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605例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组(LO组):予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和小切口手术组(SIO组):予患侧内环口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发率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的差异。

结果

LO组单侧疝的手术时间为(21.51±5.19) min,SIO组为(20.48±6.04) 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0,P=0.071);LO组双侧疝的手术时间为(33.19±5.57) min,SIO组为(38.50±6.40) 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5,P=0.000);LO组术后住院时间为(2.71±1.13) d,SIO组为(2.65±0.93) 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6,P=0.532);LO组住院费用为(3 615.13±571.01)元,SIO组为(2 970.96±603.31)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33,P=0.000);LO组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为1.29%,SIO组术后复发4例,复发率为1.0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LO组术后发生其他并发症18例,包括线结反应7例,戳孔疝5例,疝囊积液或积气6例,发生率为7.76%;SIO组术后发生其他并发症66例,包括切口缝线反应17例,阴囊或腹股沟区明显水肿41例,阴囊血肿8例,发生率为17.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10,P=0.001)。

结论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同时发现对侧隐匿疝及处理双侧疝,但是住院费用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对压疮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I/R模型组及低、高剂量H2S干预组,每组10只。低、高剂量H2S干预组分别给予10、30 μmol/kg的硫氢化钠(NaHS)腹腔注射1周,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接受等量的9 g/L盐水,然后正常对照组不作受压处理,其余3组均于压疮装置上受压,3个I/R循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同源盒基因A13(HOXA13)基因在清蛋白(HSA)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C)间充质转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印迹分析检测不同水平HSA(0 g/L、1 g/L、5 g/L、10 g/L、20 g/L、30 g/L)刺激HKC 48 h,以及20 g/L HSA刺激HKC不同时间(0 h、12 h、24 h、48 h、72 h)后,HKC细胞角蛋白(C
目的研究呼吸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在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作用。方法以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因重症肺炎并ARDS住院、并应用APRV治疗的1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比常频通气和应用APRV后第1、4、12、24小时末的呼吸机参数、呼吸道压力变化、镇静评分等,研究APRV在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并ARDS的临床效应。结果应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治疗脑性瘫痪(CP)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脑科疾病中心2008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学龄前CP患儿69例。其中采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治疗43例(手术组),拒绝采用手术治疗患儿26例(未手术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的肌张力改善、运动能力改善情况,并测定2
目的检测和分析一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ACH)家系4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突变位点,并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ACH患儿身高的改善作用。方法采集该家系成员4人外周血样本,应用PCR-DNA测序方法,对该家系各成员FGFR3基因第10号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先证者给予rhGH[0.15 U/(kg·d)]治疗。结果DNA测序显示该家系中患儿-患儿母亲及患儿姐姐F
目的观察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血浆皮质醇(Cor)、促皮质素(ACTH)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收住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早产儿30例为早产呼吸衰竭组,选取同期住院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32例足月儿(足月呼吸衰竭组)、生命体征平稳的52例早产儿(早产对照组)及17例足月儿(足月对照组)作为对照,测定血浆Cor、ACTH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应转录因子和上游转录调节因子在过敏性紫癜(HSP)病理机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41例HSP急性期患儿(急性期组)、35例HSP临床缓解期患儿(缓解组)和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
近年来,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日益增高,其诊治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因患儿年龄特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与成人IBD不同。生长发育迟缓及青春期延迟是儿童IBD独特的症状,针对这一特点营养支持治疗成为儿童IBD的一线治疗。了解儿童IBD的临床特点与营养治疗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特征的变化和影像学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9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31例。足月新生儿组34例、婴儿组41例、1岁以上年龄组14例。比较3组间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和影像学异常特点及差异。结果1.非特异性表现:54例有高热,44例有呼吸道症状,12例有消化道症状。1岁
目的分析来源于中国的4个家系6例家族性低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FHVDRR)患者的PHEX、FGF-23和DMP-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集4个FHVDRR家系成员及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及TA克隆进行PHEX、FGF-23、DMP-1基因的外显子及侧翼序列测序,分析其基本突变。结果家系1中先证者及先证者姐姐在DMP-1基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