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上课前自认为一堂课已经预设的近乎完美了,但是实际教学下来,却发现与自己的预期效果有着无法接受的差距:本该出彩的地方,课堂却平平淡淡;本该形成高潮的地方,学生却呆若木鸡;设想形成的课堂如活水般流动的场景不能呈现;理想中舒卷自如、张弛有度的课堂对话状态只能陷入“自演独角戏”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一堂课自认为预设很好,而生成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我自身的多次反思与实际的尝试中,我觉得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第一,始终把教材作为课前钻研的对象,却忽略了对学生认知水平的钻研。或者是设计点过高,让学生措手不及;或者是设计点过低,让学生不屑一顾;或者缺乏梯度,从而架空课堂。
第二,老师把课堂预设理解为只是写好教案,设计好程序,准备好问题,疏通好道路,就是要防止学生出现“拐弯抹角”,防止课堂出现“始料未及”的乱子。
第三,预设不够准确,结果导致生成时乱了手脚。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其一是问题设计得过“粗”,范围过广,没有穷尽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情况,课堂上又怎能游刃有余?其二是问题设计得过“精”,甚至把文本内容肢解,学生疲于细枝末节的回答,又怎能动态生成?
第四,课堂生成时教师只顾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自己设计的所谓“活”的课堂“失控”,拉不回学生的心。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课后反思起来,却发现自己不知所云,学生也不知所得,整个课堂就像死水般滞留。
既如此,那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我想这应该回到一个问题上来,那就是:如何预设才能让生成更有章可循?如何生成才会使课堂更精彩纷呈?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好准备
尽管课堂中的许多流动的场景是我们无法预约的,是无法事先设定的,但我们在走进课堂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都渴望在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有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经过精心周密的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学生思维“出格”,不是防止课堂发生“意外”,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挑战与创新。一切预设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真正驾驭课堂。那么如何有效预设呢?
(一)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层面,更要预设学生的未知层面。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原有的认知水平、文化积淀等。
(二)既要预设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预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已知层面和未知层面,往往是教师预设学生时的出发点,也是课堂生成效果体现的关键点,因而教师们往往不会轻易忽略。而我则认为,学生在阅读一些人文性强、情感丰富的文章时,或者在完成写作训练时,光有认知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期间肯定搀杂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灵动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预设只是让生成更有章可循,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一)要善于抓住课堂中“偶现”的教学契机。
课堂生成的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辨识“偶现”资源的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具体地说,课堂中出现有价值的“偶现”资源时,切不可随意放弃,把它作为预设外的教学契机,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活力。
我曾经看过温州实验中学杨聪老师执教《云南的歌会》这一课的教学案例。刚上课,杨老师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有‘意思’吗?”绝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有意思,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个男生却唱反调说:“我觉得没意思。”这个回答是杨老师始料未及的,但他没有放弃这一预设之外的生成资源,而是把它作为教学契机再次融入课堂中,收到了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的质疑为课堂推波助澜。
一堂充满人性化的课应该是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呈现的课堂,而学生主体意识的呈现就肯定会带来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它是学生独具慧眼的产物,是学生与文本形成共鸣的见证。教师万不可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听之任之,使它变成语文课中的“过客”。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质疑也当作是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不但是对学生人性化的尊重,更能为课堂的高潮推波助澜。
如,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时候,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郑伯贵为国君,却对烛之武低三下四,道歉连连,是否太假?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是这样想的。”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犹如炸开了锅,热闹非凡。我当时想,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课堂很难以精彩收场。我就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顺势问:“课文中还有一个国君,就是晋文公,你认为他最后收兵的理由是否也是假的?”学生就马上讨论,然后一致认定:“两个国君,都看重国家利益,看淡个人面子,体现了超人的器量。”这样通过学生的“质疑——讨论”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利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资源,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把课堂推向高潮。
因为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因而我们的课堂显得丰富而又千变万化。一堂45分钟的语文课,不可能永远毫无瑕疵,但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试着让预设更充分些,我相信语文课堂一定会灵动起来。■
为什么一堂课自认为预设很好,而生成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我自身的多次反思与实际的尝试中,我觉得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第一,始终把教材作为课前钻研的对象,却忽略了对学生认知水平的钻研。或者是设计点过高,让学生措手不及;或者是设计点过低,让学生不屑一顾;或者缺乏梯度,从而架空课堂。
第二,老师把课堂预设理解为只是写好教案,设计好程序,准备好问题,疏通好道路,就是要防止学生出现“拐弯抹角”,防止课堂出现“始料未及”的乱子。
第三,预设不够准确,结果导致生成时乱了手脚。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其一是问题设计得过“粗”,范围过广,没有穷尽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情况,课堂上又怎能游刃有余?其二是问题设计得过“精”,甚至把文本内容肢解,学生疲于细枝末节的回答,又怎能动态生成?
第四,课堂生成时教师只顾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自己设计的所谓“活”的课堂“失控”,拉不回学生的心。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课后反思起来,却发现自己不知所云,学生也不知所得,整个课堂就像死水般滞留。
既如此,那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我想这应该回到一个问题上来,那就是:如何预设才能让生成更有章可循?如何生成才会使课堂更精彩纷呈?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好准备
尽管课堂中的许多流动的场景是我们无法预约的,是无法事先设定的,但我们在走进课堂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都渴望在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有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经过精心周密的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学生思维“出格”,不是防止课堂发生“意外”,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挑战与创新。一切预设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真正驾驭课堂。那么如何有效预设呢?
(一)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层面,更要预设学生的未知层面。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原有的认知水平、文化积淀等。
(二)既要预设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预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已知层面和未知层面,往往是教师预设学生时的出发点,也是课堂生成效果体现的关键点,因而教师们往往不会轻易忽略。而我则认为,学生在阅读一些人文性强、情感丰富的文章时,或者在完成写作训练时,光有认知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期间肯定搀杂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灵动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预设只是让生成更有章可循,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一)要善于抓住课堂中“偶现”的教学契机。
课堂生成的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辨识“偶现”资源的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具体地说,课堂中出现有价值的“偶现”资源时,切不可随意放弃,把它作为预设外的教学契机,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活力。
我曾经看过温州实验中学杨聪老师执教《云南的歌会》这一课的教学案例。刚上课,杨老师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有‘意思’吗?”绝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有意思,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个男生却唱反调说:“我觉得没意思。”这个回答是杨老师始料未及的,但他没有放弃这一预设之外的生成资源,而是把它作为教学契机再次融入课堂中,收到了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的质疑为课堂推波助澜。
一堂充满人性化的课应该是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呈现的课堂,而学生主体意识的呈现就肯定会带来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它是学生独具慧眼的产物,是学生与文本形成共鸣的见证。教师万不可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听之任之,使它变成语文课中的“过客”。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质疑也当作是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不但是对学生人性化的尊重,更能为课堂的高潮推波助澜。
如,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时候,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郑伯贵为国君,却对烛之武低三下四,道歉连连,是否太假?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是这样想的。”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犹如炸开了锅,热闹非凡。我当时想,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课堂很难以精彩收场。我就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顺势问:“课文中还有一个国君,就是晋文公,你认为他最后收兵的理由是否也是假的?”学生就马上讨论,然后一致认定:“两个国君,都看重国家利益,看淡个人面子,体现了超人的器量。”这样通过学生的“质疑——讨论”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利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资源,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把课堂推向高潮。
因为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因而我们的课堂显得丰富而又千变万化。一堂45分钟的语文课,不可能永远毫无瑕疵,但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试着让预设更充分些,我相信语文课堂一定会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