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泛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课外阅读条件,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课外书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书和阅读对人而言意义非凡。记得波罗果夫曾经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提升人的气质。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应该从阅读好书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感情上的陶冶。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到了:“第四学段,即7-9年级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课程标准与以往的相比,突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仅规定了总量,对分段目标也作了具体而量化的规定,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做出了提示。
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争议一直不断。中学生应不应该读课外书?怎样读课外书?家长、学校、媒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学生应如何对待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俗话说“多读心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些话都告诉人们应该多读书。可是学生读书的现状怎么样呢?我们试举一例来说明,14岁的小刘,每天早上7点上学,晚上7点放学,做作业做到晚上10点,自己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偶尔看看杂志;一些学校反映,教学辅导读物是各年龄段家长的首选,除了教学辅导书以外,相当多的学生看不到其他读物。
为什么会有如此情况的发生?仔细思考一下,下列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时间无保证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中学生整天面对的不是教科书,就是教辅读物,不是完成各种作业、练习题或试卷,就是埋头昏睡。他们实际上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经过调查发现,每天花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中学生占不到全国中学生人数的15%,能够阅读半小时的中学生也没有超过30%。
二、阅读面窄
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而轻视课外阅读。即使能够保证课外阅读时间的学生,大多数也都把精力花费在教辅读物上,他们认为这就是课外书,读这些就是课外阅读。再加上他们所接触的课外读物除了报刊外,就是诸如武侠、网络之类的小说,几乎没有涉猎名著。最终,导致阅读面窄、视野偏狭,甚至观点偏激。
三、应试教育的阴影还笼罩着学校、学生以及家长
很多人一直以为学生读书就是要读好教科书。为什么?因为考试考的是教科书上面的内容。一种功利色彩相当强的学习氛围在全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遏止。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里还是挥之不去的。学校要求学生学好教材、考好成绩,家长害怕孩子读了课外书分心。学校、家长的夹击,也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四、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校的作业负担过重,一直在侵占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以及精力,喊了好多年的减负,实际上没有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解放学生,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还有什么兴趣阅读?另外一个使学生丧失课外阅读兴趣的原因来自学生本身,我们不排除学生个人读书的兴趣不足。要改变学生的阅读现状,全社会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解放学生,给他们阅读的时间以及支持。
广泛的阅读,对塑造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以短期的、功利的行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课外书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书和阅读对人而言意义非凡。记得波罗果夫曾经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提升人的气质。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应该从阅读好书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感情上的陶冶。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到了:“第四学段,即7-9年级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课程标准与以往的相比,突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仅规定了总量,对分段目标也作了具体而量化的规定,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做出了提示。
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争议一直不断。中学生应不应该读课外书?怎样读课外书?家长、学校、媒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学生应如何对待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俗话说“多读心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些话都告诉人们应该多读书。可是学生读书的现状怎么样呢?我们试举一例来说明,14岁的小刘,每天早上7点上学,晚上7点放学,做作业做到晚上10点,自己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偶尔看看杂志;一些学校反映,教学辅导读物是各年龄段家长的首选,除了教学辅导书以外,相当多的学生看不到其他读物。
为什么会有如此情况的发生?仔细思考一下,下列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时间无保证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中学生整天面对的不是教科书,就是教辅读物,不是完成各种作业、练习题或试卷,就是埋头昏睡。他们实际上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经过调查发现,每天花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中学生占不到全国中学生人数的15%,能够阅读半小时的中学生也没有超过30%。
二、阅读面窄
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而轻视课外阅读。即使能够保证课外阅读时间的学生,大多数也都把精力花费在教辅读物上,他们认为这就是课外书,读这些就是课外阅读。再加上他们所接触的课外读物除了报刊外,就是诸如武侠、网络之类的小说,几乎没有涉猎名著。最终,导致阅读面窄、视野偏狭,甚至观点偏激。
三、应试教育的阴影还笼罩着学校、学生以及家长
很多人一直以为学生读书就是要读好教科书。为什么?因为考试考的是教科书上面的内容。一种功利色彩相当强的学习氛围在全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遏止。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里还是挥之不去的。学校要求学生学好教材、考好成绩,家长害怕孩子读了课外书分心。学校、家长的夹击,也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四、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校的作业负担过重,一直在侵占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以及精力,喊了好多年的减负,实际上没有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解放学生,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还有什么兴趣阅读?另外一个使学生丧失课外阅读兴趣的原因来自学生本身,我们不排除学生个人读书的兴趣不足。要改变学生的阅读现状,全社会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解放学生,给他们阅读的时间以及支持。
广泛的阅读,对塑造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以短期的、功利的行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