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传统”的出现:概念史视角的考察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汉语中已有"传"和"统"两字连用的情况,但所指的都是皇位的传递。日语里"传统"的词义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到大正时期新义"传统"真正流行,汉语受此影响,作为新词的"传统"从1920年后才开始频繁出现在报端著述,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进入辞典,并成为"tradition"的译词。"传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流行,有其历史缘由,它为经过"新旧之争"冲击的文化保守主义表述提供了一个更适合的词汇选择。但同时,围绕"传统"和"现代"迅速形成了二元对立的观念和话语体系,这使得"传统"不断被重新定义,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其他文献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咖啡与茶传入北美殖民地后,从昂贵的消费品发展成为大众饮料。然而,到北美独立革命前夕,北美人民掀起了反茶浪潮,将茶看作英国压迫的象征,茶的消费因此受到冲击;相反,咖啡被北美人民视为爱国和自由的象征,咖啡馆在北美独立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北美人民反对《印花税法》的斗争、波士顿倾茶事件后的抵制英货运动、大陆会议的筹备以及保证大陆军取得革命胜利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咖啡在美国独立后深受美国人民喜爱,喝咖啡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北美独立革命前后,茶和咖啡所具有的不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夏曾佑不仅是清末"新史学"思潮的主要参与者,还是"古史辨运动"的"导其源"者。简要言之,在"古史辨运动"的学术历程中,无论是"东周以上无史论"与"层累说"的提出,还是《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宋王偃的绍述先德》《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撰写,均在一定程度上导源于夏曾佑的"新史学"之作--《中国历史教科书》。这一历史事实可以为当下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
近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万历朝鲜之役的研究历程,呈现出这样的特征:由不受重视到重视;由受严重政治干扰到追求严谨的学术研究;由只关注参战的明朝将士对到战争的全面认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研究者不多、学术专著少、研究成果以专题论文为主;重在叙述史实、排比史料。进入新世纪以后,涌现一批研究者,全方位运用中日朝三国史料、采用东亚视野、新文化史的解读方法,全面推进本论题的研究,学术活动日渐融入国际学术的阵营之中。未来对这场战争的研究,还有相当广阔的学术空间,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颇具学术底蕴、全面系统阐述这场战争的中文
上古中国西部族群多源于氐羌,其酋豪曰"大",死则火葬,灵魂"登遐"升至山上(祖山)谓之"天"。甲金文"天"字即"大"上加一横或圆圈,表示在上、上面、神灵之意,是以又有"天在山中"之说。文献如《墨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记载西方羌戎之人对于被俘本身并不特别担忧,最为担心的是死后灵魂能否"登遐"升天,即回归祖山圣地,此即西部族群的"敬天"传统。上古人认为族与族之战也是神与神之争,因此东方殷人、夷人西征夏、周要"射天"、射山、搏木偶"天神"。这个习俗远可追溯到尧时的羿
一、本刊是河南大学和河南省历史学会主办的史学专业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新成果,尤其欢迎史学理论、史学评论、社会史、城市史、乡村史、文化史、海洋史、台港澳研究等方面的优秀稿件。
西周晚期至东周之初是早期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受西周晚期社会政治变动的影响,该时期的历史表述产生了诸多重要变化。其一为表述主题发生转变,由原来侧重表述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转而侧重贵族家族或诸侯功业等主题,开东周诸侯国史述作之风。其二为历史表述的内容与主旨渐趋丰富多元。西周衰亡刺激时人反思历史,审视时政,开始就历史动因提出不同的解释模式,实即私人述史的一个开端。其三为述作群体扩大,人数较多的中下级贵族及普通士阶层开始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部分贵族士大夫摆脱旧观念的约束,就历史与政治发表看法或讴歌
桥梁控扼交通要道,宋以前或已于桥梁附近置有军镇以稽查行旅,后逐渐兼有征收商税、酒课之责。桥镇的转型、桥市的繁荣,为在近桥处征收商税、酒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宋代征收商税、酒课的场务多有近桥而设者。设置在桥梁附近的场务及其税务官吏通过拦(河)锁邀截水陆两路以征税。从陆路通行的商品需在城门或税务交纳过税、门税等通过税,从水路通行的商品则有"船栰之征",多在近桥的河锁处缴纳。从汉唐的关市之征到宋代近桥而征的大量兴起,体现的是宋代商税征收网点的密集化与商税征收的普遍化。
护国运动后,宪法会议在国人期待中召开,却因党争激烈,久议而不能决,制宪工作陷入困境。对此,章士钊再提"调和立国"之法,希望以此破解制宪僵局。"调和"逐渐成为制宪的主流思想主张,为大多数议员接纳,并促成"孔教入宪"等诸多争议问题的解决。然而,该主张却始终无法解决"省制入宪"和"解散权与不信任决议权"等问题,导致宪法会议停滞,国会也因此被再次解散。宪法会议失败的原因在于各党派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民利益之上,破坏了共同的利益基础,共识难以形成,宪法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电力照明是近代太原早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的事业之一,其在经历太原电灯公司到新记电灯公司改组重建之后稳步发展起来。重组之后的新记公司由地方大员接办,在借鉴现代企业股份制基础上完成企业股本融资,壮大了公司实力。与之结合,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涉及业务经营、红利分配、运维章程等内容,有效维系了企业的良性运行及盈利收益;又通过持续购进生产设备提高企业产能,满足了太原城市建设和市民基本需求。基于在此过程中所呈现的具体特征,公司可分创立运营、业务拓展和繁荣鼎盛三个阶段。在其照明事业扩展之时,亦促进了太原城市空间
1182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内爆发了一起拜占庭人针对拉丁人的大屠杀行动。通过幸存者、信使、旅行家、路人、十字军等群体的传播,中世纪拉丁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他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全过程和对拉丁人生命、财产和精神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认为这场大屠杀具有全民参与的特征。拉丁作者从受害者的角度试图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解释,认为这是拉丁世界和拜占庭帝国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拜占庭人长期以来仇视情绪的结果。对照拜占庭文献,我们就会发现,拉丁史籍对"1182年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