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六册诗歌教学后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诗歌以不轻的比重和迷人的魅力分布在初中语文各册教材中,用心去揣摩,会发现不仅能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无限魅力,同时在写作上也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典范,让他们不再惧怕现代诗歌。下面主要以第六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我们的解读。
  
  一.异彩纷呈的句群
  
  1.动词引领式
  由一个动词引出三句由“_______的_______”(偏正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句式。如:《我爱这土地》由“歌唱”引出“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由“喂养”引出“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由“取得”引出“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由“爱”引出“它那草原上凄清的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由“望着”引出“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等等。由于这类句子基本上是由一个动词领起三个句子,因此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一拖三”。
  2.铺排意象式
  把多个意象用类似于排比句式排列成一组句子。通常的句式是“______是______”,如:《乡愁》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我是干瘪的稻穗……”,“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等等。这类句子围绕一个“是”字,或连续铺陈,或间隔出现,或长或短,或整齐或参差,自由灵活多变,因此可形象地称之为“是字串珠”。
  
  二.意蕴横生的宾语
  
  一般主干句的基本形式是“主语 谓语 宾语”,如:“我了解河流”、“我是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相当多的诗句实际上是在一个主干句上做文章,让诗句变得丰富多彩而意蕴横生。诗人主要是在一个主干句的宾语上下功夫塑造诗歌的意象,旨在用形象说话。
  塑造形象的方式:前添后加法。
  1.在主干句的宾语前添加多重修饰成分赋予宾语新的形象和意义
  例如:我歌唱河流
  (汹涌的)河流——自身特征
  (悲愤的)河流——联想特征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情感特征
  2.在主干句的宾语前添加多重修饰成分并在宾语后添加承接句子赋予宾语新的形象和意义
  例如:
  我是老水车——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乡愁是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这样的句式很适宜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3.训练方式:
  ①先写好一个主干句,在主干句的宾语前添加修饰成分。注意,你想的这个主干句中的宾语在你的心中应该有某种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
  思路:谁做什么
  例如:
  我歌唱青松
  我歌唱(挺拔的)青松
  我歌唱(悬崖上)(挺拔的)青松
  我歌唱(永远战风寒斗冰雪的)(不屈的)青松
  我歌唱(悬崖上)(挺拔的)(永远战风寒斗冰雪的)(不屈的)青松
  (从小处说,“青松”可以象征某个人或某一类人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从大处说,可以象征祖国的历史形象和民族的意志品质)
  ②先写好一个主干句,再在主干句的宾语前添加修饰成分,同时在其后添加承接句子。注意,你想的这个主干句中的宾语在你的心中应该有某种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
  思路:谁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
  你是松——你是(一棵不老)松,(洪水冲不垮,风雪压不弯,地动折不断,害虫侵不蚀)。
  你是牛——你是(用心血和汗水)(辛勤耕耘的)牛,(让知识的土壤开出灿烂的花朵)。
  你是笔——你是(一支)(神奇的)(多彩的)笔,(在荒芜而贫瘠的土壤上绘就多姿多彩的画卷)。
  
  三.清晰可感的思路
  
  有些诗歌的写作思路类似于议论文: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证明。你可以用“我的观点是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思路来领起全诗的有关句子,其中“我的观点是”领起的是一个有情味的观点句,“例如”领起的是观点句后描写景物的句子。结构上类似于“总分”,行文好像是这样一个公式:提出论点(一个有情味的观点句) 举例证明(一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这类诗歌的行文或完全由这两类句子构成或主要由这两类句子构成。你可以从济慈的《蝈蝈与蛐蛐》、莱蒙托夫的《祖国》、休斯的《黑人谈河流》试着读出这两类句子。
  你看,我们是不是从中领悟到了一种写作诗歌的思路:先写一个表达观点的句子,再通过描写景物来印证和抒情。
  怎样“提出观点”?
  提出的观点与议论文中的论点是不同的,它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以上三首诗中的这个句子几乎都含有一个“爱”字在里面。在内容上相当于一个主旨句,在结构上类似于“总写”。
  怎样“举例证明”?
  既可以写实景,也可以写虚景。既可以写小景,也可以写大景,还可以写跨越时空的想象之景。写景的角度根据表达的需要或细笔描画,《蝈蝈与蛐蛐》就是精细的情景描写;或移步换景,《祖国》抓住祖国土地上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采用了人移景随的写法;或片断组合,《我了解河流》想象了跨越时空的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画面。在内容上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在结构上类似于“分写”。
  请看下列诗歌的构思脉络:
  1.《我爱这土地》
  领起一笔: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描写几笔: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叙述一笔:——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深化一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乡愁》
  交待一个时间:小时候
  联想一个比喻: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描写一种情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3.《黑人谈河流》
  赞美形象,总写几句: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引出思绪,过渡一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放飞想象,描述几句: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画龙点睛,深化几句: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4.《蝈蝈与蛐蛐》
  总领一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衬托几句: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点示一句: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描绘几句: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繁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来发现、了解这些方法和思路,那么我们的教学过程一定是愉悦的、有效的,不仅能激发孩子们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在引导孩子们学写现代诗歌时也自然有章可循,得心应手。
  
