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追梦时光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e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贺你呀,杜萍,这次的征文大赛又是第一名。”老师一进教室,就向我走过来,喜笑颜开地说。同学们听到后,稀稀拉拉地鼓起掌来。不过,在掌声中,我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没在意,那些冷嘲热讽的话,我早就习惯了。“我就是我,是尘世间不一样的烟火。”很多年前,第一次听到《我》这首歌时,我就把它当成了座右铭。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它像暗夜里的一束光,为迷茫的我指明方向。我不担心以后能不能梦想成真,我只在乎这一路上我是否全力以赴。
  花一点钱,买自己喜欢的书,我就能在书里阅读别人的人生。那些作家是我喜欢的人,他们的人生之旅让我无限向往,沉溺在他们的故事中,我感觉我就是一个见证者。我会为书里的人焦急,会为他们欢呼,也会在他们经历磨难时潸然泪下。我有一颗柔软又易感动的心,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或是把某种情绪设置在故事中,让自己笔下的主人公代替自己呼吸。
  性格内敛的我,很多时候宁愿一句话不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要有本喜欢的书陪伴就行。同学虽多,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伴,只有我是孤单的。不过,我从不羡慕别人。我独来独往,倒也自在。我不知道要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合适。跟别人在一起,我总是诚惶诚恐的样子。
  书总是安静地陪着我,让我从中得到无限的快乐,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很多人把书比作朋友,我很赞同。记得小学的一次主题班会,老师让大家说说自己长大后的梦想。同学想当科学家、歌唱家、明星、大老板……轮到我时,我说:“我长大后的梦想就是天天有书陪着我。”哄堂大笑中,我的脸涨得通红。我不明白,与书相伴的梦想为什么会被嘲笑?
  “你是想当‘图书管理员’吧?天天与书相伴。”老师问我。“我不是要管理书,我是要看书、写书。”我解释。“哦,你是想当作家,对吗?爱看书,也想写书,很棒的梦想!”老师说。他的话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梦想是当作家。梦想的种子就是那时候开始萌芽的,老师说,无论什么梦想,都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努力兑现,只有这样梦想才不会终归是梦。
  同学见我一有空就拿着书本看,嘲笑我是书呆子,一个女生还不屑地说即使将来我成了作家,写的书她也一定不看。打击人的方式很多,无论哪一种都挺伤人,可是我挺住了。习惯了寡言少语、我行我素,我的书包里总有课外书陪伴,即使被排斥,我也从不感觉孤单。内心的日渐强大连我自己都没有知觉。
  上了初中,因为作文成绩好,老师推荐我进了校文学社。在那里,我了解到许多自己以前并不知道的事,原来学生也可以给杂志社投稿,可以写厚厚的书。我知道了一些年轻的作家,喜欢上了安宁、蒋方舟、潘云贵……他们的书成了我忠实的朋友。我在他们的书中,看见了多姿多彩的青春,看见了清丽脱俗的文字,看见了感人肺腑的情谊。我曾以为在校文学社我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是进社团没多久我就退了。我不习惯他们一次次要我表明立场,表述观点,为了一个“社长”的位置,他们要我选择站队、投票,我厌烦拉帮结派。我退出了文学社,继续自己一个人的追夢时光。
  因为成绩不错,学习自觉,父母从不干涉我的事。每个周末是我的上网时间,网络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在里面如鱼得水。我的网名成了我的笔名,或许穿上马甲后,觉得没人认识我,自信心爆棚。我把自己的文章匿名贴出来任人点评。无论送花,还是砸蛋,我都认真看每一条点评,有时还真能看见一些真知灼见,让自己长了见识。
  我认真对待自己写的每一篇文字,会先修改几遍才投。我很幸运,投稿的第一篇文章就被选用,题目还上了封面推荐。第一次收到样刊时,我欣喜若狂。我留了家里的地址,班上没人知道我在给杂志写文章,只是在学校里,看见有同学在看刊登有我文章的杂志时,心里就会莫名紧张。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喜欢我的文章,但禁不住又有些得意,无论他们喜不喜欢,他们都不会知道文章是我写的。
  我的作文不错,有比赛时,老师就向学校推荐我去,后来又把一些征稿消息告诉我,让我试着投稿。我很珍惜每一次机会,毕竟被人认可是件开心的事,我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用一本本获奖证书回报他的厚爱
  “杜萍呀,老师要谢谢你,因为你,我又一次被校长表扬了。”老师说。“本来就是你的功劳。”我说。老师说你还有一笔3000元的奖金时,大家这才惊叫起来。望着同学羡慕的眼神,我却不好意思了。喜欢独处的我,实在受不了自己成为焦点。
  那个曾经说即使将来我成了作家也不看我写的书的女生,现在成了我的同桌。她也喜欢看书,在她订的几本杂志里,就有我写的文章。听见老师一直在表扬我,她凑过来不屑地说:“你都获奖了,怎么不给杂志投稿?估计没戏吧。那些征文没什么含金量,除非你能写出像阿杜那样的小说,我才佩服。”她在我面前说过几次,她只喜欢阿杜的文章。
