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诵读中感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新的“课程标准”重新思考了诵读这一教学方法对语感培养的作用,并具体分析了诵读培养语感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诵读 语感 实施过程 语感培养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在现代教育视野中,因为背诵有死记硬背的嫌疑,不符合注重兴趣和理解记忆等现代教育理念而曾经被忽视、摒弃。2000年试用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及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如何认识和理解背诵,特别是诵读优秀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值得深入的思考。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学科的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想就诵读和语感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诵读与语感的界定
  
  1.诵读的涵义
  我们教师大多将诵读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朗读和背诵,其实不然,从词源的角度来考察,“诵”和“读”是两个词。《说文解字》:“诵,讽也。”段玉裁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诵”是一种情态而又寓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说文》“籀书也。”段玉裁解释为“抽绎其义韵至于无穷,是之谓读”。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诵读还有一个关键的要求,便是反复思考或涵咏,朱熹这样说:读书无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始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不思量,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古代诵读既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并且“必须理解在先”,然后才能“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通过对古今“诵读”内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诵读进行这样的理解:诵读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2.语感的涵义
  语感是一种“顿悟”,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语言判断能力,是一种透过言语形式直觉把握语义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感是发生在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即言语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这种心理联结实际上是主体与对象的双向信息交流,既有言语材料向言语主体的信息输入,也有言语主体向言语作品的信息输入。前者是外显的,后者是内隐的,前者是接受,后者是加工。什么是语感?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3.诵读与语感的联系
  语言学家王宁教授说:“语言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的缺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随着思想的丰富,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不论思想还是语言,都是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起来。思想和语言积累都是终生的事,积累的途径也是各式各样的。阅读优秀的书面言语作品,无疑是语言与思想同步积累的最好途径。”“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讨究有所得之后,还要吟诵,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语感。可见,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是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与诵读密不可分。
  
  二、诵读培养语感的实施过程
  
  (一)通读感知,触摸语感
  让学生通过听、看、读、说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风格、情感、质地、气势、表达等方面的整体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触摸语感。
  1.加强诵读
  诵读是一种有声音的阅读活动。诵读过程是眼、口、耳、脑并用的过程,其中既有视听训练,言语运动器官和大脑的协同活动,又有思维、想象、情感和言语活动的协同活动。可见诵读对学生语言学习、器官刺激是全面而深入的,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诵读的形式有范读、引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合理选择。比如我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首先放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先得到感性的认识,体会本文的音韵美。然后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再让学生各自放声读,读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使他们触发语感。这时我点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一至二名学生示范朗读,带动其他学生。还让全班同学点评。最后让学生听录音范渎。有了这些读的准备,老师简要分析了一下本文内容,从文章思路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又从语言上领会作者的生花妙笔。然后点学生找出本文的韵脚,体会本文的音韵美。我又挑出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让学生品味,并提出用“待”好还是用“照”好?充分运用比较揣摩法训练学生,对句中“待”仔细揣摩、比较。学生通过训练明白了用“待”好,因为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得生动传神,将景物写活了写动了,使景物人格化,显得活跃有生气。
  2.让学生尝试复述
  复述是学生把自己经历或者看到的事物和读过的文章,通过自己的内化吸收,再进行语言加工、讲给身边的人听。既可以积累语言,又可以提高口语能力,而语感常常来源于口语能力,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又依赖于语感,所以复述在积累语言、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培养了语感,有助于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我是这样安排复述的:让学生根据课件所出示画面把诗句转化成散文的语言进行复述,并利用课外时间同桌之间互说互听、互相补充、互相讨论。
  (二)细读领悟,体会语感
  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感。可以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段落、词句的研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使他们运用直觉感受,通过说、读、议等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捕捉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
  1.品味重点词语
