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os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内容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而品德课是一个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在进行品德课教学时,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脱离生活,就会让教育枯燥空洞。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生活化的品德课,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再现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教师要研究儿童,关注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视角,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实践去体验,让思想和真实的生活对话,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历程。本文以“进厨房”为例,主要阐述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并呈现一定的思考轨迹,进而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误区一:拔苗助长,违背学生认知规律
  课堂中,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即知道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是蛋白质、水、脂肪、维生素、糖、无机盐,在教学时,会以猜谜语、出图片等方式呈现各种各样的蔬菜、荤菜、主食、水果后,让学生回答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素。教师希望听到学生回答出以上六种营养素,殊不知一年级的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一些学生可能会答出:维生素、铁、钙等。但教师还是不断地提问:“想一想,这些食物中还有哪些营养素宝宝?”显然,教师对这些答案很不满意,学生也依然无从知晓。无奈,教师只好播放“六大营养素”的相关视频,再次提问,当学生终于将六大营养素说完整时,教师如释重负,总算达成了教学目标。
  儿童和成人眼中的生活世界会因为知识经验和身心发展的不同而完全不一样。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构成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位教师仅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及课程目标要求,只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及成长需要,过于成人化和模式化。
  回归生活,强调的不是成人的生活,而是儿童视角中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敏锐地把握儿童现实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还需要充分了解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让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起点和切入点。
  1.化抽象为具体——降低教学“起点”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他理解、体验生活意义所不可缺少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基础。儿童之前的生活、学习经历,甚至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会积累相应的生活经验,这是他们已经具备的。教师可通过课前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起点组织教学。唯有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起点”,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起点。
  例如,本课中“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论性太强,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想方设法地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2.化复杂为简单——寻找教学“切入点”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产生共鸣,最大效益地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
  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昨天家中的晚餐菜谱,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菜和不喜欢的菜,询问:既然菜的味道不好,吃起来又麻烦,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吃了?有学生可能会回答:“不行,它们里面有营养。”这时,教师应追问:“食物中到底有哪些营养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会了解不同的食物中会有不同的营养素,平时不能挑食,不然营养会不全面。将晚餐菜谱作为教学切入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
  误区二: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
  教材只是起提示、引领的作用。当教师带着兴趣和思考走进教材时,每一幅画面、每一句提示语将会启发我们去思考学生现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准确地把握他们的真实生活,但又不能太拘泥于教材。
  在教学这一课的内容时,由于教材中有“为家人配置一日三餐”的实践活动,很多教师会运用文字的方式安排活动场景,即:出现蔬菜、鱼肉蛋类、豆制品、主食、水果等若干,由组长和组内学生一起讨论,在教师提供的菜单中进行选择,并由组长负责填写好营养晚餐搭配表。之后,请每组代表介绍所搭配的菜肴,师生共同评议交流。还有教师会采用图片自由搭配的方式安排活动场景。即:教师会在大屏幕上出示“搭配一顿晚餐”的主题,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特意将食品分成蔬菜、荤菜、主食、水果等类别,各类中放入一些图片,操作时可任意拖动图片,以达到配菜的效果。课上,教师会告诉学生一般的搭配需要有荤菜和蔬菜,还要有主食,一家三口一般需要三个菜。然后,现场先搭配一组,并补充介绍如人多的话,菜也要相应的多一些等。之后,让4人小组中的每个学生人手拥有一份图片资料,让他们开始搭配自己喜欢的晚餐。课堂虽然看上去很热闹,但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教师的意思,他们在展示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荤菜,而没有荤素搭配,实现数量合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灵活处理,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拓展对学生更有意义、学生更感兴趣的题材领域,突破教材的局限,进行弹性的延伸,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
