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科学实验课,是学生认知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掌握生物进化的规律的关键,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由于在组织教学、现象分析,结果的验证等方面耗时多,且容易出现误差和错误等缺点,因此很多教师不大愿意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特别是分组实验教学。那么如何对生物课实验进行有效的进行和掌握呢?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课前做好细致的讲解,充分的准备,详实的计划和明确的目的
在生物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熟识实验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实验操作的程序。
例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洋葱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最关键的步骤总结为“解离” “漂洗”“ 染色” “压片”;在教师讲解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几点,如该实验用的细胞一定是死细胞,所以解离的主要目的是杀死细胞,但解离用的是盐酸,而染色用的是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因此必须要将解离用的酸性液除去,以免影响染色效果甚至于不能染色,强调结束后,教师要在各组间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制片,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又能够节省实验时间,提高观察的效果。我在多次实验中通过诱导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相当优秀的,他们既能严格的按照自己设置的程序进行实验,又能在显微镜下仔细的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既让学生彻底掌握了有丝分裂实验的整个过程,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每一个学生在做实验时把握生物实验中的三原则,即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例如,在讲解了“酶”的特性之后,我就在实验室让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做“酶的高效性”,“ 酶的专一性”, “酶的活性与外界温度和ph值的影响”,而在这三个大组中,我又每一组分为四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做自己的实验,因为是验证性的实验,因此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三个原则。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与技巧,特别学生在做酶的高效性时,加酶的一支试管和加FeCl3的试管的现象差别非常明显,让学生完全理解“酶”真正具有高效性。不仅要求观察的顺序如此,而且在复述和复习时也要按这样的顺序,长期坚持就会使生物学实验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条理性。
三、结果的观察和结论的对照
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首先要在实验前“定点,抓预习”。
对每个实验,笔者都坚持首先把重点、难点提前告诉学生,同时围绕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有思考的内容、有议论的话题。在预习期间,笔者也经常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从而为实验课上减少盲目性,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生要在实验中“定目标,重规范”。每次在学生动手操作以前,教师都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制定标准,如:在《DNA的粗提取的实验》等实验中,就可以亲手对取鸡血过程进行示范,然后稀释,一步步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NaCl的不同浓度对整个实验的影响和作用,最后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验证和得到实验结果,还应该在实验中分别指导和帮助观察。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难免因贪玩而脱离实验目标。对待这种现象教师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离标”走样的学生应在讲清楚道理后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
总之,在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和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控,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教与学双方的同步反应,实现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
一、课前做好细致的讲解,充分的准备,详实的计划和明确的目的
在生物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熟识实验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实验操作的程序。
例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洋葱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最关键的步骤总结为“解离” “漂洗”“ 染色” “压片”;在教师讲解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几点,如该实验用的细胞一定是死细胞,所以解离的主要目的是杀死细胞,但解离用的是盐酸,而染色用的是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因此必须要将解离用的酸性液除去,以免影响染色效果甚至于不能染色,强调结束后,教师要在各组间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制片,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又能够节省实验时间,提高观察的效果。我在多次实验中通过诱导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相当优秀的,他们既能严格的按照自己设置的程序进行实验,又能在显微镜下仔细的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既让学生彻底掌握了有丝分裂实验的整个过程,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每一个学生在做实验时把握生物实验中的三原则,即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例如,在讲解了“酶”的特性之后,我就在实验室让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做“酶的高效性”,“ 酶的专一性”, “酶的活性与外界温度和ph值的影响”,而在这三个大组中,我又每一组分为四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做自己的实验,因为是验证性的实验,因此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三个原则。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与技巧,特别学生在做酶的高效性时,加酶的一支试管和加FeCl3的试管的现象差别非常明显,让学生完全理解“酶”真正具有高效性。不仅要求观察的顺序如此,而且在复述和复习时也要按这样的顺序,长期坚持就会使生物学实验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条理性。
三、结果的观察和结论的对照
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首先要在实验前“定点,抓预习”。
对每个实验,笔者都坚持首先把重点、难点提前告诉学生,同时围绕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有思考的内容、有议论的话题。在预习期间,笔者也经常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从而为实验课上减少盲目性,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生要在实验中“定目标,重规范”。每次在学生动手操作以前,教师都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制定标准,如:在《DNA的粗提取的实验》等实验中,就可以亲手对取鸡血过程进行示范,然后稀释,一步步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NaCl的不同浓度对整个实验的影响和作用,最后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验证和得到实验结果,还应该在实验中分别指导和帮助观察。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难免因贪玩而脱离实验目标。对待这种现象教师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离标”走样的学生应在讲清楚道理后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
总之,在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和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控,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教与学双方的同步反应,实现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