  要深刻理解领悟文章内容,必须从关键词语上去探究。比如学习《将进酒》,我就找出这样的一个品位点:如何理解“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且”字?学生通过品位感悟,有的认为这个“且”字应当理解为“并且”;有的认为这个“且”字应当理解为“暂且”。我进一步提问: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必有用”?学生理解为“一定有用”。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定有用”,可见“此材”有没有被用?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认为没有被用。我再进一步追问: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请问李白有没有真的得意?学生很快意识到没有得意。既然李白没有真正的得意,那么这个“且”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最终一致认为是“暂且”的意思。
  2.诵读重点句
  从声音上去吟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学生在不同语调、节奏的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文章的内容自然可以掌握,作者的感情也能体会。比如学习《将进酒》,我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如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接着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其次我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最后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3.探究语句内涵
  仅仅从字面上去探究,还难以把握文章的内在实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入手,揣摩它的内在涵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将进酒》,如何理解“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万古愁”?愁若止落入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难以引起他人的共鸣。若只叹韶光飞逝,那也易于浅薄与单调乏味。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这种夸张,也不是故意张大其辞,可以使人信服。如是让学生在探究中明确,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要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样一探究,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推敲语句培养语感。`
  (三)品读悟情,领悟语感
  在学生推敲关键字词,赏析凝练传神的语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深层的内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妙,使学生逐渐体味到作品内在的情感与意蕴,从而对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心心相通。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联想、赏析美文、交流语感心得等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领悟语感。
  1.运用联想悟情
  通过反复的吟诵、推敲、揣摩,可以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动起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深刻领悟。如学习了《燕歌行》后,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诗人,当你面对战场交战将领与士卒不同遭遇时,望着久戍不归的亲人,望着这条归乡之路,此时诗人又是何种心境?这种“创造意的空白”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真实中最为本真和创意的东西。这样的填补会激励学生对相关语言进行品读,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从而会收到更深层的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2.赏析美文悟情
  学会鉴赏这是读好书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对优美词句的鉴赏,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也只有通过对作者写作手法的鉴赏,才能在不断阅读中学会文章的方法。因此一篇优秀的文章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体会到它的独到之处。鉴赏过程中能使鉴赏者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泪珠与珍珠》中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里意在说明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再如“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先将青山与良心联系起来,赋予良心以色彩,再将那青山喻作泪洗过的良心,最后与“人”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当有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并且越真实越好。这是怎样的难以言传的意境啊!只有细细品嚼反复玩味,才能对“青山”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3.交流语感心得
  随时随地地写出自己在诵读过程中对语言的独特感觉,既是一种诵读方法,也是一种好的诵读习惯。语感心得,贵在“得”字,随时随地感觉发现,随时随地加以记录。写出品味语言的心得,这心得要结合语境和生活体验;要写得集中,一例一谈,深入开掘,切己为要;要体现研究性与应用性,让语感心得成为连接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桥梁。这是提高语感技能的一道坎。常说,会说,语感自然强。让学生把文字和语言联系起来,把对语言的感受与对文字的领悟结合起来,是语感技能的升华。比如学习了《泪珠与珍珠》后,我问学生文章题目为“泪珠与珍珠”,可文中很少谈到“珍珠”,那“泪珠”与“珍珠”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有人认为泪水是人间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理解了泪水,便理解了生活,真切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一份收获如同珍珠一样贵重;也有人认为每经过对泪水的感悟,自己洞识生活的能力便增进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人启示的泪珠如同珍珠一样宝贵。还有人认为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四)诵读积累,积淀语感
  在语言学习全程——积累语言、理解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中,吸收语言、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其他几个环节的基础。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所以我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增加阅读量,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这样才能积淀语感。
  1.熟读成诵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这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一些优美的文章或段落,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这样才能积淀语感。大家熟知的作家巴金,十二三岁就能背出好几部书,其中《古文观止》这部书的二百多篇散文,他背得尤熟,他曾讲:“有几百篇文章熟烂于胸,就好比打仗有千军万马在身旁,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做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心,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附录”列出“诵读篇目”。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对语文教学本质认识的深化,必将有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也必将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增加阅读量
