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湾做交换生的5个月,相对于漫漫人生而言只是时间长河里的沧海一粟,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再从热爱到眷恋……我对祖国宝岛的感情,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微妙的提升。
5个月的时间,我不敢说对台湾的一切都已了然,但至少我已经从政治大学的人文精神里窥见了今日台湾的风貌,也捡回了一些我们应该拥有却已经失去的态度。
穿着一身华丽的礼服,在大舞台上、镁光灯下展现舞姿,是很多男孩女孩的梦想。2010年平安夜,政治大学外交系按惯例举行舞会,我身着织锦旗袍,头戴惹眼的花朵,去赴那一场青春的梦想。
镁光灯照耀下的中山纪念堂,我看到了旋动的舞姿、神奇的魔术、五彩的鸡尾酒,也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和一把熟悉的轮椅一那是我经常在庄敬宿舍大门口遇到的男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无法站立。但他和参加舞会的别的男生几乎没有丝毫差异:身着西装,打着领结,工工整整,仪表堂堂。即使不能在舞池里转动,这场青春舞会,他也没有缺席。
但显然,他不是一个人来的。就像每次在宿舍大门口,他都不用担心进不去,因为只要遇上他的人都会为他推开笨重的铁门,并让他先行。“谢谢”、“不用”,简单的对话,每天都在这个男生身上重复。
舞池里,他专注地看着、开心地笑着,不能全身却也全心地参与其中。认识他的人上前与他打招呼,不认识的人也在目光相遇时对他礼貌微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其实,来台不到3天,我就在政治大学的财务处看到了坐着轮椅的工作人员:神情泰然、操作利落,除了她坐着轮椅,与其他的工作人员没有丝毫差异。
第一次见到,我心里不由得一惊。平等——这是当时头脑里第一时间闪过的词。为残疾人在公共场所铺设专门的设施,关怀残疾人,这一点大陆台湾都做得很好。只是真正见识到这样地对残疾人平等与尊重,我还是第一次。
那次我问同行的台湾本地同学文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残障人士到公共场所活动呢?”文瑾的回答是:“这是他们的权利啊,为什么不呢?”
当我在政治大学的舞会上见识了这一幕,忽然觉得“为什么他们愿意出来”这个问题有了更好的回答——你们的尊重,我们的自信!
大学之门向狗敞开
有一次看新闻,有一则新闻说台北有人专门猎杀野狗卖钱,甚至还有“外送”服务。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大幅报道,镜头前那些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士声泪俱下,为无辜被杀的狗狗喊冤,更是呼吁政府制裁狗肉店。我再一次被震撼了——震撼于人们的眼泪和媒体的关注度。
从各个方面,我都可以感受到,台湾人对于动物那种真切的保护和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不仅仅体现在标语口号和眼泪上,还有实际的行动。
政治大学里有很多狗,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图书馆和商学院门口出没,浩浩荡荡的声势让我不敢一个人行走:我很怕狗。日子久了我却发现,这里的狗狗特别乖,悄悄地从你身旁经过,从来不会朝着人吼叫。衬得我之前的担心,有些多余。
听政大的同学们说,这些狗其实都是野狗。“那它们每天吃什么呢?”我问。“许多有爱心的同学和老师会来喂养它们,脖子上有项圈的是已经被人认领的。”因为有了有爱I心的人的照顾,所以这些狗就把政大当成了它们的“家”,不再离开了。
狗狗成了政大所有人的宠物,也成了政大的“形象代言”,就连校友会卖的明信片上,也总是有一只大黄狗的照片。
冬天的时候,我有一次在中正图书馆看书。一本看完,抬头,猛然发现右侧吧台下面,一只小黄狗好好地躺着,眼睛微闭,安安静静,惹人怜爱。它常常溜进图书馆避寒,我有印象。当我准备出去的时候,它似乎察觉到了动静,一下子翻身站起来,乖乖地跟着我。我知道它是想出去了,于是把门打开,让它先走,我随后。这个流程顺理成章,因为我曾经看到有人打开门请狗狗进馆。
人明白狗,狗也明白人。在政大,没有怕狗的人,也没有怕人的狗。生灵平等,万物相敬,彼此和谐共处。
期末和同学们聚会,我问:“为什么台湾的狗很少吵闹,而且不卑不亢呢?”有位学长说:“因为人对狗好,尊重它们,所以狗把人当成了朋友。”
事实的确如此,我心里不禁感慨:原来狗的态度取决于人!
