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名家学写景

来源 :第二课堂(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hiyou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老舍、宗璞、梁衡等都是绘景高手,他们笔下的《春》《济南的冬天》《西湖的绿》《夏感》等都是熠熠生辉的精品,这些精品字字珠玑,让人百读不厌。精美的文字不是一朝一夕能学成的,需要有广泛的阅读与沉淀才能铸就,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他们那些优美的文字中找到一些技巧的话,也许我们笔下的景致也会更美,文字也更加生动。
  
  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
  
  景色描写除了需要足够的词汇积累和一定的语感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否则,用尽华丽辞藻,无谓的堆砌只会让文章拥挤不堪。相反,在适当时候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会使文字显得精致优雅,充满情趣。你看明明是写柳枝挂到水面,老舍却说“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一下子就把柳枝写活了,富有了人的情态。
  梁衡的《夏感》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如果说“麦浪翻滚”还是实写的话,那么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写麦浪“扑打”远山、白云、汽车和“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则完全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了。
  《蛛网》中是这样来写蛛网的:“薄薄的晨雾像一层轻纱裹着树林,新鲜的空气中夹杂着树脂的清香,叫人感到清新、愉快。当我掏出手绢擦脸时,忽然看到身边不远的两棵树间挂着一张网,上面缀满了闪光的珍珠。一串串的珠子连结着,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头巾。我惊呆了,莫非这是森林之神送给小仙子的礼物?”把早晨蛛网上的露珠比成“闪光的珍珠”,把蛛网比成“精美绝伦的头巾”,出现在眼前的再也不是蜘蛛网了。最后一个句子更是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蛛网”“头巾”“森林之神”“小仙子”“礼物”结合在一起,给人以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如梦如幻的美丽情境。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写景非常讲究画面的唯美性,之所以要用修辞来辅助描写,就是因为恰当的修辞能使一些不好描绘的景致和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表现,使其更直观、形象、生动。描写景物最要紧的就是抓住景物的特征,选用修辞的时候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只有敏锐地捕捉到景物的特征,才能够使你选择修辞时显得自然得体,甚至会有神来之笔的功效。《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把藤萝花比喻成“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就是抓住藤萝花含苞待放的特点,才有如此精妙的比喻。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里是这样来描写雪融化后的小山的:“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在这里,作者紧紧抓住小山在太阳的照耀下,雪融化时不均匀的特点,形象地把小山比喻成穿上“带水纹的花衣”,显得极其精妙。而到夕阳西下之时,作者又抓住那个时段雪山上特殊的颜色特点,选用拟人的手法,把山幻化成一个害羞的女孩,充满了情趣。
  同样在这篇文章里,老舍之所以把济南的地形比喻成一个“小摇篮”,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济南小山的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老舍把松树比作“日本看护妇”,就是抓住了松树顶着白雪的外形特点,非常形象。
  
