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有太空歌剧的大片上映,比如最近的《星球大战》新三部曲,我们总能听到一种来自“硬科幻爱好者”的声音:“这不是科幻。”“这不科学。”
这样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在第一部《新希望》杀青时,乔治·卢卡斯也说过,《星球大战》“不是一部科幻电影”。这部受到黑泽明电影叙事与故事结构深刻影响、并保留了大量20世纪上半叶“太空牛仔”小说风格的电影,也确实充满了不那么“硬”的地方:比如玄之又玄的“原力”,其中的太空战争也有强烈的复古风格。
即便只略略看过电影,巨大的帝王级歼星舰(Imperial Class Star Destoryer)的造型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庞大战舰的造型并不类似现实中的军舰,横剖面大致呈楔子状的锐角等边三角形。高耸的舰桥和巨大的推进器位于三角形的底上,而整个舰体则从后向前逐渐收窄,识别度一流。
当然,设计师们把银河帝国的主力舰弄成这样,不仅仅是为了让它显得卓尔不群。事实上,在《星球大战》背景故事中,它的特殊造型被赋予了一个相当符合逻辑的解释:为了确保舷侧火力能够有效集中到战舰前方。

虽说这一解释并不稀奇,但只要稍稍想想便能发现其中耐人寻味之处:现代军用舰只上,武器装备要么沿着船体中轴在甲板上方对称(如各种舰炮),要么位于甲板之下的舰体内(如垂直导弹发射单元),几乎没有布置于舰体两侧的。舷侧火炮这种装备其实是风帆战列舰时代的老皇历:在前装填滑膛炮时代,因为舰炮的射击命中率相对较低、弹着点散布范围很大,且火炮射速缓慢,风帆战舰为了最大限度发扬火力,往往排成一列纵队、亦即战列线,用众多舷侧火炮同时射击。这种战术在17至18世纪逐渐成形,到19世纪初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前后达到顶峰。而19世纪中叶,由于蒸汽铁甲舰的出现,这种战术开始受到了横队战术的挑战——在利萨海战后的19世纪下半叶,许多国家的海军都转而使用横队,强调以主力舰的正面火力压制敌方纵队、然后高速强行突破。在这一时期,主力舰往往将主炮布置在船只的前甲板和船腰部位,大致呈锐角三角形,以确保火炮的前方射界……

《星球大戰》系列中的太空战,恰恰是将19世纪的海战高度浪漫化后硬“搬”到了太空中,其中的战舰设计,也正是为了这种“场景再现”而服务的:在《星球大战》系列的前传三部曲,尤其是第三部的科洛桑太空战中,卢卡斯影业燃烧了巨额特效经费,极为精细地还原了一场大气层外的特拉法尔加角式会战:银河共和国和分离主义邦联的巨大战舰在太空中沿着细长的战列线一字排开、互相轰击,在战舰的船舷上,成排巨大的固定式舰炮以风帆时代的速率缓慢而沉重地喷吐着巨型炮弹。甚至,卢卡斯故意将战舰上的舰炮设计成了需要手动操作的类型:在不止一个特写镜头中,我们能看到B1战斗机器人和克隆人士兵忙碌地搬运和装填巨大的实体炮弹,用手动方式控制火炮复位、调整俯仰角并射击。而正传三部曲中,“进化”为三角形的帝国战舰则一边直挺挺地高速冲向目标、一边将火力朝舰首方向集中,与现实中19世纪下半叶的海战方式别无二致——事实上,在“执行者号”无畏舰(达斯·维德的旗舰)被击毁前,指挥官的最后一条命令正是“朝舰首方向集中火力”!

