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仙山岭出发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e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绕着盘在山身的小道行走,雨幕悄然扯起了门帘,却挡不住我向上的步伐。几树梨花雨,数枝映山红,摇曳生姿,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还有那岁月深处的召唤。
   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原上饶县)与横峰县交界处,从山下汪坞村出发,半个时辰就可以到达仙山岭。
   途经一栋简易的凉亭——仙峰亭,拐过一个山弯就到了仙山岭,殿堂上供奉的是柴姑娘娘等神灵,并无牌匾。问当地人叫什么庙,告知就山取名叫仙山岭庙,口口相传,延绵至今。
   这是山中一块不大的平地,三面环山,一座风雨飘摇的小庙宇。房屋右后角还有两口古井,水很清澈,可饮用。房屋几经修葺,只剩一段墙基仍保存完好。

   庙宇一点也不气派,甚至显得有些局促,香火也是差强人意,一眼望去,就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平房。别看毫不起眼,却承载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
   就是它,见证了江西上饶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湖村支部的成立。
   守庙的汪发生有70岁了,说他奶奶原来护守这个庙,奶奶去世后,他就接替守看,似乎是一种责任在驱使他这么做。他还自豪地说,他奶奶姓何,为革命先辈黄道他们在仙山岭秘密开会烧过茶水。黄道等人在这里喝了鸡血酒盟誓,结成革命兄弟。仙山岭由此也烙上了红色印记,成为上饶革命的摇篮之一。
   就是在仙山岭开会时,山下有个姓余的佯装上山砍柴,走到庙外透过门窗户发现有几个陌生人围在一起开会,立即转身慌里慌张下山。正在开会的黄道等人发现情况,预感不妙,迅速转移开会地点至山那边的横峰港边平塘、祝家,后又转移到孔塢、湖村库前二十八都等处。撤离后不久,山下国民党靖卫团进山围庙搜查,扑了个空,懊恼而归。解放初期,那个姓余的告密者被枪决了,经查他还干了不少其他破坏党组织的坏事。
在湖村支部重温入党誓词

   找来上饶地方党史书籍查阅,果然有一段话与仙山岭有关,“1928年7月15日,黄道等同志到湖村召集最早发展的积极分子刘道奇、何启泉、朱兴邦、宁椿生、江立山、李财标、陈兴源7人,在茶园背后的仙山岭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上,他们分析了当前的革命形势,并就革命策略、建立党组织等问题做了讨论。”“7月23日,成立了上饶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湖村党支部,江立山任书记。”
   我对仙山岭充满敬意,山风吹过,还能吹响当年唤起民众觉醒的号角吗?还能送来星星之火激起燎原之势吗?还能带动工农红军节节胜利的旌旗招展吗?我侧耳倾听。
   湖村支部旧址位于茶园火烧楼,是一栋土木结构瓦房。
   而今,茶园是一个村委会,在茶园火烧楼村一栋项氏房屋前,墙上挂了几块崭新的各色牌子,标指这里就是“湖村支部”的成立地。房屋已翻修,修旧如旧,看上去还是那么的古色古香。据当地老人回忆,此屋门前就是一条通往广信府的古驿道,当年火烧楼两边是店铺,还有一幢楼,据说火烧楼是由于匪徒放火烧楼而得名的。
   在交通要道边成立党支部,安全系数太小,当年的革命先辈们不会不考虑这个生死攸关的基本常识吧?也许正应了一句俗话: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茶园的“项氏民居”恰好成为一个秘密联络点,像方志敏、邵式平、粟裕、黄开湘、黄道等都在里面商议过闽浙赣革命苏区的大事。如今屋内恢复了方志敏、黄道、粟裕等人旧居。
   发源于灵山南麓的岑港河(因流经岑山而得名)穿茶园村而过,当年想必传递过红色火种流向远方。再走一走这条铺了沥青的村道,当年古街的框架依稀可辨,估摸有几十米长,商铺已不存在,两边住了数十户人家。再看挂在湖村支部旧址里面那一串陌生的名字,又是那么的可亲可爱。民族危亡时刻,为了理想信念,他们无所畏惧、浴血奋战。我暗暗地默立、致敬。相比他们,而今生活中的那些苦闷、苦恼,不快、怨愤,又算什么?当摒弃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思想,轻装上阵,投身时代的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上仙山岭的路之所以那么平整,是汪灶生、汪发生兄弟二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修起来的,直通山顶。两人坚持募捐修路多年,一年修一截,接头处痕迹明显,水泥颜色有差异。汪灶生已经75岁了,他说,资金来源主要靠募捐,还有一点香火钱。钱远远不够,每年只能修一小段,就这样连续修了五六年,仍还差一截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只有等过了雨季,算计下筹集到的钱再来谋划继续往前修下去。走在这条路上,脚底轻快,这是一条通往希望之路、通往光明之路、通往胜利之路。
   仰望群峰环绕,总觉得这样一个地方不应该默默无闻。在屋内徜徉,似乎听到那峥嵘岁月里传来的慷慨激昂的声音,欲穿透屋宇,直达云霄。
湖村支部旧址
重走红色路