  三、寄寓由衷的情感
  
  大凡精美的写景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字非常优美,作者将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溢于文字,甚至能让我们隐约地看到作者就站在文字中间。
  同样是描写花儿开得很旺,朱自清和宗璞都不约而同地使用拟人的手法: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这两段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但在写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下所描写的景物好像不再是花,分明就是一群吵吵闹闹的可爱孩子在比拼、在推搡,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非常形象生动。很难想象,没有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哪能有如此神来之笔呢?
  《西湖的绿》中是这样写荷花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在这里,作者选择了夸张与比喻,满池荷叶像是少女裙袂,美若天仙的女子纷纷起舞了,非常美丽,非常壮观。这都源于作者沉浸在花港观鱼这个胜景,对满池的新荷有万分的喜爱。
  写景描写的对象是景物,要想把唯美的画面转化为优美的文字,就要做到以上三点,笔下的文字才会更有张力,才能还原大自然那绚丽多姿的美丽景致,才更能感染读者。
  (编辑 白 鸟)
其他文献
万老师:  您好!  我是《第二课堂》的一名忠实读者,今年上初三。我很喜欢“万老师答疑”这个栏目。从这个栏目中我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近段时间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新学期开始,我们换了班主任,新任班主任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也很关心,可有一点却让我们无法接受,那就是他喜欢三天两头地请家长。每当老师说到“某某同学,请你的家长到学校来一趟”时,不仅被点到名的同学垂头丧气,就连在场的其他同学也感
在通常情况下,some 要用于肯定句,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一般用 any 代替。如:  肯定句:There are some young people in the park. 公园里有些年轻人。  疑问句:Are there any young people in the park?公园里有些年轻人吗?  否定句:There aren’t any young people in the park
3月17日上午,省教育厅、省工信厅联合召开全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工作视频会议。省教育厅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景李虎,省疫情防控指挥办物资保障一组副组长、省工信厅党组成员、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姚德洪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超华主持。  会议对做好学生返校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各地各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
作为儿女的你,看看以下的文字,你是否熟悉?作为父母的您,看看这些文字,是否似曾相识?没有偏见,没有纷争,也没有挑拨离间,只是对中国式教育的一种分析和不解。    1.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惟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自己得过且过,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类似语言:
我曾经见过大象。  误:I ever saw an elephant  正:I once saw an elephant  析:汉语中说“曾经”,完全可以用于肯定句,但在英语中,ever 却通常不用于肯定句表示“曾经”这样的意思,遇此情况可考虑用 once 等。注:ever 有时可用在肯定的定语从句中表示“曾经”。如:This is the best story that I(have) ev
深夜的大街上只有一个人在游荡,他是艾弗逊·罗杰,一周前他还是本市的银行家,一周后就成了一文不名的流浪汉。伤心绝望的罗杰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这条街他再熟悉不过了,每个工作日的早上他都会西装笔挺地走过,钱夹里夹着一张和妻儿的合影,衣兜里揣着一块太太为他折叠整齐的手帕。那时候的罗杰简直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事业顺利,家庭甜蜜。  然而上帝却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开玩笑,金融风暴来得太迅速,年轻气盛的罗杰
好心没好报  儿子眼睛下边青了一块,妈妈很担心,儿子说是学校里一个不讲理的同学打的。明白后,妈妈就对儿子说:“你要和他交朋友,把这块蛋糕拿去,送给他,和他握握手,表示一下友好。”  第二天,儿子回来后,妈妈发现他的另一只眼的下边也青了一块。妈妈关切地问:“这又怎么了?”儿子说:“那家伙还想要蛋糕。”    老打嗝  巡逻警察发现有辆汽车每跑10米左右就要上下颠簸一下。于是,他发动摩托车追上去截住了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坚守,多了许多美丽。  不久前,南京市小市中心小学评选出“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一名75岁的老人李令芳名列其中,她是该校毕业生蔡登皓的奶奶。她用六年时间给患白血病的孙子当陪读,从大字不识一个,到能写出好多人的名字,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本来不识字的她和孙子一起毕业,并获得了小市中心小学发的修业证书。2000多个日日夜夜,古稀老人用她那坚强的意志为孙子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陪伴孙子健康快
万老师:  您好!  我们是《第二课堂》的忠实读者,看到您每期都为读者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想将埋藏在心底很久了的一个问题,向您请教,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  事情是这样的,这学期开学后,学校将我们初二年级进行了分班。分班后我们的任课老师都换了,我们特别不喜欢现在教我们英语的这个老师。而在分班前,英语课一直是我们最喜欢上的课,因为以前教我们的那位英语老师特别容易相处,不但人长得美丽大方,而且不管
2008年9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科学仪器——大型强子对撞机在瑞士启动,然而运行不到10天就因为严重的氦泄漏事故而停机检修,但预计今年下半年会重新启动。许多人对此十分担忧,认为大型强子对撞机有可能导致世界末日的到来,它所制造的黑洞甚至会将全人类吞噬……庆幸的是,欧洲核研究组织经过安全评估后认为,这种担心不会变成现实。  不过,这不妨碍我们继续这一可怕又有趣的话题:假如我们真的掉入黑洞,将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