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老舍、宗璞、梁衡等都是绘景高手,他们笔下的《春》《济南的冬天》《西湖的绿》《夏感》等都是熠熠生辉的精品,这些精品字字珠玑,让人百读不厌。精美的文字不是一朝一夕能学成的,需要有广泛的阅读与沉淀才能铸就,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他们那些优美的文字中找到一些技巧的话,也许我们笔下的景致也会更美,文字也更加生动。
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
景色描写除了需要足够的词汇积累和一定的语感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否则,用尽华丽辞藻,无谓的堆砌只会让文章拥挤不堪。相反,在适当时候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会使文字显得精致优雅,充满情趣。你看明明是写柳枝挂到水面,老舍却说“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一下子就把柳枝写活了,富有了人的情态。
梁衡的《夏感》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如果说“麦浪翻滚”还是实写的话,那么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写麦浪“扑打”远山、白云、汽车和“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则完全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了。
《蛛网》中是这样来写蛛网的:“薄薄的晨雾像一层轻纱裹着树林,新鲜的空气中夹杂着树脂的清香,叫人感到清新、愉快。当我掏出手绢擦脸时,忽然看到身边不远的两棵树间挂着一张网,上面缀满了闪光的珍珠。一串串的珠子连结着,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头巾。我惊呆了,莫非这是森林之神送给小仙子的礼物?”把早晨蛛网上的露珠比成“闪光的珍珠”,把蛛网比成“精美绝伦的头巾”,出现在眼前的再也不是蜘蛛网了。最后一个句子更是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蛛网”“头巾”“森林之神”“小仙子”“礼物”结合在一起,给人以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如梦如幻的美丽情境。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写景非常讲究画面的唯美性,之所以要用修辞来辅助描写,就是因为恰当的修辞能使一些不好描绘的景致和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表现,使其更直观、形象、生动。描写景物最要紧的就是抓住景物的特征,选用修辞的时候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只有敏锐地捕捉到景物的特征,才能够使你选择修辞时显得自然得体,甚至会有神来之笔的功效。《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把藤萝花比喻成“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就是抓住藤萝花含苞待放的特点,才有如此精妙的比喻。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里是这样来描写雪融化后的小山的:“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在这里,作者紧紧抓住小山在太阳的照耀下,雪融化时不均匀的特点,形象地把小山比喻成穿上“带水纹的花衣”,显得极其精妙。而到夕阳西下之时,作者又抓住那个时段雪山上特殊的颜色特点,选用拟人的手法,把山幻化成一个害羞的女孩,充满了情趣。
同样在这篇文章里,老舍之所以把济南的地形比喻成一个“小摇篮”,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济南小山的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老舍把松树比作“日本看护妇”,就是抓住了松树顶着白雪的外形特点,非常形象。
三、寄寓由衷的情感
大凡精美的写景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字非常优美,作者将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溢于文字,甚至能让我们隐约地看到作者就站在文字中间。
同样是描写花儿开得很旺,朱自清和宗璞都不约而同地使用拟人的手法: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这两段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但在写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下所描写的景物好像不再是花,分明就是一群吵吵闹闹的可爱孩子在比拼、在推搡,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非常形象生动。很难想象,没有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哪能有如此神来之笔呢?
《西湖的绿》中是这样写荷花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在这里,作者选择了夸张与比喻,满池荷叶像是少女裙袂,美若天仙的女子纷纷起舞了,非常美丽,非常壮观。这都源于作者沉浸在花港观鱼这个胜景,对满池的新荷有万分的喜爱。
写景描写的对象是景物,要想把唯美的画面转化为优美的文字,就要做到以上三点,笔下的文字才会更有张力,才能还原大自然那绚丽多姿的美丽景致,才更能感染读者。
(编辑 白 鸟)
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
景色描写除了需要足够的词汇积累和一定的语感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否则,用尽华丽辞藻,无谓的堆砌只会让文章拥挤不堪。相反,在适当时候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会使文字显得精致优雅,充满情趣。你看明明是写柳枝挂到水面,老舍却说“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一下子就把柳枝写活了,富有了人的情态。
梁衡的《夏感》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如果说“麦浪翻滚”还是实写的话,那么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写麦浪“扑打”远山、白云、汽车和“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则完全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了。
《蛛网》中是这样来写蛛网的:“薄薄的晨雾像一层轻纱裹着树林,新鲜的空气中夹杂着树脂的清香,叫人感到清新、愉快。当我掏出手绢擦脸时,忽然看到身边不远的两棵树间挂着一张网,上面缀满了闪光的珍珠。一串串的珠子连结着,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头巾。我惊呆了,莫非这是森林之神送给小仙子的礼物?”把早晨蛛网上的露珠比成“闪光的珍珠”,把蛛网比成“精美绝伦的头巾”,出现在眼前的再也不是蜘蛛网了。最后一个句子更是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蛛网”“头巾”“森林之神”“小仙子”“礼物”结合在一起,给人以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如梦如幻的美丽情境。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写景非常讲究画面的唯美性,之所以要用修辞来辅助描写,就是因为恰当的修辞能使一些不好描绘的景致和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表现,使其更直观、形象、生动。描写景物最要紧的就是抓住景物的特征,选用修辞的时候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只有敏锐地捕捉到景物的特征,才能够使你选择修辞时显得自然得体,甚至会有神来之笔的功效。《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把藤萝花比喻成“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就是抓住藤萝花含苞待放的特点,才有如此精妙的比喻。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里是这样来描写雪融化后的小山的:“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在这里,作者紧紧抓住小山在太阳的照耀下,雪融化时不均匀的特点,形象地把小山比喻成穿上“带水纹的花衣”,显得极其精妙。而到夕阳西下之时,作者又抓住那个时段雪山上特殊的颜色特点,选用拟人的手法,把山幻化成一个害羞的女孩,充满了情趣。
同样在这篇文章里,老舍之所以把济南的地形比喻成一个“小摇篮”,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济南小山的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老舍把松树比作“日本看护妇”,就是抓住了松树顶着白雪的外形特点,非常形象。
三、寄寓由衷的情感
大凡精美的写景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字非常优美,作者将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溢于文字,甚至能让我们隐约地看到作者就站在文字中间。
同样是描写花儿开得很旺,朱自清和宗璞都不约而同地使用拟人的手法: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这两段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但在写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下所描写的景物好像不再是花,分明就是一群吵吵闹闹的可爱孩子在比拼、在推搡,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非常形象生动。很难想象,没有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哪能有如此神来之笔呢?
《西湖的绿》中是这样写荷花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在这里,作者选择了夸张与比喻,满池荷叶像是少女裙袂,美若天仙的女子纷纷起舞了,非常美丽,非常壮观。这都源于作者沉浸在花港观鱼这个胜景,对满池的新荷有万分的喜爱。
写景描写的对象是景物,要想把唯美的画面转化为优美的文字,就要做到以上三点,笔下的文字才会更有张力,才能还原大自然那绚丽多姿的美丽景致,才更能感染读者。
(编辑 白 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