5个月的时间,我不敢说对台湾的一切都已了然,但至少我已经从政治大学的人文精神里窥见了今日台湾的风貌,也捡回了一些我们应该拥有却已经失去的态度。
穿着一身华丽的礼服,在大舞台上、镁光灯下展现舞姿,是很多男孩女孩的梦想。2010年平安夜,政治大学外交系按惯例举行舞会,我身着织锦旗袍,头戴惹眼的花朵,去赴那一场青春的梦想。
镁光灯照耀下的中山纪念堂,我看到了旋动的舞姿、神奇的魔术、五彩的鸡尾酒,也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和一把熟悉的轮椅一那是我经常在庄敬宿舍大门口遇到的男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无法站立。但他和参加舞会的别的男生几乎没有丝毫差异:身着西装,打着领结,工工整整,仪表堂堂。即使不能在舞池里转动,这场青春舞会,他也没有缺席。
但显然,他不是一个人来的。就像每次在宿舍大门口,他都不用担心进不去,因为只要遇上他的人都会为他推开笨重的铁门,并让他先行。“谢谢”、“不用”,简单的对话,每天都在这个男生身上重复。
舞池里,他专注地看着、开心地笑着,不能全身却也全心地参与其中。认识他的人上前与他打招呼,不认识的人也在目光相遇时对他礼貌微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其实,来台不到3天,我就在政治大学的财务处看到了坐着轮椅的工作人员:神情泰然、操作利落,除了她坐着轮椅,与其他的工作人员没有丝毫差异。
第一次见到,我心里不由得一惊。平等——这是当时头脑里第一时间闪过的词。为残疾人在公共场所铺设专门的设施,关怀残疾人,这一点大陆台湾都做得很好。只是真正见识到这样地对残疾人平等与尊重,我还是第一次。
那次我问同行的台湾本地同学文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残障人士到公共场所活动呢?”文瑾的回答是:“这是他们的权利啊,为什么不呢?”
当我在政治大学的舞会上见识了这一幕,忽然觉得“为什么他们愿意出来”这个问题有了更好的回答——你们的尊重,我们的自信!
大学之门向狗敞开
有一次看新闻,有一则新闻说台北有人专门猎杀野狗卖钱,甚至还有“外送”服务。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大幅报道,镜头前那些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士声泪俱下,为无辜被杀的狗狗喊冤,更是呼吁政府制裁狗肉店。我再一次被震撼了——震撼于人们的眼泪和媒体的关注度。
从各个方面,我都可以感受到,台湾人对于动物那种真切的保护和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不仅仅体现在标语口号和眼泪上,还有实际的行动。
政治大学里有很多狗,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图书馆和商学院门口出没,浩浩荡荡的声势让我不敢一个人行走:我很怕狗。日子久了我却发现,这里的狗狗特别乖,悄悄地从你身旁经过,从来不会朝着人吼叫。衬得我之前的担心,有些多余。
听政大的同学们说,这些狗其实都是野狗。“那它们每天吃什么呢?”我问。“许多有爱心的同学和老师会来喂养它们,脖子上有项圈的是已经被人认领的。”因为有了有爱I心的人的照顾,所以这些狗就把政大当成了它们的“家”,不再离开了。
狗狗成了政大所有人的宠物,也成了政大的“形象代言”,就连校友会卖的明信片上,也总是有一只大黄狗的照片。
冬天的时候,我有一次在中正图书馆看书。一本看完,抬头,猛然发现右侧吧台下面,一只小黄狗好好地躺着,眼睛微闭,安安静静,惹人怜爱。它常常溜进图书馆避寒,我有印象。当我准备出去的时候,它似乎察觉到了动静,一下子翻身站起来,乖乖地跟着我。我知道它是想出去了,于是把门打开,让它先走,我随后。这个流程顺理成章,因为我曾经看到有人打开门请狗狗进馆。
人明白狗,狗也明白人。在政大,没有怕狗的人,也没有怕人的狗。生灵平等,万物相敬,彼此和谐共处。
期末和同学们聚会,我问:“为什么台湾的狗很少吵闹,而且不卑不亢呢?”有位学长说:“因为人对狗好,尊重它们,所以狗把人当成了朋友。”
事实的确如此,我心里不禁感慨:原来狗的态度取决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