传承,也对经济生产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和固有的工匠职业集团生产,都与工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工匠生产在现今仍占有很重要的经济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文人传统中,侍弄花草一直是很人文的事。花道不仅注重花草本身,花器形态也深有讲究,懂得花草与花器的搭配,才是情趣所在。  《浮生六记》里的芸娘,以竹竿为边框,用竹条、短木巧妙地造出活动翠屏,打破了传统花器的形态,沈复曰:“活花屏”。时至今日,市场上的花器琳琅满目,陶、木、玻璃、铝皮……任何材料皆可作花器,并且更加随意,更生活化。但在设计师眼中,花器不仅是造型优美的容器,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2015年举办的台湾设计周上,一处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展区令无数人驻足。展台上,放着许多卡包、iPad包、名片夹,细看,却是大理石的模样。伸手触摸,冰凉、粗糙,与大理石的原始触感不差分毫。  这个设计师品牌叫小黑尾(BlackTail),成立只有一年时间,主创是两位年轻的设计师Salem和Tom。这一系列产品,是他们利用大理石的边角料研磨制成。“台湾东部出产天然石材,经过工厂切割、打磨,常会留下许
近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此次申报重点关注新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前三批中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去世或丧失传承能力的项目。
还记得皮克斯动画片头蹦蹦跳跳的小台灯吗?它正是出自英国时尚家居制造商Anglepoise之手。Anglepoise此次携手英国时尚品牌Paul Smith推出了这款色彩丰富的台灯。设计师以上世纪英国汽车工程师乔治·卡沃德发明的弹簧台灯造型为灵感,融入Paul Smith标志性的彩条,将柠檬黄、橄榄绿、粉蓝、桃红等颜色大胆组合,使一盏原本普通的台灯幻化得如彩虹般明艳。  约1 546元  www.p
做漆的人,对漆的感觉多是与之相恋。因为做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得经过过敏、脱敏才能与之、对话,就像恋人一样从相识、起摩擦,到相知、相爱。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对于许剑武和吴淑芳而言,最浪漫的事,大概是“一起等待大漆慢慢蜕变”吧。  刮灰、打磨、推光……髹漆的日子,一大半时间都在等漆变干。若是一个人,难免寂寞。可如果有爱人相伴,忙时创作,闲时饮茶,几番细语,自然不同。许剑武
在杭州文博会期间,杭州文创馆展厅推出线上和线下互动体验式的艺术品拍卖,文创企业的拍卖会信息和展品,均可通过扫描所有展览物品的二维码信息直达网络拍卖专场,参观者可在充满艺术情调的书房和客厅徜徉、品茶,现场感受实景布置,可观、可玩、可赏、可得的全方位体验式展览。
从追求时尚流行到怀古拾器,从西装革履到棉麻布衣,从搓麻将改为品茶插花,从﹃攀比﹄到﹃修行﹄,从﹃盲从﹄到﹃执着﹄……重庆这座城,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低头不语的手作时光里,把日子过成诗与远方。  灰墙黛瓦、绿树成荫,树梢上挂着一把把多姿多彩、风情万种的油纸伞,桐油香满老街。  树荫之下,竹子、原木打造的工坊蜿蜒铺陈开来,《中华手工》杂志主办、手艺网和小日子APP协办的揖美·手
胡同里的音乐盒  在人来人往的史家胡同24号院子里,人们对一个仅有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产生了好奇。隔音设施让这个房间没有其他声音,但按下播放键后,播放出来的声音,却异常丰富:夏天的蝉鸣、风吹动的树叶、人力黄包车的脚铃,还有穿过胡同的叫卖声。“这些都是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北京的声音,在外国人的耳朵里依旧是最丰富的。而北京的声音,就是北京的历史。如果现在不记录下来,那么这种历史在今后就更难复原。”秦思源的外祖
去永和“逛窑子”  坊间流传,去吉安县永和镇有3大乐事:吃豆腐、逛窑子、一叶情。说的是到了永和,有地方美食可以吃,有千年古窑可以逛,还能欣赏木叶天目盏。后两者,说的都是永和的陶瓷——吉州窑。  从吉安县出发,不过十余千米,就到了永和镇。两旁是平坦的万顷良田,面前就是滔滔赣江,背后是延绵不尽的山岗绿林。一走进古镇,就能感觉到无所不在的陶都遗风。长街小巷,可见用陶瓷匣钵片行行排列铺成的街道;通往田间的
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自古有“瓷器之花”的美誉。龙泉青瓷跨越千年时光,走到今天,“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无论从釉色、装饰、艺术生命力,还是从工艺和创新方面来看,较之目前已经发现的青瓷文物,今人的作品都远过之。”这当中有太多人的努力,夏侯文是一个“关键先生”。  探寻美的极限  夏侯文是江西人,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龙泉瓷厂。在青瓷的世界里浸淫半个世纪,夏侯文言辞不多,交际不广,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