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课程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概况
  所谓环保教育课程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树立正确态度,以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保护人类环境的活动。其内容应当以环保意识、环保知识以及环保能力的灌输为核心。高校环保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以环保教育思想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作为价值导向的一种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目的是寻求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和方法。随着雾霾、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教育类课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目光。作为现代教育的新领域,环境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高校举例
  在浙江财经大学,今年的公选课开出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科技概论》等环保教育课程,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几乎每堂课都座无虚席。其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公选课的主讲老师是学校思政部李秋华副教授。与别的课不同,李秋华从不在课前点名,只要到时间,她就和往常一样开始讲课。生态伦理学、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等是李秋华课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她会通过一系列的视频和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述环保知识,她的课堂,专题展示环节总是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我会布置十个专题,你们可以用小品、演讲、PPT演示等方式来展示。”李秋华布置的这10个专题,包括了关注家乡的河流、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还可以组团制作课件。展示结束后,李秋华会根据学生制作的专题进行交流,大家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李秋华说,虽然课程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但还是提倡学生将环保用到实践中去。因为理论知识了解的多只是纸上谈兵,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南昌航空大学早在2003年就开设“环境保护”的公选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意识,并且通过他们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认识,同时有助于今后工作中解决所碰到的环境问题,目前累计选修的学生已超过2000人。由于选课学生来自文、理、工、经济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基础差异较大,再加上课时只有20学时,因此学校把该课程定位为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素养,而无须过分强调专业性、研究性。即根据教学大纲与受教育学生的背景,将“环境保护”课程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改为系列讲座形式,讲座的主题与各章内容相吻合,系列讲座的主讲教师分派学校环境工程各研究方向的科研、教学精英承担;要求授课教师的研究与教学背景与该章节主题方向相同或接近,做到各尽其能。该课程受到选课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稳定在90分以上。
  此外,十堰职院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该校于2012年开设的48门特色选修课之一,也受到该校学生的青睐。该课程旨在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并学习科学操作技能,使其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对保障“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南水北调工程具有深远意义。
  记者点评
  环境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学科。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通过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选修环境教育类课程,各专业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自身的环境知识,加强环境意识,还可以形成符合可持續发展理念的环境价值观念与态度。环境意识应该在愉悦的氛围中培植,首先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感受和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环境的敏感性,并产生良好环境行为的强烈意愿,进而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模式寓环境教育于快乐和无形之中,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环境教育的相关目标。
其他文献
根據教育部的通知要求,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貌似还有很长时间,不必着急;但是,从75所部属高校编制出的水平欠佳就业质量报告看,高职院校应该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在笔者看来,以就业为办学导向的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的重要性其实要高于其它院校。  高职院校在编制就业质量报告中,至少要从部属院校的首次就业质量报告中,吸取以下教训——  其
商科过热是中国高等教育病态之表现。留美中的商科热,则属于病入膏肓。这种观点,在网络上遭到抨击并不意外。因为商科热已经持续了十几年,滋生了许多商科毕业或商科在学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生怕自己的身价受影响。但是,事实和数据非常顽固,一直在证明着笔者的观点。  大学是年轻一代思索人类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并寻求应对之道的地方。大学的本质,还在于思想和知识。商学在大学的知识体系中,仅占有边缘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
志愿填报的过程是一个“知己” “知彼”的过程。“知己”就是考生自身定位;“知彼”就是目标高校的定位。“知己”和“知彼”的准确判断与结合就是成功的志愿填報。2014年北京高考志愿实行平行志愿组方式,使得目标学校提档线排名上升,“知彼”发生了变化,需要仔细研究应对策略。但是志愿填报模式的改变不会影响到考生自身定位。因此“知己”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仍然可以像往年一样采取常用的分差法或者排名法进行考生定位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全国292所独立学院中201所举办者有房地产及各类投资企业背景,约占独立学院总数的68.8%,企业往往用投资的理念去办学,有些独立学院投资方不问青红皂白,每年9月底学生报到以后先把钱抽掉百分之多少作为惯例。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自上世纪90年代在江浙一带创
姜泓冰在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成为“世界一流”,是许多大学的共同梦想。但纵观全球,能担得起“世界一流”的那些名校,谁是别人的翻版?谁又靠“第二个某某”来享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能否成为世上“第一个”,成为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齐名甚至更有名的“这一个”,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中国高校办学思路与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什么样的大学才当得起“世界一流”?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有着各自的答案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供全校学生选修,这些课被简称为通选课。通选课原本是为某些专业开设的课程,面向全校的选课启动后,由于能接纳的选课人数有限,热门选修课往往呈现“一座难求”的局面。大学生为选课“挤破了头”,目的就是希望选修到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而更多的通选课则遭受冷遇。什么样的通选课才能成为受欢迎的课程?  首要的不是学分,而是兴趣  复旦大学是全国首个推出针对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
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在千里之外了。面对谣言,有关部门应组织权威的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  3月16日,中国大地从南至北刮起抢盐风潮,来势汹汹。多地超市、便利店的食盐被抢购一空。在盐被抢光后,酱油、成莱等含盐量较高的食品,也被列入民众抢购范围内。不过,仅仅持续了两天,这场风波又迅速恢复平静。  导致这场戏剧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一出关于日本地震引发核污染威胁后的传言:以后的海盐质量没有保证、食盐
课程概况  性教育是关于人类的生殖、交媾以及其它方面性行为的教育。作为探讨生殖行为的教育,性教育一般将创造继起之生命的过程分阶段叙述,包括受孕、胚胎与胎盘的发展,妊娠和分娩。经常也包括如性交传染疾病(性病)和预防,以及避孕。  高校性教育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都很灵活。学生经常提出涉及个人的“敏感”问题,教师则通过课后单独解答或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解答。为了教好课,飞信、微信、QQ……这些在年轻人中流
课程概况  职业规划类课程是高校指导开展职业规划和促进就业的相关专业性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业、择业和创业的关系,提前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时间情况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为此做充足的准备。课程还提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职业规划类课程填补了学生关于职业规划相关知识的空白,强调让学生了解职场,尊重职场规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