  我笑笑,没应声,她一直特别喜欢的作者阿杜其实就坐在她身旁,正整日里被她嫌弃。我还把她写进了故事中,只是不知换了名字后,她有没有感觉到那个人跟她特别像?写作是我自己的事,梦想也是,一个人的追梦时光虽然有些孤独,但我走得很坚定。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2014年12月17日夜晚吴琼、张辉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主演了《红罗帕》。《红罗帕》讲述了一个类似莎剧《奥赛罗》的故事,女主角陈赛金有一位一起长大的世兄名叫姜雄,暗恋赛金。他趁着有孕在身的陈赛金与丈夫王科举赴京赶考前在花园饯行时,偷去了赛金的家传红罗帕。赛金拜托姜雄陪同王科举进京赶考,途中夜宿投店,姜雄因见店姐美貌故调戏而败露红罗帕,并向店姐炫耀红罗帕是王之妻赛金亲手所赠。店姐恼怒,与姜雄撕打,姜见
我的家是一个平凡的小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人过着平凡而清静的生活,唯一的“战争”,便在电视机打开前的那一刻拉开了序幕。  爸爸是一个工作狂,更是一个执着的电视迷。爸爸曾写过一篇随笔《电视迷》,上过“百报之王”《人民日报》副刊,被多家散文随笔选本转载,成为他引以自豪之事,可见他“迷”的程度之深。妈妈怕影响我的学习,不让我看电视,这样我们家的电视便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或者说,我若要看电视,都
孔维是北京电影学院96级表演班的班长,同学中有赵薇、陈坤、黄晓明等。毕业后,孔维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挑中,此后主演多部影视剧,被业界誉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可正当她的演艺事业一片灿烂时,2012年一则新闻,就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那年11月,孔维从媒体上看到贵州毕节5个留守孩子被冻伤在垃圾桶里的新闻后,倍觉心痛:“我就是贵州人,深知那里冬天有多冷,当时就想着要帮一帮这些孩子。”开始,她简单
刘伯承元帅有6个子女,他们之所以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所建树,大概和刘伯承元帅的俭朴教育密切相关。  解放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他叮嘱妻子,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决不能特殊。因此,家中几个孩子穿衣都很朴素,代代相传,甚至不分男女。儿子刘蒙都读中学了,还穿着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  有一次,女儿刘弥群丢了母亲买的新钢笔,照样和弟弟嘻嘻哈哈地玩
微信朋友圈,女友刚贴出一张风景图片:明净的蓝与黄将画面一分为二,上面是碧蓝如洗的广袤天空,下面是金黄灿烂奔流到辽远天际的油菜花海。图片上配一行字:“七月青海,一半是蓝天,一半是花海。”被这美景诱惑,点开朋友的微信相册,一连几天贴出的,竟都是让人迷醉的风景图片。  青海湖黄昏日落和清晨日出的如梦胜景,黑马河边帐篷外沐着阳光的明媚野花,敦煌大漠曼延不尽的漠漠黄沙……在女友贴出的风光画境里神游,羡慕之情
晨曦初起,伴随着一丝凉意,我看到了相册里的您。年少的您,是那般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了所有美好的憧憬。我想剪下您青春张扬的影子,收藏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甜美笑容。  正午时分,阳光普照大地。而您正遭遇人生重创。丈夫意外去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小儿,未来怎样不敢想象。所幸遇到他,爱您疼您视小儿如己出。我想剪下您的影子,阴霾逐渐散去,笑容依旧甜美。  夕阳西下,阳光温和,正如此时的您慈祥平和。只是原来您也有走
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一天,记者去采访罗斯福总统的夫人,问:“尊敬的夫人,您能给那些渴求成功的,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刚刚走出校门的人一些建议吗?”  总统夫人先是摇了摇头,然后回忆起年轻时的一件事。  几十年前,她尚在本宁顿学院念书。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她决定边学习边打工,并且最好是在电信业,因为这不仅是她的兴趣所在,还可以让她顺便多修几个学分。于是,她让父亲帮自己联系一下。没
我最喜欢夏天,树上的蝉叫个不停也觉得格外悦耳,热风拂面也觉得花香沁心,暴雨过后天空现出彩虹就会觉得很惊喜。打个赤膊、趿拉着拖鞋便能走过风雨变幻的夏天。  四婆婆家偷懒,水管没装水表,我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接一大盆水来,将换洗的衣服统统泡进去,倒上适量的洗衣粉。外婆支起我的胳肢窝,将我稳稳地甩进红色大塑料盆里,叫我站好,用脚使劲踩。我便会拼了命地踩,哪儿鼓起来就踩哪儿,踩得泡泡横飞,踩得床单咯吱响
“哇!又被外婆秒赞了!还转发了呢。”90后的左岸开心地笑着,心里暗喜。她在微信上创建了一个公众号,但她从不关心粉丝量,关心的是她的外婆和外婆们是否成为自己的公众粉。  外婆第一次听左岸的公众号,是用语音录制的。因为她知道80岁的外婆识字有限,眼睛非常不好,但听力还行。之后,左岸开始真正经营她的公众号。下班后,她仍认真地坐在电脑前,花上一个多小时,找各种资料,然后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和
思想有多远,成就有多高。  1998年,拉里·佩奇和謝尔盖·布林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创建了Google公司,在公司成立初期,二人为公司制定一年一度的工作目标,目标虽然具体细致,但显得琐碎且容易实现,因此造成公司员工没有远大理想,一些员工陷入迷茫之中,变得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公司的发展举步维艰。  面对困顿局面,佩奇和布林十分焦急,于是,二人多次召开“诸葛亮”会,多方查找原因,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