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社会环境;和谐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紧迫性
1.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营造稳定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突发事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破坏力.引起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影响甚至阻碍社会发展。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会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重要方面。应急,就是“应”人民群众之所“急”,必须从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高度.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切实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共安全,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突发性事件后果难测,如果处置不好.往往会将长期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环境应急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
全面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是在党和国家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的与时俱进。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比如,有的领导干部环境应急管理的观念不强.特别是不能从战略上认识环境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有的地方应急预案不够完善,照搬照抄,不切实际;各类应急预案之间衔接不够,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环境应急管理方面问题突出:应急队伍力量薄弱.特别是专业救援队伍数量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和演练缺乏,现场处置能力亟待加强:应急物资存储不足。
1.进一步深化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为高效快速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量力而行。加强各级各类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突出针对性、可行性,抓紧制订和完善各级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确保各类预案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以建立全国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环境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平台为目标.加快各地各级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资源整合.实现无障碍交流,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和协作配合能力。
2.进一步抓好应急防范工作
实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从被动应付向源头管理转变。要积极倡导环境应急管理的文化.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内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形成比较完备的数据库。建立健全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对公共安全形势的分析判断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集中地的监管监察.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监测、调拨和配送体系,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进一步抓好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提高基层预防、监测以及第一时间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基层、打基础是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要把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向社区、乡村、学校、医院、企业等基层单位延伸,坚持以有机构、有预案、有队伍、有宣传、有排查、有保障、有演练等“七有”为着力点,以建立信息早报告、苗头早发现、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等“五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深化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推动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发展
4.进一步抓好宣传培训工作
大力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科普读本、影像资料、宣传手册、知识座等方式,广泛宣传公共安全知识、环境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和技能。使环境应急管理知识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拓宽教育培训渠道,搞好预案演练和应急实践.提高第一时间应急处置工作的能力。
5.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效能
用富有成效的工作将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一般都有时间性、综合性、复杂性强的特点。成功的应急处置必须把握好四个重要环节:一是反应要迅捷。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先期处置.使政府成为抗击灾害的主心骨.把握了抗震救灾的主动权。二是报道要透明。可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可以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有效避免因信息发布不及时、舆论引导不得力导致处置工作被动。三是指挥要有力。在汶川大地震中.国务院总指挥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各地各方面加强协同配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了抢险救助、医疗救护、交通管制、现场监控、人员疏散、安全防护等工作四是恢复要科学。要坚持灾后恢复重建与防灾减灾相结合、与改善群众生活相统一。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精心组织,纠正错误,弥补损失,重树形象。
三、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环境应急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1.健全组织体系
要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充分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形成一支构成合理、精干高效的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在隐患排查和信息报告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先期处置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协助处置和恢复重建中发挥辅助作用完善责任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2.环境应急管理力度
加大投入力度环境应急管理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作为公共财政,要划拨专门的经费,投入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同时要认识到.环境应急管理应是多元投入机制,不能完全靠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地方、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
3.创新工作思路环境应急管理
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学习探索.总结经验.创新发展。要加强对个案的评估统计和分析研究,把握规律,积累经验,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跟踪国内外环境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及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环境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要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智力密集的优势.提高环境应急管理的科学性。
4.加強国际合作环境应急管理
各国政府在环境应急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注意学习和借鉴,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同时,环境保护、打击恐怖主义、金融犯罪、毒品、地区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开放性、未知性、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特点.需要各国协调配合处理。因此,一定要树立开放意识,加强与各国在突发事件管理方面的交流,合作互助、资源共享,从源头上消除、遏制突发事件。■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社会环境;和谐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紧迫性
1.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营造稳定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突发事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破坏力.引起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影响甚至阻碍社会发展。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会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重要方面。应急,就是“应”人民群众之所“急”,必须从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高度.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切实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共安全,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突发性事件后果难测,如果处置不好.往往会将长期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环境应急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
全面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是在党和国家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的与时俱进。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比如,有的领导干部环境应急管理的观念不强.特别是不能从战略上认识环境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有的地方应急预案不够完善,照搬照抄,不切实际;各类应急预案之间衔接不够,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环境应急管理方面问题突出:应急队伍力量薄弱.特别是专业救援队伍数量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和演练缺乏,现场处置能力亟待加强:应急物资存储不足。
1.进一步深化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为高效快速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量力而行。加强各级各类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突出针对性、可行性,抓紧制订和完善各级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确保各类预案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以建立全国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环境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平台为目标.加快各地各级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资源整合.实现无障碍交流,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和协作配合能力。
2.进一步抓好应急防范工作
实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从被动应付向源头管理转变。要积极倡导环境应急管理的文化.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内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形成比较完备的数据库。建立健全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对公共安全形势的分析判断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集中地的监管监察.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监测、调拨和配送体系,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进一步抓好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提高基层预防、监测以及第一时间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基层、打基础是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要把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向社区、乡村、学校、医院、企业等基层单位延伸,坚持以有机构、有预案、有队伍、有宣传、有排查、有保障、有演练等“七有”为着力点,以建立信息早报告、苗头早发现、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等“五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深化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推动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发展
4.进一步抓好宣传培训工作
大力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科普读本、影像资料、宣传手册、知识座等方式,广泛宣传公共安全知识、环境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和技能。使环境应急管理知识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拓宽教育培训渠道,搞好预案演练和应急实践.提高第一时间应急处置工作的能力。
5.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效能
用富有成效的工作将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一般都有时间性、综合性、复杂性强的特点。成功的应急处置必须把握好四个重要环节:一是反应要迅捷。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先期处置.使政府成为抗击灾害的主心骨.把握了抗震救灾的主动权。二是报道要透明。可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可以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有效避免因信息发布不及时、舆论引导不得力导致处置工作被动。三是指挥要有力。在汶川大地震中.国务院总指挥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各地各方面加强协同配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了抢险救助、医疗救护、交通管制、现场监控、人员疏散、安全防护等工作四是恢复要科学。要坚持灾后恢复重建与防灾减灾相结合、与改善群众生活相统一。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精心组织,纠正错误,弥补损失,重树形象。
三、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环境应急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1.健全组织体系
要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充分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形成一支构成合理、精干高效的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在隐患排查和信息报告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先期处置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协助处置和恢复重建中发挥辅助作用完善责任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2.环境应急管理力度
加大投入力度环境应急管理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作为公共财政,要划拨专门的经费,投入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同时要认识到.环境应急管理应是多元投入机制,不能完全靠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地方、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
3.创新工作思路环境应急管理
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学习探索.总结经验.创新发展。要加强对个案的评估统计和分析研究,把握规律,积累经验,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跟踪国内外环境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及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环境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要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智力密集的优势.提高环境应急管理的科学性。
4.加強国际合作环境应急管理
各国政府在环境应急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注意学习和借鉴,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同时,环境保护、打击恐怖主义、金融犯罪、毒品、地区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开放性、未知性、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特点.需要各国协调配合处理。因此,一定要树立开放意识,加强与各国在突发事件管理方面的交流,合作互助、资源共享,从源头上消除、遏制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