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实践基地的构建,是通过体育教学环境的特色,围绕教学活动目的而进行的学生亲自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是体现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中,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条件。更是高校大学生通过体育课堂中的学习与锻炼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本文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思路。
【关键词】教学实践;大学生;教学基地
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而目前由于沿袭以往传统、单一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加上学生自身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使得在校大学生极少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致使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出校门步入社会就业时,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难题,被用人单位称之为“高学历的未成年人”。究其原因,就是我们高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摆在我们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要全面造就出能快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除了在校内、外进行必要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锻炼之外,还应加强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前对社会人与事的交流与处理等社交能力的学习与锻炼,使得他们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并能很好的把在大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因此,在校内课堂教育中对广大学生进行组织管理能力、自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而体育课堂在这一方面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优势,成为大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第一课堂的很好的选择。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而实践能力的具备是高校大学生完善综合素质、体现高校全人教育的外在表现,更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重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教学实践基地,是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环境的特色和优势,围绕体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进行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起点,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所以,本文提出把体育课堂作为在校大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实践中来,以学生本身为锻炼对象,以运动教育模式为载体,使每一位学生都要以组织管理者的角色来进行实践锻炼,对实现高校全人教育的宗旨和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思路
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倡导者和导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模拟教学情景,制定操控性、难易度适宜的教学任务和评定标准,详细讲解活动运行方式和达标思路。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并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自行掌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活动团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享受体育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互动行为。具体操作思路如下:1.教师创设一种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模拟教学情景。2.教师制定可具操控性的教学任务和考核评定标准。3.以运动教育模式为载体,把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学习、互动和了解,选拔出各组的负责人。4.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布置教学任务和目标。5.鼓励成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6.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定期组织和鼓励各小组按照提前制定的考核评定标准进行比赛、交流经验。
三、结论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运动教育模式为载体,在强调技能学习的同时,更重视学生个人及社会互动的技巧。特別是在正面且支持性较高的团队环境里,技术表现较差的学生在运动教育课程中,具有强烈的向心力,较不会有「边缘化」的感觉。从国内外相关研究亦指出,以运动教育模式为载体形式下的各小组之间,各小组中成员与成员之间不但增进了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及互动的时间与机会,而且也提升了学生对运动的学习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新体制的带领之下,基于维护学生运动权、提升个人体适能、学校体育教学品质的提升、活络班级团队精神以及发展全人教育等观点。
参考文献:
[1]Loy,J.The Nature of Sport.A Definitional Effort.Quest,1968,10:1-15.
[2]许义雄等.运动教育与人文关怀(下)-课程与教学篇[M].台北市:师大书苑,1998.
[3]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等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联合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1033-08。
【关键词】教学实践;大学生;教学基地
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而目前由于沿袭以往传统、单一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加上学生自身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使得在校大学生极少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致使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出校门步入社会就业时,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难题,被用人单位称之为“高学历的未成年人”。究其原因,就是我们高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摆在我们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要全面造就出能快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除了在校内、外进行必要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锻炼之外,还应加强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前对社会人与事的交流与处理等社交能力的学习与锻炼,使得他们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并能很好的把在大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因此,在校内课堂教育中对广大学生进行组织管理能力、自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而体育课堂在这一方面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优势,成为大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第一课堂的很好的选择。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而实践能力的具备是高校大学生完善综合素质、体现高校全人教育的外在表现,更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重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教学实践基地,是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环境的特色和优势,围绕体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进行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起点,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所以,本文提出把体育课堂作为在校大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实践中来,以学生本身为锻炼对象,以运动教育模式为载体,使每一位学生都要以组织管理者的角色来进行实践锻炼,对实现高校全人教育的宗旨和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思路
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倡导者和导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模拟教学情景,制定操控性、难易度适宜的教学任务和评定标准,详细讲解活动运行方式和达标思路。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并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自行掌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活动团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享受体育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互动行为。具体操作思路如下:1.教师创设一种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模拟教学情景。2.教师制定可具操控性的教学任务和考核评定标准。3.以运动教育模式为载体,把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学习、互动和了解,选拔出各组的负责人。4.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布置教学任务和目标。5.鼓励成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6.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定期组织和鼓励各小组按照提前制定的考核评定标准进行比赛、交流经验。
三、结论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运动教育模式为载体,在强调技能学习的同时,更重视学生个人及社会互动的技巧。特別是在正面且支持性较高的团队环境里,技术表现较差的学生在运动教育课程中,具有强烈的向心力,较不会有「边缘化」的感觉。从国内外相关研究亦指出,以运动教育模式为载体形式下的各小组之间,各小组中成员与成员之间不但增进了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及互动的时间与机会,而且也提升了学生对运动的学习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新体制的带领之下,基于维护学生运动权、提升个人体适能、学校体育教学品质的提升、活络班级团队精神以及发展全人教育等观点。
参考文献:
[1]Loy,J.The Nature of Sport.A Definitional Effort.Quest,1968,10:1-15.
[2]许义雄等.运动教育与人文关怀(下)-课程与教学篇[M].台北市:师大书苑,1998.
[3]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等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联合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10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