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不“在”本行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sky260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似乎对数字里的“三”特别感兴趣,弄得像韩国人似的。我在《上海采风》杂志已经发表过两篇关于“三”的文章:一篇叫《狡黠的三分之一》,另一篇叫《有趣的加三个字》,现在忍不住又要写“三”了。
  此次写的是三句话。三句话往往很概括,很形象,也很有趣。
  先说到国外。我到莫斯科去旅游,一上旅游大巴,导游就告诉我三句话:我们莫斯科呀,有三句话,第一句:“拉达”比“奔驰”跑得快;第二句:姑娘大腿露在外;第三句:干活的都是老太太。
  三句话,风土人情都有了。“拉达”是俄罗斯生产的轿车。
  我到首尔,女导游李珠贤告诉我:我们韩国人喜欢的数字不是8,也不是6,我们非常喜欢3和7。韩国男人大男子主义很严重,下班了往往要到酒馆和咖啡厅去喝上几杯,回到家已经很晚了。看见妻子,他们只说三句话:进门第一句是问号:孩子呢?接下来第二句是句号:吃饭吧。第三句是感叹号:睡觉吧!
  话少,沉默,板着脸,弄得像日本演员高仓健一样,似乎这才显出男人腔调。
  其实,真正有腔调的是一些到外国去旅游购物的中国男人,他们跑到法国的品牌直销折扣店,一看见LV包,只对营业员说了三句话:第一句,真便宜!第二句,还有吗?第三句,全要了!
  营业员被吓得一惊一跳的,不知是喜还是悲。
  荷兰企业家乃佛到中国和一个大型企业搞合资,半年合作下来,乃佛先生最感困惑的不是听不懂中国话,不是资金不足,也不是销售渠道不畅,而是中方张霖董事长在开会接近尾声时非要讲的三句话。这三句话绝对不会简明扼要,绝对不会长话短说,绝对是细细数,慢慢侃。
  乃佛先生有翻译,张霖讲一句,翻译就翻一句给他听。张霖的第二句话讲了8分钟的时候,翻译翻道:第一句话是面向实战,第二句话是……
  乃佛打断他说:不不,你翻译错了,张先生已经讲第二句话了,不是第一句。
  翻译耐心解释:这是张先生第二句话里的所要讲的三句话,第一句是面向实战,第二句是讲求实用,第三句是追求实效,这三句话概括起来叫三个“实”……
  乃佛耸了耸肩。
  张霖董事长开始讲第三句话的时候,已经过了20分钟。翻译翻道:第一句话是我们要起同类企业的领航作用……
  乃佛侧头看看翻译,说:这是第三句话里面的第一句话。
  翻译点头:对对对,第三句话里的第一句话是要起领航作用,第二句话是要起领军作用,第三句是要有当同行业领导的气势,第三句话里面的小三句话就是三个“领”,领军、领航、领导。
  乃佛已经被张霖的三句话绕到云里雾里,他嘴上不说,心里对这种迷魂阵很不耐烦。
  然而,乃佛先生告诉翻译,他对公司聘用的保安员老秦则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样讲三句话,人家那个水平!
  老秦站在公司门口,虽然不是站得笔挺,但是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只要看见不认识的人过来,不论中国的外国的,不论乡下的城市的,不论开着“宝马”的还是骑着快递脚踏车的,一概上前问三句话:第一句,你是谁?第二句:你从哪里来?第三句:你到哪里去?
  乃佛吃惊地说:中国的保安员莫不都是学哲学的?他们问的这三句话是最具文化内涵的,是哲学上的终极问题哪!
  其实,保安盘问的三句话和张霖董事长总结时的三句话,都是一份认真,一份执着。换上李霖王霖马霖当董事长,他也要说三句话来总结一番;换下老秦让老王老张老林当保安员,他们也要问这三句“终极问题”的话。
  有的人讲三句话,虽然说的时候一本正经,其实不太认真不太执着,有些调侃——
  中国心理学会在2012年5月份开过一次会,经过专家总结,提炼出了三句话,那三句话具有深远的实战意义,屡试屡赢。只要说了这三句话,就可以把那些心理痒痒的人给挠舒服了。第一句是笑眯眯的:小意思,不会有事的;第二句必须作出惊异状的:某某领导收的钱更多,这点钱不算什么;第三句最“杀根”,也是最有艺术:我并不需要你做什么违法或者超越职权的事,只是想请你多照顾一下……
  那些前去行贿的建筑行当的老板,他们说的三句话其实不是他们的本行,可是他们拜见甲方领导时从来不说内行的水泥、黄沙、钢筋、钢窗、电梯……但是,上他们当的人,哪个不是“三句好话当钱使”?