  1.“生动”不“生硬”——寻找生活“对接点”
  纵览品德教材,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充满童趣,它具有通用性,兼顾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需要,但并非所有的教材内容都一定适合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拓展、调整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寻找教材与学生真实生活的对接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份晚餐调查表,让学生记录昨晚家中的晚餐菜肴和主食,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活记录开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其教学载体应是学生的课前调查表,从而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对接点”,让课堂生动而有趣。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聊一聊,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熏陶情感,发展品德,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充实生活,真正地明白营养搭配均衡才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道理。
  2.“主动”不“被动”——关注课堂“生成点”
  追求课堂“生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这一课的内容时,要敏锐地关注课堂“生成点”。在与学生交流平时有没有不喜欢吃的菜时,我们会发现学生说不喜欢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吃起来太麻烦(如鱼有刺,牛肉咬不动等),二是味道不好(不喜欢的菜)。这时,教师要在和学生轻松的谈话氛围中,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六大营养素”存在于食物中,挑食不利于健康成长,并且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他们“难吃的菜学着吃”,爸爸妈妈做什么菜就吃什么菜,从而关注了课堂的生成点。
  的确,学生生活在这大千世界中,他们已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他们的原有生活经验,使教学真正贴近学生。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直是以聊天的形式开展教学的,像是聊家常。其实,这是教师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针对课堂生成的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来设计问题,让他们主动出谋划策,自己来讨论、来探究,进而巧妙地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行统一。
  误区三:隔靴搔痒,忽视真实的生活
  为了达成“初步养成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的良好的用餐习惯”,一位教师设计了这一环节:出示图片,一小男孩在坐便器上很痛苦的样子,适时询问学生,这个小朋友遇到什么麻烦事了。学生猜测,有的说肚子疼,有的说犯了错误,答案千奇百怪,但很少有学生说对。终于有人说是便秘,教师非常惊喜,马上问:“这样的情况,你们有没有?”只见有10个左右的学生举手,教师走到其中一位胖墩墩的学生边上,故意摆噱头,说:“我是有魔法的哦,我猜你平时最喜欢吃荤菜,至于蔬菜嘛,吃一点点儿,有时甚至不吃。”本想这位学生会很配合地说“是的”,但没想他答非所问,让教师比较尴尬。之后,教师提问说,我们有什么防止便秘的好办法,学生无动于衷,整堂课基本上是教师在陈述,学生的内心没有被触动。
  案例中的教师没有真正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想当然的预设,忽视学生的真实生活,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灵。在品德课堂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并实践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才是有效的教学。这些生活来自生活本身,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需要,确定有意义与有价值的沟通点。这样的生活化课堂,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寻求主动发展。
  1.营造磁场般的体验氛围——寻找“沟通点”
  学生在之前的生活经验中已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对生活意义的体验就越深刻,教学效果才会越明显。事实证明,缺乏生活经验的人,很难感受他人的生活,进入他人的世界。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储备,“便秘”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所体验,这就注定和他们没有沟通点。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晚餐调查表,在自己喜欢的菜后面打勾,不喜欢的菜后面画圈,再问有没有学生全部打勾。这时教师要追问:“你们有没有遇到特别喜欢吃的菜时就控制不住,一不小心就吃撑的时候呀?”并请有这种情况的学生起来说说吃撑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吃撑时感觉很难蹲下去,有的会说吃得太饱时感觉食物都堆在喉咙口了,还有的会说走路时会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面对这一场景,教师要适时告诉学生装食物的器官是胃,并播放一段“吃撑了的胃”的自述。当听到胃吃撑时发出的“砰砰”声时,学生都张大了嘴巴。因为这一体验来源于生活,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每个儿童都有的最真实的体验,因此他们最有说话权。因为有了之前的体验储备,课堂才会如此灵动,如此真实。
  2.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把握“落脚点”