  李爱梅,李茂国,语文教师,现居湖北监利。本文编校:艾永芳
其他文献
目前的语文教学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忽略了阅读指导,许多中学生不是主动阅读,而是被动阅读;不是“我要读书”,而是家长、老师“要我读书”。这与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少有关,缺乏兴趣成为阅读教学的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在实践中增进兴趣。  从人们的认识规律看,阅读教学可分为四个层次:感知理解、揣摩品味、积累巩固、拓展创新,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又体现了人们学习过程中
晓苏:汪老师,您好!听说您近年就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做了一些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有关系吗?  汪政:是的,是我与南京师范大学的何平老师一起做的,最近将结集为《阅读的解放》出版。我以为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活动。  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运用文学批评。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并且在学习中尝试运用,
“语文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有偏于理论角度的“素质说”,有偏于实践角度的“能力说”,也有两者兼之的“综合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这段阐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字看,我以为“语文素养”应是指一个人在语文方面养成的
近期学校组织了许多听课活动,课听得多了,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学生怎样学语文呢?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我们县开展了“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是解放了,但是教师“引导”的作用没发挥好,师生对语文学习到底学什么,一片茫然。我觉得我们还是站在这三个层面来把语文学好比较实际一些。      一.读懂文本    认识字词,懂得词意,弄懂句意。在理解文章字面
体悟教学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正在逐步被重视并兴起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江苏省教研室配套发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大量出现了“体验”“体会”“感悟”“领悟”等词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更是明确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这些都意在引导老师新教材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引领学生体验参与,启发学生感受领悟。因此,加强
什么是直觉?朱光潜先生说:“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能领会那事物的形相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这是知的最初阶段的活动,叫直觉。”直觉是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理性直观认识,它是感觉与思考、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概念熔于一炉的特殊产物。而艺术直觉则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客体的感性形式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直觉最基本的特征是:  (一)直接性。艺术直觉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也常常占有极大的比重。怎样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我们的一点浅见。    一.因文释义、缘境解句的语境意识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可分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作用、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广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这里所说的“形象”放在文章范畴里,就是指文章所描述的对象,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画面。文章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即文章中的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甚至事件本身也是一个形象(叙事的曲折有致也会给人以形象感);把这些
一    深秋时节,校园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青橙诱人的果实。太阳到处,溢彩流光;微风来时,清香满园。艺术班的同学每天在树下写生,引得行人纷纷驻足。  秋色真美。要求同学们据此写一篇作文,应该不会很难吧,我想。于是,上作文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内容充实、文情并茂的文章。  两节课后,三分之一的同学没能交卷;批阅完毕,好文章寥寥无几。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惊诧之余,我不得不认真
有个真实的故事,叫“墙上的洞”,发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当年,那里的人们,贫富悬殊特别大,住在贫民街区的人从不接受教育。难道他们不想学习吗?为了寻求这一疑问的答案,有识之士设计了一项实验。实验者在临街的一面墙上打了个洞,正好够放一台电脑,并在孩子们跳跳就够得着的地方装了一个触摸屏。时间不久,贫民街区的许多孩子们陆陆续续聚集到那里。终于,有个胆大的,用手摸了一下触摸屏,于是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