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日渐推广,学生作为“学习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这一命题获得了教育界同仁的广泛支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内部根源,即内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喧宾夺主”,也许是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影响太深之故吧,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中,我们总感到,教者往往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在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方面,学生依旧处于弱势。一部分教师觉得在课堂上不“讲美”,似乎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从而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还太多,甚至照旧“满堂灌”,让学生发言或思考、活动的时间过少,这样课堂教学难免波澜不惊,甚至死水一潭。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呢?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发扬教学民主,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在关系紧张以至对立的状态下谈不到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虚心听取意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能保持快乐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在一种平等参与、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像和创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把学生看成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教师的行为;相反,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
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
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尽管教师心中装着一把“尺子”,但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就不要只拿自己所握的“尺子”去度量、去评价,而应鼓励学生阐明自己对问题或现象的不同看法,逐步养成课堂上敢于和善于发言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课堂气氛就会生机盎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必然是超乎想象的。
应该指出,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面向全体,不能总让一些“活跃”的学生发言,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公众面前有话想说却不敢启齿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提供机会,让其“说话”,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有时学生的见解难免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对此教师不必急于否定,应加以提示点拨,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切磋,这样既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又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切不可对学生因提出不正确的观点而加以指责,以免挫伤积极性。
再次,促使学生大胆质疑,循序渐进地组织讨论。
质疑是思维不遵循旧的轨迹,敢于突破前人,敢于想前人不曾想或不敢想的事,敢于用别人不敢用过的方法探索的一种体现。通过质疑,完全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课堂教学就会活力显现,魅力无穷。讨论是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勇气与自信心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在教《社戏》中“月夜偷豆”这一内容时,可提出三个问题:1、以双喜为“头儿”的一群少年该不该去偷吃罗汉豆?2、阿发领着大伙去摘自家的豆,傻不傻?3、这群孩子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六一公公非但没有打骂他们,反而答应请客?通过讨论,答案渐渐明朗化,我们暂且不必拘泥于答案是什么。就课堂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形成提问、质疑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质疑思维法是对语言信息提出质疑,然后加以论证。运用质疑思维能不断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培养勤观察思考、实事求是、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治学作风。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说明质疑对治学的作用。通过质疑和讨论不仅会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做学习的主人,就变“被动”为“主动”,在参与教学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喧宾夺主”,也许是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影响太深之故吧,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中,我们总感到,教者往往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在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方面,学生依旧处于弱势。一部分教师觉得在课堂上不“讲美”,似乎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从而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还太多,甚至照旧“满堂灌”,让学生发言或思考、活动的时间过少,这样课堂教学难免波澜不惊,甚至死水一潭。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呢?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发扬教学民主,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在关系紧张以至对立的状态下谈不到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虚心听取意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能保持快乐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在一种平等参与、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像和创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把学生看成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教师的行为;相反,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
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
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尽管教师心中装着一把“尺子”,但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就不要只拿自己所握的“尺子”去度量、去评价,而应鼓励学生阐明自己对问题或现象的不同看法,逐步养成课堂上敢于和善于发言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课堂气氛就会生机盎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必然是超乎想象的。
应该指出,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面向全体,不能总让一些“活跃”的学生发言,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公众面前有话想说却不敢启齿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提供机会,让其“说话”,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有时学生的见解难免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对此教师不必急于否定,应加以提示点拨,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切磋,这样既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又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切不可对学生因提出不正确的观点而加以指责,以免挫伤积极性。
再次,促使学生大胆质疑,循序渐进地组织讨论。
质疑是思维不遵循旧的轨迹,敢于突破前人,敢于想前人不曾想或不敢想的事,敢于用别人不敢用过的方法探索的一种体现。通过质疑,完全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课堂教学就会活力显现,魅力无穷。讨论是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勇气与自信心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在教《社戏》中“月夜偷豆”这一内容时,可提出三个问题:1、以双喜为“头儿”的一群少年该不该去偷吃罗汉豆?2、阿发领着大伙去摘自家的豆,傻不傻?3、这群孩子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六一公公非但没有打骂他们,反而答应请客?通过讨论,答案渐渐明朗化,我们暂且不必拘泥于答案是什么。就课堂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形成提问、质疑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质疑思维法是对语言信息提出质疑,然后加以论证。运用质疑思维能不断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培养勤观察思考、实事求是、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治学作风。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说明质疑对治学的作用。通过质疑和讨论不仅会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做学习的主人,就变“被动”为“主动”,在参与教学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