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侵略下的东北铁路与早期电影(1899—1936)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北早期电影史中,铁路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中东铁路的修建,成为推动东北各地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为早期电影在东北根植提供了城市条件和观众基础.但因日俄对东北的侵略,使铁路和电影成为侵略者的双重“武器”,铁路为殖民电影宣传提供了交通便利,电影又记录了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的殖民属性.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没有哪个地域的电影发展像东北一样,与“铁路”的关系如此密切.
其他文献
随着《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一系列“爆款”电影的出现,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新主流电影以商业电影的类型元素进行顺势构建,以实现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合流”.这种寻找共性物质介入的构建方式与“顺势疗法”的理念相契合.本文试将此医学概念与新主流电影构建相结合,进行跨界分析,以相同性、微剂量以及自愈性三个基本原则作为研究结构,对应新主流电影构建的起点、过程以及目标,并在现象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新主流电影类型优势的分析.
通过对众多西方动画纪录片叙事策略的系统分析,可总结出四个较为成功的叙事策略,即多维度叙事视角;显著的时代特征;理性叙述的真假博弈;以小见大,以微动情.结合中国动画纪录片的发展现状,谨提出三点启示,即叙事主题,关注当下民生;叙事方式,抓大亦不放小;视听表达,凸显中国文化特色.通过中外动画纪录片的对比分析,取彼长,补己短,寻求中国动画纪录片发展的突破口.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众的视觉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审美意识也发生巨大改变,纪录片行业发生转型,出现了生产百花齐放和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纪录片影像呈现多样化和多元融合的特征,在选材立意、拍摄手法、剪辑形式和传播营销渠道等方面得到巨大创新和突破,提升了大众的文化素养,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具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和时代意义.
《青海· 我们的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公园题材的自然生态类纪录片,该片采用平民化视角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传统生态价值观,用生态叙事传播生态中国生态美学思想,用人物言行体现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特色.表达了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共同体的主张,在全球化的理念下凸显了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自信,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为国家公园题材纪录片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随着国产纪录片类型、主题的增加,描绘中国“匠人”形象的影视作品也呈现了增长的态势.探讨分析“匠人”形象塑造策略,不仅仅有利于本土纪录片的发展,更有利于弘扬本国工匠精神,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意志力量和精神支持.本研究尝试梳理我国近些年纪录片中“匠人”形象的发展脉络,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片中所呈现的匠人精神与匠人特质作为分析的基底,并在比较视野下对比中日纪录片中匠人精神的差异,试图探讨中国纪录片在近年来孜孜不倦描绘“匠人”的意义.
抗美援朝电影创作经历了繁荣期以及缓慢期,2020年是我国抗美援朝入朝作战70周年,同年我国抗美援朝电影创作进入了高潮期.抗美援朝电影中英雄叙事的呈现与时代变迁中的国内外环境、社会转型以及观众审美观念等变化密切相关.新世纪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叙事的重构,体现在个性丰满的英雄人物建构、凸显个体生命的人文主义色彩、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的融合等方面.新世纪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叙事根据时代变革与观众审美上的新需求,在创作理念和方法上持续创新.
2021年4月上映的《悬崖之上》,引发了自电影《风声》以来观众对谍战题材作品的又一次热烈讨论.新世纪后的谍战电影在叙述模式中存有一些共性,人本主义思想的表达是影响作品价值呈现的重要因素.集体和个体两个层面的人本主义诉求导致思想与题材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不同叙事策略的兼容性又使表达效果各有差异.《悬崖之上》的人本主义空间问题与以往谍战电影略有区别,在形式、技法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新探索.
通过对瑞典早期电影发展史的梳理,剖析瑞典早期电影的发展背景和早期经典名片的主要风格特征,厘清瑞典电影学派的主流叙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自然景观的表达和电影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以及电影剧作的创作模式,找出其中表达民族文化和呈现自然景观的自觉性,希望对小国电影早期发展史的梳理和研究起到参考作用,对当下国产电影在影像中体现国族本土文化这一问题的思考起到借鉴作用.
《热带往事》是宁浩导演“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全新作品,由新人导演温仕培首执导筒,讲述了在20世纪末的广州发生的犯罪故事.该片是一部导演风格非常突出的“作者电影”,注重视听效果的呈现,削弱了作为犯罪类型片的复杂性.在以回忆视角重构叙事的过程中,影片致力于以视听技巧完成风格化的叙事,以氛围感带动人物情绪.同时,在“罪与罚”的伦理叙事中,影片呈现了极端环境下的暴力美学与人物情感救赎的审美维度.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所提出的大众媒介社会功能置于当今媒介语境下依然有较强的理论适用性,警务实录纪录片属于人文社会类纪录片的范畴,同时也是我国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纪录片题材,其传递出的社会价值与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媒介社会功能有内在含义的一致性和逻辑的关联性.根据我国警务实录纪录片在叙事主题、表现形式以及传播模式等方面的特点,以大众媒介社会功能观为框架,考察警务实录纪录片的媒介传播效果,总结其价值生产范式,对其所传递出的社会意义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