  有一位资深的铁路工程分包商叫李立,他说他最怕的是那些大领导对工程发调头的三句话,只晓得喝了酒嘴上痛快,最后出现了严重后果,还得由李立忍气吞声地为这些大领导买单。
  大领导喜欢说哪三句话呢?第一句话是大领导拍脑袋时候说的:就这么定了!第二句话是大领导拍胸脯时候说的:出了事我负责!第三句是出了事情之后,大领导拍着大腿说:哎哟,怎么成这样啦?
  这当口,分包商李立就得掏钱为那些大领导擦屁股。你不擦?今后铁路上有工程还想不想切一块蛋糕啦?
  贪官们收受贿赂,挪用公款,中饱私囊,花天酒地,员工们的心里怎么会不郁闷呢?于是,心理学家也为员工拟写了三句话:第一句,算了吧;第二句,不要紧;第三句,会过去的。
  知名节目主持人吴淡如写了厚厚一本书,叫《不生气的技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三句话:第一句,气什么?第二句,值得吗?第三句,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吴淡如和那些自己有心理问题的心理学家出的主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我要顺便说说网络上流传的最逗人的三句话。
  有一段三句话是遗言,是一位即将去见上帝的大富翁说的:第一句:我的存折在密码箱里;第二句:密码箱在保险柜里;第三句:保险柜的钥匙夹在存折里。
  哈哈!这绕圈子的话就像我们一首古老的儿歌: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
  同样是遗言,网上为三国英雄拟的三句话则更加风趣:第一句:我死了,这件事,麻烦火化前多确认几次;第二句:我觉得我还能再抢救一下;第三句:少盖点土,压力很大!
  不离本行的三句话往往很枯燥,很乏味,而不“在”本行的三句话常常趣味无穷。
其他文献
在我的良师益友中,孙木心是一个神奇的人,他比我年长十二岁,但学问不知比我高多少倍。永远见他两眼炯炯,神采飞扬,妙语连珠,高论不断。只要他在场,所有的人都成了他的学生,都得听他纵古论今。只须一句俏皮的双关语,就能点出论述的精辟所在,令众人意想不到,倾心折服。大家都对木心着了迷,听他玄思妙谈,大家都心向往之。他的学问无所不包,似乎古今中外,无所不晓。世间除了诸葛亮,我看就是木心。  最初认识木心,听王
过年了,刘琼属牛一百岁,对一位百岁老人,是应该写点文字纪念他。然而,想到的至多是两个凡人平日相处的繁言絮语,现在如实写来,算是寄托一点缅怀之情吧。  老爷叔不高兴的时候总说我一个“烦”字。老实讲,我还嫌他烦呢!一句话常常只讲半句,往往把你胃口吊起来了,总归要问个究竟吧,他心情好多讲几句,心情不好就回一句:“你不要那么烦好不好!”讲完就闷头喝茶抽烟。好吧,嫌烦我就不说话。一会儿,他又讲:“哪能啦?搭
一百多年前,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写道:“时间和空间已于昨天死亡”。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物质洪水,冲击着西方文明的堤坝,物化的空间急剧膨胀,时间在加速,理性对于时空经验的总体性的把握,正在逐步丧失。现代主义是古典世界“总体性”观念崩溃的严重症状。在古典的时空墓地之上,现代主义跳起了狂欢的舞蹈。  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与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分别构成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右翼和左翼。右翼现代主义以
本文的题目没有类似“我的朋友胡适之”那般攀附名人的意思,从十多年前开始,一直有五六年的时间,我和王安忆的确是前后楼的邻居。我们的小区在西区一条地图都懒得标名字的小路旁,院里只有三栋楼,我居中,王安忆在最后一栋。  十几年前,在上海买房子还真有点买菜的意思。我和爱人很偶然地逛到了这个小区的门口,看到尾盘销售的横幅,售楼处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她只说了一句话,我就做出了决定。这句话是“王安忆侬晓得伐,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