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应当说,巧妙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启发教学的必要手段,是培养提高学生论辩能力的“激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反之,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提问更高效呢?
一、角度要新
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也有别。总之,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突破口要准
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进行提问,学生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掌握了某一章节的要点。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三、评价要中肯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通常教师要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其次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当“对事不对人”。有些教师在评议时往往会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也许这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回答,这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循善诱,而不能“喜怒于色”。(2)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要给学生有个交代。(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会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该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作答,或者改变提问的方式,或者添加辅助性的问题来引导作答。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先请学生坐下,让他们听其他同学怎么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立即点名,学生来不及思考回答,教师马上又点另一个人,更有甚者,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心情紧张,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形成一种害怕提问的病态心理。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时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给学生以时间,使他们能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断他们的思路。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实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时间3秒钟或更多,得出的结论是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如下的效果:(1)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2)“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了;(3)思辨性的思维事例增加了;(4)提出了更多证据,在提出证据之后或之前都有推理性的叙述;(5)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学生计划收集资料活动的次数都增加了;(6)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也增加了。他们甚至测定,设置必要的停顿时间以后,学生的表达量可增长300%到700%。在这之前学生平均回答某个问题用词只有4-7个;在这之后则增加到30多个。
纵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提问更高效呢?
一、角度要新
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也有别。总之,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突破口要准
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进行提问,学生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掌握了某一章节的要点。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三、评价要中肯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通常教师要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其次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当“对事不对人”。有些教师在评议时往往会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也许这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回答,这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循善诱,而不能“喜怒于色”。(2)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要给学生有个交代。(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会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该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作答,或者改变提问的方式,或者添加辅助性的问题来引导作答。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先请学生坐下,让他们听其他同学怎么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立即点名,学生来不及思考回答,教师马上又点另一个人,更有甚者,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心情紧张,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形成一种害怕提问的病态心理。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时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给学生以时间,使他们能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断他们的思路。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实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时间3秒钟或更多,得出的结论是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如下的效果:(1)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2)“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了;(3)思辨性的思维事例增加了;(4)提出了更多证据,在提出证据之后或之前都有推理性的叙述;(5)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学生计划收集资料活动的次数都增加了;(6)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也增加了。他们甚至测定,设置必要的停顿时间以后,学生的表达量可增长300%到700%。在这之前学生平均回答某个问题用词只有4-7个;在这之后则增加到30多个。
纵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