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不断的对现有教育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渐发生改变,现代化的班级管理模式被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对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高职院校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相关经验,简单的从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现存的问题出发,对班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作出以下几点探讨,以供参考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問题及措施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组成,为我国培养和输送着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办学特殊性,使得其具备着职业与知识教育的双重特性,对学生有着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的教学,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真正的贯彻和落实下来。在现代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班级管理模式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高职教育的学习环境,并促进了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在班級管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逐渐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急需高职教育对其改革和创新。
一、高职教育班级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特色化管理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班级式的管理方法,有效的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是以高职教师、班级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为一体的管理组织,三者之间的有效配合,可以大大的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有效的展开。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应用班级管理模式时,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班级学生干部的管理职权过大,弱化了班级辅导员的管理责任以及弱化了高职教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而班级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缺乏,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不良的带头作用,在班级辅导员与高职教师监管缺乏的基础下,导致班级管理混乱。而另外有些高职院校过分的强调学校管理与班级辅导员的重要性,将班级管理的权利单一的集中在班级辅导员的手中,导致班级学生干部的管理权利被虚化,无法发挥班级管理模式的真正作用。
(二)流于形式的班级制度
在高职院校中,班级的组建立足于规章制度的建立,而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需要学校、辅导员、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合作。但是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的编制过程中,很多制度都没有参考到班级全体学生的意见,无法让班级全体学生所认可,从而无法彰显出班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监管性,导致班级管理的效率无法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无法保障。
(三)固化的班级管理理念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不断的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但是,班级管理模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遭遇到了最大的挑战,也就是管理理念落后固化,制约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将规章制度作为管理模式的中心,缺乏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虽然在对高职学生的管理中起到了公平公正的作用,但是却制约着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压抑着高职学生的天性,不利于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悖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二、高职教育对班级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
(一)加强三方管理的平衡
在高职院校对班级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高职教学教师、班级辅导员以及班级学生干部之间的管理权责要均衡,细化班级管理的责任与权力,从而优化配置三方管理的职责,使得高职院校在应用班级管理模式时,真正的体现出班级管理的优势,提升班级管理的综合水平。作为高职教育班级管理中担负重要职责的学校一方,要负责其班级辅导员队伍的组建,提升班级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同时要组建专业的高职教学教师队伍,并将高职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聘请的关键参考因素。作为班级管理中起着引导作用的班级辅导员与高职教学教师,应当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树立科学的班级管理理念,要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中,树立自身的榜样态度,平等的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同学,同时班级辅导员要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再学习、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班级管理中领头作用的学生干部,要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强化自身的道德素质,以身作则,领导班级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构建严密的规章制度
在构建班级规章制度时,要参考班级全体学生的综合意见,保障规章制度的有效性。高职院校要积极的倾听学生群体的声音,并重视学生群体的意见,通过开展相关会议,邀请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班级规章制度的构建中,在利于班级实际运作的基础下,提高高职学生的接受度。同时,班级辅导员与班级学生干部要与高职教学教师相结合,深入的对班级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综合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制定出科学的管理计划与发展目标,促进整体班级的和谐发展,推动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
(三)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改革创新班级管理理念,要将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群体之间的发展差异性,从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比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性.采用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的均衡发展,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积极的分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提高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成海.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思考——兼议“四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J].榆林学院学报,2012,02:82-85.
[2]丁志强,唐继红.建构“四维一体”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01:67-70.
[3]楼青青,章钢钱.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新模式探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49-52.
[4]张永民.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0,10:35-37.
[5]陈英芳.基于自主管理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32-133.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問题及措施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组成,为我国培养和输送着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办学特殊性,使得其具备着职业与知识教育的双重特性,对学生有着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的教学,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真正的贯彻和落实下来。在现代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班级管理模式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高职教育的学习环境,并促进了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在班級管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逐渐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急需高职教育对其改革和创新。
一、高职教育班级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特色化管理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班级式的管理方法,有效的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是以高职教师、班级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为一体的管理组织,三者之间的有效配合,可以大大的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有效的展开。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应用班级管理模式时,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班级学生干部的管理职权过大,弱化了班级辅导员的管理责任以及弱化了高职教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而班级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缺乏,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不良的带头作用,在班级辅导员与高职教师监管缺乏的基础下,导致班级管理混乱。而另外有些高职院校过分的强调学校管理与班级辅导员的重要性,将班级管理的权利单一的集中在班级辅导员的手中,导致班级学生干部的管理权利被虚化,无法发挥班级管理模式的真正作用。
(二)流于形式的班级制度
在高职院校中,班级的组建立足于规章制度的建立,而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需要学校、辅导员、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合作。但是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的编制过程中,很多制度都没有参考到班级全体学生的意见,无法让班级全体学生所认可,从而无法彰显出班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监管性,导致班级管理的效率无法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无法保障。
(三)固化的班级管理理念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不断的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但是,班级管理模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遭遇到了最大的挑战,也就是管理理念落后固化,制约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将规章制度作为管理模式的中心,缺乏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虽然在对高职学生的管理中起到了公平公正的作用,但是却制约着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压抑着高职学生的天性,不利于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悖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二、高职教育对班级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
(一)加强三方管理的平衡
在高职院校对班级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高职教学教师、班级辅导员以及班级学生干部之间的管理权责要均衡,细化班级管理的责任与权力,从而优化配置三方管理的职责,使得高职院校在应用班级管理模式时,真正的体现出班级管理的优势,提升班级管理的综合水平。作为高职教育班级管理中担负重要职责的学校一方,要负责其班级辅导员队伍的组建,提升班级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同时要组建专业的高职教学教师队伍,并将高职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聘请的关键参考因素。作为班级管理中起着引导作用的班级辅导员与高职教学教师,应当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树立科学的班级管理理念,要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中,树立自身的榜样态度,平等的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同学,同时班级辅导员要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再学习、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班级管理中领头作用的学生干部,要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强化自身的道德素质,以身作则,领导班级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构建严密的规章制度
在构建班级规章制度时,要参考班级全体学生的综合意见,保障规章制度的有效性。高职院校要积极的倾听学生群体的声音,并重视学生群体的意见,通过开展相关会议,邀请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班级规章制度的构建中,在利于班级实际运作的基础下,提高高职学生的接受度。同时,班级辅导员与班级学生干部要与高职教学教师相结合,深入的对班级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综合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制定出科学的管理计划与发展目标,促进整体班级的和谐发展,推动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
(三)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改革创新班级管理理念,要将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群体之间的发展差异性,从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比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性.采用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的均衡发展,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积极的分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提高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成海.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思考——兼议“四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J].榆林学院学报,2012,02:82-85.
[2]丁志强,唐继红.建构“四维一体”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01:67-70.
[3]楼青青,章钢钱.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新模式探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49-52.
[4]张永民.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0,10:35-37.
[5]陈英芳.基于自主管理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