  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愿看到“作秀”的环节,需要的是体现育人过程的真实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开放的,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是实现生活化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运用恰当的呈现方式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如案例中的晚餐调查表就是开放生活情境的最好的落脚点。教师把抽象的道德学习过程转变为更具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从中引出学生内心的最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品德课教学确实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最终以他们的生活世界作为归宿,这才是成功的教学。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一种享受,从生活中走来,再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作为一名品德课任教教师,应该更加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带着一份童心参与到品德课堂教学中去,融入儿童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的意义何在?如果只是让参与学习和研讨的学生陈述和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结论,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在一个平面上徘徊,教师的教学永远是照本宣科,这与通过课堂获得提高、发展、升华的教学艺术追求十分遥远。“教”之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向思维的纵深,攀登思维的高度。  这就特别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度的
一、教育戏剧课程实验的背景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1]  目前,教育戏剧在欧美、亚洲一些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
近几年,我一直在围绕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功能,即“学习外国教育史有什么用”作些思考。关于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功用”,2008年我在河北大学召开的教育史年会上,以《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困境与超越——基于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功用的历史分析》为题,做了大会发言。当时,我将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功用主要理解为:第一,将比较上位的“用”定位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稍微下位一些,将“用”定位为教育专业的通识课。基于这样
我们出来学习,经常会听到一些观点,有人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去看书呢,要去看书;后来,又有专家会说,书只是参考。这都是对的,我们自己却被说糊涂了,究竟是看书还是不看书呢?现在经常讲自主学习,有很多专家,特别是大学教授讲了,能看懂的就不要教了,要相信孩子是聪明的。那我们教师干什么呢?今天我将结合这个话题,谈一点我的想法。  知识是有类型的,我们常说读懂教材,其实读懂教材的本质是读懂知识。要读懂知识就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也是人们用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工具。本主张所言“语言”,即语言核心素养,包括“文字表达”“文学思维”“文化传统”。语言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在教师教的基础上,儿童通过个体语言实践、同伴互助、教师引领等方式,汲取文化传统之精髓,学习文学思维,提升文字表达水平。他们的语言不断趋向清晰、丰富、敏锐、独特,同时,精神世界也不断丰富,最终实
应邀在校园开放日参观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一进校园,除了干净、整洁的环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红黄相间的“梦想号”火车模型,我们被几个低年级的学生“导游”引导着,听他们举止大方、彬彬有礼地介绍,感到亲切、有趣。走在校园的各个参观区,都有教师或学生的热情引导,根据校训命名的“行圆楼”“思方楼”稳重、大气,绛红色的墙体和绿色的运动场透露出的活力和激情浑然一体,让人印象深刻。听刘艳萍校长介绍,教学楼的题名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家办学”的指示精神,加强中小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家队伍,带动和促进全省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江苏省决定启动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  从200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分四批选拔200名特级教师(其中教师120名、校长80名),围绕修炼师德修养和人文精神、更新
秦翠英 女,汉族,1963年11月出生,群众,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任桥镇中心幼儿园清凉分园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教龄35年。她不到18岁就走上教师岗位。入职之初,教室房屋漏雨,蛇鼠出没,环境简陋,她咬牙坚持。她放弃30年的小学执教经验,临危受命转向幼儿教育的探索。她亲手制作教具,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贯穿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一个又一个幼小的心里埋下一颗颗善良希望的种子。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爱岗敬业好人
“将教学变成儿童研究”是一个国际趋势,学者、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教学研究和儿童研究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要进行教学研究首先要进行儿童研究。甚至可以这么认定: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应当以教师研究儿童为基础,以儿童学习的觉醒为保证,以儿童的自主学习为标志。它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有读懂学生,顺学而教,教学才能真正回到它的本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学校都开始了教育改革,对每个学校而言,只有坚持“让每个教师都发展,每名学生都成功,每位家长都满意”的办学理念,才能进行深入的素质教育。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博学厚积,追求成功”的校训开展校本研究,深化特色办学,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规范管理,不断创新,注重内涵发展,旨在走轻负优质教育之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教师教育,为学校注入强劲动力  我校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