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特殊教育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在特殊孩子身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良行为,如偷盗别人钱物、打架、抢包、出手“阔绰”、举止“大方”、好吃懒做、一味的调皮捣蛋、损坏公物等。聋生这些不良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令人关注、令人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及时发现潜伏在他们身上的危机,分析其特点及成因,因势利导,寻找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途径。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认为聋生现有的不良行为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化,是指不良行为形式的多样性:有偷盗性、破坏型、调皮型、好吃懒做型等多种。②团伙化,是指不良行为性质的非法性。他们做坏事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分工合作的不法结合,如偷盗型,有放风的、有撬门的、有消赃的。③现代化,是指不良行为技術的智能性,他们作案的工具往往利用现代智能化的工具做坏事。④组织化,是指不良行为层次的阶梯性。以前聋哑人的不良行为大多属于个人行为,无组织无预谋,而现在聋哑人多有一定的组织,有头头脑脑,有各“职能”部门,分工较细,组织严密。聋生不良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社会性决定了其成因的多面性,综合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是聋生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家庭是形成个性品质的基地。我们通过家访调查发现导致聋生其不良行为的家庭因素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父母“放纵型”。有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感觉无从下手,只好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使部分聋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对与错。②家长“厌恶型”。有极少数家长厌恶卑视自己的孩子,认为他们是家庭的累赘,对他们态度生硬,过分控制经济,稍不如意即或打或骂,致使他们缺家庭温暖,父爱和母爱,他们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做出各种坏事。
二、自身不良心理是聋生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
由于生理缺陷,限制了其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聋生道德认识水平大多处在道德表现的感性认识阶段,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薄弱,致使聋生形成了诸多不良心理,这是造成聋生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这些不良心理表现形式为:①“好胜”心理。部分聋生喜欢表现自己,夸耀自己,总是以为自己比别人“强”,你不敢干我敢干的不良好胜心导致聋生出手“阔绰”,买大把零食,“大方”地分给其它同学,当自己没有钱时就去偷抢,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②报复心理。个别弱小的聋生受到别人欺负或自己的东西被偷,从而产生欺负更小同学或以偷他人财物为还击的不良心理想法,这种不良心理现象产生的不良行为在聋生中最为普遍。
三、不良的社会环境是聋生不良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
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聋生也不例外,他们走出家庭和校园,面对的是缤纷而又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社会大环境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对青少年施加有形与无形的影响和作用。目前在社会大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相称的不良文化现象乃至丑恶现象,诸如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对色情、凶杀和暴力的渲染,反科学反理性的迷信愚昧歪理邪说,低级庸俗的商业和街头文化,互联网上传描的有害信息以及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离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都对聋生产生负面影响,损害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使一部分聋生走向犯罪。另外,公安机关对聋生犯罪打击的力度不够,由于语言障碍,对聋人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执法机关问不明又打不得,加之对残疾人的怜悯仁慈,一放了事,从而使聋人认为这种宽容和怜悯是对他们的无奈,无形中纵容了他们的违法行为。
四、教育管理不“力”也是造成聋生不良行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来讲,对特殊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都有不同程度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特校的学生管理还未进一步细化分工,有些学校还未把学生管理提到一个重要位置,未设立专门的科室或部门而是采用教导处兼顾学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时间。这也是聋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聋生的不良行为,是一种腐蚀剂,它会使他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从而成为社会的包袱。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观念,对聋生不良行为溯其源,断其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聋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养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行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认为对聋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榜样引行,重在正面教育
聋生心地比较单纯,可塑性强,不同的引导会使他们形成不同的行为,做为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如一次学校食堂煮得米饭有点欠火,学生们把米饭倒得满桌都是,弄得食堂工作人员束手无策,非常尴尬,值周老师赶到后,打了米饭吃,且津津有味。值周老师的这一举动的作用就说明我们教育者的榜样作用是最为关键的、最为直接的。其次,在学生中树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榜样,不时时机地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2.活动导行,重在感悟内化