总之,虽然“在太空中复刻19世纪海军”显得“不够科幻”,但《星球大战》的太空战舰设计确实取得了审美层面上的重大成功,并且高度契合了电影的艺术表现需求:前传三部曲中那些一字排开的“太空风帆战列舰”相当有效地营造了银河内战的宏大感和史诗感,而正传中动辄朝着主角舰船直扑而来的帝国歼星舰则极大地强化了敌强我弱的威压感和银河帝国的国家恐怖主义色彩。甚至在涂装上,银河共和国的战舰(比如猎兵级)色调也更加柔和,与帝国统一的银灰色涂装体现出的严酷无情形成了强烈反差。
作为帝国的对手,正传中义军同盟战舰的外形同样是设计服从表现的典型:与整齐划一、庞大骇人的帝国歼星舰/无畏舰不同,义军同盟的战舰除了整体上“小一号”外,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杂”了——庞大的蒙·克莱梅利级巡洋舰有着大致成梭形的舰体、表面布满了气泡状的不规则上层结构;尼布隆-B护卫舰则有着非常明显的“蜂腰”和同样怪异的高大外部结构。更小的科雷利亚炮艇、锤头级护卫舰、武装运兵船更是造型五花八门,相当一部分甚至与电影中的民船造型颇为相似;至于“千年隼”这种武装船只,索性就是从量产版民用货船改造而来的。但也正是这些缺乏统一标准、“自由奔放”的造型风格,相当有效地表明了义军“来自人民”的特点,以及其复杂且多元化的来源,有力渲染了整个银河共同对抗帝国暴政这一基调。
不过,虽说《星球大战》系列是标准的太空歌剧,但作为美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幻电影的典型产物之一,这种“不科学”的让步仍然是相对有限的。写实主义仍大量存在于《星球大战》的太空战中,比如舰载机在太空战中的大量运用、利用陆基武器平台辅助行星防御作战。相较之下,更“新”的太空歌剧则完全没有了这类顾虑,在强调艺术表现方面走得更远。 在通过造型差异区分阵营方面,同为太空歌剧界一等大IP的《星际迷航》算是一个典型。或许某些《星球大战》爱好者会对一些不那么出名的舰只的阵营归属感到困惑,但《星际迷航》则绝对不会——因为它的每个阵营的舰船全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所有舰艇都遵循着大致相似的几何构型,而且有着被刻意凸显的识别度。
以好斗的克林贡人为例,他们的战舰“猎禽”无论大小强弱,全都在外形上高度模仿猛禽,有着张开的双翼和细长舰身,并且辅以相对艳丽显眼的醒目涂装。而相对的,人类一方的各路联邦战舰的造型,基本都与大名鼎鼎的进取号(Enterprise)相去无几:充满科技感的巨大碟状主船体和相对“苗条”而干练的舰身构成了它们的标准“招牌”。
此外,博格人的“立方体飞船”也颇有特色。这玩意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整体上就是方方正正的一块、完全没有明显的外部建筑——倒是和这个没有自我意识的半机械种族的审美风格相当搭调。不过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在太空中的飞船并不像海洋上航行的船只,尤其是在高度模块化设计的状态下,其外形大可以极简、省略掉那些脆弱而复杂的外部建筑。因此,立方体甚至球体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
相较于乐观向上、更偏向标准科幻风的《星际迷航》,另一套科幻大IP、以冷酷黑暗(Grim dark)与“类奇幻”风格著称的《战锤40000》中的战舰造型,则进一步将对不同艺术风格与审美风格的强调走到了极致——以桌面游戏出身,它从一开始就有着将宇宙战舰这种大号棋子做得精益求精的强烈冲动。而充满悲观主义的黑色哥特风格更是为它的战舰艺术设计提供了不少背景加成。

在《战锤40000》的各类宇宙战舰中,最常见、数量最多、也最具有这部作品“本格”特色的战舰,自然是人类帝国的舰艇。剧情中的人类帝国技术衰退、愚昧落后、有着强烈的中世纪宗教特质,而这种特质在战舰造型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大型战舰看上去甚至不像是作战舰艇,而更像是飞行在宇宙中的教堂或者神龛。在它们有着巨大的彩色窗户、高耸的尖顶和其他充满了前现代气氛的哥特式上层建筑上,繁复华丽的巨型雕像鳞次栉比,而代表“人类的纯洁性”的醒目颅骨标志更比比皆是。即便是稍小一些的船舰也处处有浓烈的宗教气氛。
不过,“战锤”系列中的银河毕竟是个危机四伏的所在,光靠宗教氛围显然不足以御敌。但作为比《星球大战》更加“本格”的太空歌剧,《战锤40000》中的太空战甚至显得更加“古典”一些——在这个“特立独行”的世界观中,人類最重要的舰对舰作战方式之一竟然是……跳帮战。
没错,跳帮战。

古典时代,由于海军的舰载武器威力很难直接击沉敌方舰艇,战斗人员直接登上敌船夺取控制权的战术——“跳帮”一度大行其道。但到了近代,大口径火炮的出现让海军交战距离越来越远,而且纵然能够接近,也会遭到速射武器的压制——在日本倒幕战争的末期,宫古湾海战便是因此而发生了战况逆转。在之后的海战中,跳帮战术便逐渐遭到了舍弃。也正是由于这种战术看上去实在是过于不靠谱,即便是在20世纪的大多数太空歌剧作品中,也极少出现。《星球大战:新希望》开头那段达斯·维德率领501军团跳帮义军船只、试图夺回死星设计图的镜头,在“标准”太空歌剧中已经算是罕见的特例了。
但是,酷爱古典美学的游戏公司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