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
(一) 小组活动盲目使用,作秀现象普遍
某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三单元的Reading部分时,引导学生就材料内容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围绕课文中的具体细节展开(如问到What happened to Amy after taking the pills? 等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身体一转开始了交谈,大多数学生拿着笔在课本上划动,讨论气氛十分热闹。几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起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讨论后学生的汇报也仅以课文中的枝节内容为主。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学生缺少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教师仅是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基本信息。
这种情况就是一个浪费时间的无效讨论。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探究现象多是由于教师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或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并非都是为达到实际效果。表面上学生热烈参与,但由于答案在课本上就能找到,因此学生的思维处于表层状态,为讨论而讨论,从而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把合作探究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都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与培养,而且还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对小组讨论感到厌烦,甚至丧失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
(二) 似是而非假讨论,替代现象普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课后,老师布置讨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课堂气氛极沉闷,发言者寥寥无几,教师一再点拨,课堂成了教师与学习佼佼者的对话,最后明确答案,这部分新知识就算学完了。整个过程实际上还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久而久之,教师、优秀生、学困生在小组互动中达成了类似于导演,主角和配角间的默契。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同学则过于依赖、盲从,甚至脱离活动,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
(三) 表面热闹瞎讨论,脱离英语语言交际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给出一个或几个讨论话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马上“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但仔细倾听,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用中文交谈,根本没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讨论。学生不使用所学的英语进行讨论,不注重运用语言交流的过程,而只关注讨论形式。那么,这样的讨论活动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本质意义。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但更多的是由于教师对课堂讨论缺乏有效的调控。
二、 开展有效小组讨论的对策
(一) 精设问题:有效小组讨论的导向
合理设定讨论话题是开展有效小组讨论的导向,讨论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讨论法呢?一是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运用小组讨论,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题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课本后,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三是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培养创新精神。
(二) 课堂调控:有效小组讨论的保障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是实现有效小组讨论的保障。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要激励、点拨、引导学生,使课堂讨论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堂讨论的时间需要灵活掌握
一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准备时间,一旦开展讨论就要讨论彻底。另一方面,要控制讨论的节奏,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课堂讨论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用其他教学活动的时间。
2. 规范讨论行为
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加强在小组间的巡视,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用中文交谈,或做与讨论无关的活动时,要及时阻止;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避免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在开放式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避免偏离讨论主题。
3. 营造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教师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乐于倾听、乐于发言。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教师对表现欲强的学生要给他们适量的综合题,使他们的进取心得到满足和张扬;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一些具体帮助让他们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觉得自己和优秀生没什么差别,也就会越来越自信了。
(三) 有效评价:有效小组讨论的催化剂
恰如其分并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评价语是有效小组讨论的催化剂。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是小组讨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组讨论中或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教师可以从学生讨论的态度、讨论过程、主要观点等方面对课堂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对于小组成员个体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赞赏,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消除“搭便车”的现象。
三、 结束语
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组织形式。但如何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与探索。理想的合作学习与实际的课堂实施总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领会课标精要,防止无效的小组讨论,让这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探索中逐步成熟地步入课堂,从而达到合作,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 小组活动盲目使用,作秀现象普遍
某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三单元的Reading部分时,引导学生就材料内容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围绕课文中的具体细节展开(如问到What happened to Amy after taking the pills? 等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身体一转开始了交谈,大多数学生拿着笔在课本上划动,讨论气氛十分热闹。几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起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讨论后学生的汇报也仅以课文中的枝节内容为主。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学生缺少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教师仅是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基本信息。
这种情况就是一个浪费时间的无效讨论。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探究现象多是由于教师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或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并非都是为达到实际效果。表面上学生热烈参与,但由于答案在课本上就能找到,因此学生的思维处于表层状态,为讨论而讨论,从而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把合作探究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都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与培养,而且还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对小组讨论感到厌烦,甚至丧失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
(二) 似是而非假讨论,替代现象普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课后,老师布置讨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课堂气氛极沉闷,发言者寥寥无几,教师一再点拨,课堂成了教师与学习佼佼者的对话,最后明确答案,这部分新知识就算学完了。整个过程实际上还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久而久之,教师、优秀生、学困生在小组互动中达成了类似于导演,主角和配角间的默契。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同学则过于依赖、盲从,甚至脱离活动,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
(三) 表面热闹瞎讨论,脱离英语语言交际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给出一个或几个讨论话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马上“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但仔细倾听,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用中文交谈,根本没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讨论。学生不使用所学的英语进行讨论,不注重运用语言交流的过程,而只关注讨论形式。那么,这样的讨论活动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本质意义。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但更多的是由于教师对课堂讨论缺乏有效的调控。
二、 开展有效小组讨论的对策
(一) 精设问题:有效小组讨论的导向
合理设定讨论话题是开展有效小组讨论的导向,讨论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讨论法呢?一是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运用小组讨论,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题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课本后,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三是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培养创新精神。
(二) 课堂调控:有效小组讨论的保障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是实现有效小组讨论的保障。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要激励、点拨、引导学生,使课堂讨论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堂讨论的时间需要灵活掌握
一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准备时间,一旦开展讨论就要讨论彻底。另一方面,要控制讨论的节奏,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课堂讨论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用其他教学活动的时间。
2. 规范讨论行为
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加强在小组间的巡视,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用中文交谈,或做与讨论无关的活动时,要及时阻止;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避免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在开放式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避免偏离讨论主题。
3. 营造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教师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乐于倾听、乐于发言。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教师对表现欲强的学生要给他们适量的综合题,使他们的进取心得到满足和张扬;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一些具体帮助让他们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觉得自己和优秀生没什么差别,也就会越来越自信了。
(三) 有效评价:有效小组讨论的催化剂
恰如其分并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评价语是有效小组讨论的催化剂。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是小组讨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组讨论中或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教师可以从学生讨论的态度、讨论过程、主要观点等方面对课堂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对于小组成员个体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赞赏,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消除“搭便车”的现象。
三、 结束语
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组织形式。但如何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与探索。理想的合作学习与实际的课堂实施总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领会课标精要,防止无效的小组讨论,让这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探索中逐步成熟地步入课堂,从而达到合作,高效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