少年儿童天真烂漫,喜欢参加有趣的活动,做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抢占学生不良行为的空间,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自己行为的真善美。如举办以“爱护公物,保卫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小品表演比赛等,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填补学生的思想空间,祛除不良行为滋生的温床,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教育,把良好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如在一次漫画比赛中,一名五年级聋生的作品内容为:一个画面上,骄阳似火,一位老人挥汗如雨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另一画面上,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个学生手拿纸扇,双脚翘在课桌上在悠闲地吃雪糕。两个画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漫画展出后,不少聋生露出了羞愧的神色,有的还伸出小手指指责画面上吃雪糕的同学不好,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认为聋生现有的不良行为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化,是指不良行为形式的多样性:有偷盗性、破坏型、调皮型、好吃懒做型等多种。②团伙化,是指不良行为性质的非法性。他们做坏事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分工合作的不法结合,如偷盗型,有放风的、有撬门的、有消赃的。③现代化,是指不良行为技術的智能性,他们作案的工具往往利用现代智能化的工具做坏事。④组织化,是指不良行为层次的阶梯性。以前聋哑人的不良行为大多属于个人行为,无组织无预谋,而现在聋哑人多有一定的组织,有头头脑脑,有各“职能”部门,分工较细,组织严密。聋生不良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社会性决定了其成因的多面性,综合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是聋生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家庭是形成个性品质的基地。我们通过家访调查发现导致聋生其不良行为的家庭因素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父母“放纵型”。有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感觉无从下手,只好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使部分聋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对与错。②家长“厌恶型”。有极少数家长厌恶卑视自己的孩子,认为他们是家庭的累赘,对他们态度生硬,过分控制经济,稍不如意即或打或骂,致使他们缺家庭温暖,父爱和母爱,他们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做出各种坏事。
二、自身不良心理是聋生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
由于生理缺陷,限制了其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聋生道德认识水平大多处在道德表现的感性认识阶段,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薄弱,致使聋生形成了诸多不良心理,这是造成聋生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这些不良心理表现形式为:①“好胜”心理。部分聋生喜欢表现自己,夸耀自己,总是以为自己比别人“强”,你不敢干我敢干的不良好胜心导致聋生出手“阔绰”,买大把零食,“大方”地分给其它同学,当自己没有钱时就去偷抢,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②报复心理。个别弱小的聋生受到别人欺负或自己的东西被偷,从而产生欺负更小同学或以偷他人财物为还击的不良心理想法,这种不良心理现象产生的不良行为在聋生中最为普遍。
三、不良的社会环境是聋生不良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
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聋生也不例外,他们走出家庭和校园,面对的是缤纷而又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社会大环境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对青少年施加有形与无形的影响和作用。目前在社会大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相称的不良文化现象乃至丑恶现象,诸如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对色情、凶杀和暴力的渲染,反科学反理性的迷信愚昧歪理邪说,低级庸俗的商业和街头文化,互联网上传描的有害信息以及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离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都对聋生产生负面影响,损害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使一部分聋生走向犯罪。另外,公安机关对聋生犯罪打击的力度不够,由于语言障碍,对聋人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执法机关问不明又打不得,加之对残疾人的怜悯仁慈,一放了事,从而使聋人认为这种宽容和怜悯是对他们的无奈,无形中纵容了他们的违法行为。
四、教育管理不“力”也是造成聋生不良行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来讲,对特殊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都有不同程度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特校的学生管理还未进一步细化分工,有些学校还未把学生管理提到一个重要位置,未设立专门的科室或部门而是采用教导处兼顾学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时间。这也是聋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聋生的不良行为,是一种腐蚀剂,它会使他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从而成为社会的包袱。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观念,对聋生不良行为溯其源,断其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聋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养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行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认为对聋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榜样引行,重在正面教育
聋生心地比较单纯,可塑性强,不同的引导会使他们形成不同的行为,做为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如一次学校食堂煮得米饭有点欠火,学生们把米饭倒得满桌都是,弄得食堂工作人员束手无策,非常尴尬,值周老师赶到后,打了米饭吃,且津津有味。值周老师的这一举动的作用就说明我们教育者的榜样作用是最为关键的、最为直接的。其次,在学生中树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榜样,不时时机地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2.活动导行,重在感悟内化
少年儿童天真烂漫,喜欢参加有趣的活动,做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抢占学生不良行为的空间,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自己行为的真善美。如举办以“爱护公物,保卫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小品表演比赛等,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填补学生的思想空间,祛除不良行为滋生的温床,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教育,把良好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如在一次漫画比赛中,一名五年级聋生的作品内容为:一个画面上,骄阳似火,一位老人挥汗如雨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另一画面上,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个学生手拿纸扇,双脚翘在课桌上在悠闲地吃雪糕。两个画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漫画展出后,不少聋生露出了羞愧的神色,有的还伸出小手指指责画面上吃雪糕的同学不好,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