   重走红色路,重温党史,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走上仙山岭,哪怕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红色”,我一样感受颇深,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红色之旅,才汇聚成滚滚洪流,才汇聚成磅礴气势。
   走上仙山岭,环顾群山,远近峰峦叠翠,感慨万千,百年沧桑,红色永存,听梨花带雨,赏杜鹃映红,山上山下一派欣欣向荣。
  (编辑·李军)
其他文献
春節前后,新冠疫情暴发,本应是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青年突击队员们却义无反顾冲向抗疫一线。他们无私无畏,勇担重任,坚守社区堡垒,同时他们也被社区居民守护着。  王英超,退役军人事务局科员,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紧要时刻,积极响应团县委号召,加入青年突击队,到东胜街道华辉小区进行管控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历白班晚班几次换岗,每日连续在岗工作12小时以上,最长达14小时,但他坚守如一,从未缺岗,他所管控
一支西方考察队深入非洲腹地考察时,雇请了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向导。由于时间紧迫需要赶路,那些土著人很是吃苦耐劳,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健步如飞,一连三天考察队都顺利地按照计划行进,大家都很开心。可是第四天早晨考察队准备出发的时候,土著人都躺着休息不走了,好说歹說他们就是不动。考察队员们很奇怪,心想几天来大家相处得都很好,是不是什么地方不小心触犯了他们?还是他们想要增加报酬?正在这时,土著人头领走过
“五一”小长假,想着出去转转。向来喜欢冒险,得知浙江磐安的灵江源有玻璃栈桥和玻璃悬廊,于是决定尝试。   到了灵江源森林公园,抬眼望去,山峰奇崛峥嵘,蓊郁苍翠。悬崖上镌刻着“灵江源”三个红色大字,在万绿丛中分外夺目。跨过石桥,便一头扎进了山肚。   俯视群山环绕的小村,几十户人家分列溪流两岸,土墙木窗小青瓦,与屋檐下挂着的串串红灯笼相映,老旧气息中漾出祥和。几只雏燕在蓝天上追逐嬉闹,稚嫩声中满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如此,每一个群体和个人的追求目标亦然。    忆往昔,中国摄影界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自力更生听党召唤,高举“高大全、红光亮”的旗帜,把摄影当作喉舌当作刀枪。  而后,国门洞开,一点一滴来自外面世界的风声雨意,都让我们惊叹:别人的月亮比我们的圆!我们像井底的青蛙,每爬高一步,向上(外)望到的风景都如此地令人激动而且振奋。  我们开始不断地攫取
“怎么这么素?!吃得下去吗?”他探过身来打量我的午餐,然后拿起一罐干煸牛肉酱,要给我加点儿“下饭菜”。当然拒绝了!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下饭歌”。  收藏了一些歌,它们也许不受排行榜的青睐,但却极受我味蕾的欢迎——如同音符做成的钥匙,它们勾起耳朵的食欲,在口腔里引起悠长的回味,于不知不觉中打开我的胃口。我将这些歌称作“下饭歌”——  《蛋炒饭》(庾澄庆)、《宫保鸡丁》(陶喆)、《水煮鱼》(王蓉)、《
林永惠,1952年生人,1975年开始摄影生涯。让摄影圈广泛认识其人,是因为他做的两件当年颇为震动的事。一件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他发起的首个中国自筹资金操作的“探索”摄影大赛。另一件是他拍摄的结着乡愁情缘的《东北人》。这个曾被人评为“不伦不类”的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实肖像摄影,又不像有着一定线索的报道摄影的作品。  在蛰伏了十多年后,林永惠拿出了他从1993年至今一直关注的《劳作者》。然而这些身影
2月19日早上,新街基五道街炫发造型的爱心理发师大哲(陈哲)在做好消毒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来到鹤岗市传染病院为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义务理发,奉献一份爱心。看着剪刀在理发师陈哲的手中飞舞,娴熟的动作让大家疲惫的面容增添了几分精神,为了配合大家的时间,他一刻不停地修剪了一个又一个。  一把椅子、一个推子、一把剪刀、一个口罩,一份爱心,一颗颗汗珠,一个个开心的笑容……  大哲一直忙到很晚,為40多个白衣
点滴努力,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一个个平凡而感动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新时代年轻人不惧困难、勇于奉献、乐观向上的珍贵品质,从这些志愿者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青年人定会在这场疫情攻坚战中书写自己的人生诗篇。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比如沃尔特·惠特曼,——“活着”的诗人都“住”在哪里呢?  电影里。《春风化雨》中,学生们一边吟诵惠特曼他的“船长,我的船长”一边跳上书桌的那一幕,已成为很多人热爱电影和诗歌的理由;  课堂上。据说哈佛大学博克学院为支持教师们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下一代的人文主义者”,开设了新课程,让说唱艺术家为学习者朗诵惠特曼的《自我之歌》——之前也有英国学者将说唱歌手2Pac的《Hit
在一片田地的角落,我看到一丛花寂寞地开着。  那花儿娇羞可人,薄如竹纸,红色的花儿似天边燃烧的霞,红霞朵朵,又似丝绢绫罗,有一种飘飘然之感,在微风中枭枭婷婷。很像古时的女子,羞涩见人,莲步轻移。  寻问路边人,这是什么花?那人漫不经心地道,虞美人。这花儿竟有着这样美妙的名字。  虞美人花蕾初绽时,细细的花梗上,挑着一个青绿色的花蕾,花蕾低垂着,像一个文静的少女。虞美人花开时,轻盈的花朵在风中摇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