  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博采众长。学生将在不断阅读中学会遣词造句,领会布局谋篇,在博览群书中积淀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3.摘抄精彩语句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积累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积累。而“摘抄精彩语句”就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摘抄精彩语句,学习人家如何运用语言,才能学会熟练地驾驭语言,才能发展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抄写精彩语句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鲁迅先生说过,不要相信什么文章作法的话,读得多、写得多也就会写了,学语文只是“读读写写而已”。一语道破语感培养的全部内涵。学生多读书,夯实“精神的底子”,语文教学怎会被人说成“误尽苍生”。其实,语感的培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语文教学中永远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等等。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诵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
  ★作者简介:张平,江苏省扬州市杭集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网站2018年4月13日消息,达拉斯县社区学院区(the Dallas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 District,DCCCD)的布鲁克海文学院(Brookhaven College)成为首所获批在“创新伙伴关系提升教育质量”(Educational Quality through Innovation Partnerships,EQUIP)实验项目中招生的
[摘要]在当下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自主学习”成了主潮流,而大教育家孔子那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恰切地诠释了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形势下,通过适当的方法、途径,让学生真正达到“愿学、会学、善学、乐学”的自主学习的新天地,从而完美自己的人生。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也定会成为素质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由发展 语文教学 教学模
【摘 要】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面对考生此类试题普遍得分不高的现状,笔者拟从辨体、缘象、遵路、明旨等宏观层面来谈谈阅读文学类文本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辨体 缘象 遵路 明旨    综观近几年全国18套高考试题,不难发现,一方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各省高考中此类题的得分普遍不高,据统计,该类题的均分不超过50%,对此,教师苦无良策,学生视之为险途
【摘 要】对《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分析,大多是从“国民劣根性”这一角度切入。本文用人格心理层次的方法,对人物形象作了重新的阐释。  【关键词】阿Q 鲁迅小说 心理学    阿Q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掩卷长思,这个集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于一身的复合体,既自高自大又自轻自贱,既自命不凡又自甘为奴,既自欺欺人又自作自受。因此,“有幸”成为鲁迅针砭国民劣根性和奴性人格的最佳切入点,成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官网2020年2月28日消息,联邦学生援助(Federal Student Aid,FSA)面向杰克逊州立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乔治亚大学的学生启动了myFSApay项目试点,并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试点学校数量。这一创新试点将允许参与学校的学生在支付了学费、服务费、食宿费等后,通过myStudentAid应用程序链接到在线账户,在预付卡中收到剩余的助学金退款。  以往,
师:阿根廷的作家博尔赫斯。他有一个传奇的身世。他的一生,感情平淡,晚年的时候终于和一个跟随他多年的日裔秘书定为终身的伴侣,可是那年他去世了。他在一首诗里说了这样两句话,他说,“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尽管如此,他还是凭着自己的才华,写这样的小文章、这样的小说,然后成为一个大家;当他失明以后,他还是被聘为国立图书馆的馆长;当他失明以后,他还是用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这就是生
被访者简介:张曙光教授,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国际关系和美国对外关系研究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张校长曾在多所高等学府有任教经历,担任过美国马里兰大学常务副校长特别助理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并于2011-2015年间先后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及常务副校长。期间,张教授曾多次受邀至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高校以及英国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俄罗斯圣彼德堡大学,瑞典斯德
【摘要】笔者通过多年指导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总结摸索出一套“导、练、议、结”的四步教学法,本文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释。  【关键词】复习备考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程,范围广,战线长,投入大,见效慢。所以要完成好语文复习备考工作必须既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黄冈地区普通高中,习惯上把整个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三分为“三轮复习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探究高等教育双边合作机制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分析斯洛文尼亚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结合中国与斯洛文尼亚的合作经验,寻求中斯高等教育合作的最佳契合点,为与沿线其他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双边合作提供借鉴。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四部分。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官网2019年3月29日消息,德国人工智能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于当日成立。该委员会旨在评估人工智能中心和网络建设水平,提出方向性建议,以确保能力中心和网络的质量。委员会的成员为11位受聘于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国际专家,他们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英国、瑞士、荷兰,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各研究领域。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长安雅·卡尔利泽克(Anja Karliczek)任命莱布尼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