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教学领域也几被全面覆盖,信息化教学的呼声愈来愈高,信息化教学大赛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市学校展开。一时间,学校的教学考核甚至以有没有使用电脑授课为基本要求,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适当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过犹不及。
一、备课脱离教材,流于形式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教学能力转化的准备过程,它决不是教师简单的搜集资料来拼凑成教案。备课中教学设计能力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挥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研磨教材。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讲过,备课中要下功夫做到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備课自然也就体现出教师的基本功。当然,备课也是教师不断积累知识,发现教学思路,提升基本功的过程。所以,我以为要把备课转化成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认可接受教材中的思想情感目标,对文本内容产生“爱情”。然而,现代信息化教学最多的体现在PPT的制作和使用。因为网络的便利,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现成的教学设计和PPT,然后下载打印,备课,应对教学检查。备课成了“背资料”,内容千篇一律。根据文本进行备课的少之又少,一本书讲完了教材还是崭新的成了常态。不用深入钻研教材了,那样老师口中的教学语言还有生命的活力,还有情感还有影响力吗?
二、辅助手段喧宾夺主,弊大于利
PPT以文字、图形、色彩及动画的方式,将需要表达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观众,让观众对你要表达的意思印象深刻。PPT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在课堂上加大课堂知识容量,链接更多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会进一步得到扩展;可以让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易于学生接受,使课堂气氛活跃;到学习的喜悦,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过分强调使用PPT,便导致泛滥;导致PPT制作愈加趋向浮华,脱离了教学实际;导致教师过分依赖PPT失去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因为事先的固定设计而使课堂教学缺乏灵动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的调整。
语文课最重要的光辉应该是来自老师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和满载情感的声音和漂亮的板书,以及这一切所形成的老师的人格魅力。而PPT只能起辅助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把陌生的没有见识过的用图片或动画显示,更直观生动,仅此而已。但纵观网上的PPT制作,除了亮眼的背景、五彩的字色和与主题偶有关联,有时甚至是牵强的图片之外,整版整版都是文字。不过是教案的翻版。老师要说的话,老师要写的字全在其中,老师在课堂上使用PPT授课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试想,照本宣科表现的热情和认真研读文本,有感于作者思想感情而释放的热情哪种情况更容易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作品?另外,学生面对PPT中罗列的一、二、三等等,潜意识里又回到了中学时代老师讲的重点一、二、三,于是记笔记,面对此种情况,老师要中断教学等待学生记完。教学中断不可怕,遗憾的是情感的中断,一节课反复如此,真令人“心塞”!
记得,我讲解《春江花月夜》一诗时使用了PPT,心想这次课应该圆满了,不会有遗漏、遗忘内容的情况了,可意料之外的是打开课件开始上课,我发现自己只能看着念词句,而不是授课讲解,传情达意。因为要照着念,感情也放不开,同学们又太多关注图片而忽略了文字的意境。一节课下来我很是沮丧,
三、PPT代替了板书,严重阻碍了规范书写汉字的进程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使我们逐渐忽视了板书的重要作业。板书,作为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教学手段,它还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给学生以美得享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板书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即使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兴未艾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板书也不可能被取代。教师漂亮、规范的书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激发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喜爱,使其在日常中认真规范书写汉字。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书写和承载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热爱祖国文字,规范书写汉字都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教师漂亮的板书就是一个清晰可见的榜样。然而在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中教师板书逐渐被淡化。老师上课都不用板书了,又怎能引导学生手书,长此下去,学生提笔忘字现象,错别字现象比比皆是,写一手好字成了天方夜谭。
四、课堂教学语言是基于对教材的深度理解的演说语言,不是对备课资料的背诵和照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率。”课堂教学语言是融声音、情感和表演一体的艺术;是融合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同时参考备课资料的演讲,是要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而不断作出修整的。声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具有独立的音响美,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然而,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使用,让老师在备课中减少了对教材的反复阅读与体会时间,使得老师们对教材领悟不透,挖掘不深,因此,很难做到有创造性的见解,更不可能在解读教材时做到游刃有余,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累积,言语丰富,营造意境与氛围,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高职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理解能力较之中学阶段有了很大的提升,语文教学中不应再以形象化生动化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应该引领学生积累知识,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自信,提出不同想法的创造能力。“德高为师,行高为范”,作为高职语文老师应首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实现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为祖国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优秀的大学生。
一、备课脱离教材,流于形式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教学能力转化的准备过程,它决不是教师简单的搜集资料来拼凑成教案。备课中教学设计能力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挥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研磨教材。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讲过,备课中要下功夫做到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備课自然也就体现出教师的基本功。当然,备课也是教师不断积累知识,发现教学思路,提升基本功的过程。所以,我以为要把备课转化成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认可接受教材中的思想情感目标,对文本内容产生“爱情”。然而,现代信息化教学最多的体现在PPT的制作和使用。因为网络的便利,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现成的教学设计和PPT,然后下载打印,备课,应对教学检查。备课成了“背资料”,内容千篇一律。根据文本进行备课的少之又少,一本书讲完了教材还是崭新的成了常态。不用深入钻研教材了,那样老师口中的教学语言还有生命的活力,还有情感还有影响力吗?
二、辅助手段喧宾夺主,弊大于利
PPT以文字、图形、色彩及动画的方式,将需要表达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观众,让观众对你要表达的意思印象深刻。PPT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在课堂上加大课堂知识容量,链接更多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会进一步得到扩展;可以让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易于学生接受,使课堂气氛活跃;到学习的喜悦,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过分强调使用PPT,便导致泛滥;导致PPT制作愈加趋向浮华,脱离了教学实际;导致教师过分依赖PPT失去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因为事先的固定设计而使课堂教学缺乏灵动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的调整。
语文课最重要的光辉应该是来自老师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和满载情感的声音和漂亮的板书,以及这一切所形成的老师的人格魅力。而PPT只能起辅助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把陌生的没有见识过的用图片或动画显示,更直观生动,仅此而已。但纵观网上的PPT制作,除了亮眼的背景、五彩的字色和与主题偶有关联,有时甚至是牵强的图片之外,整版整版都是文字。不过是教案的翻版。老师要说的话,老师要写的字全在其中,老师在课堂上使用PPT授课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试想,照本宣科表现的热情和认真研读文本,有感于作者思想感情而释放的热情哪种情况更容易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作品?另外,学生面对PPT中罗列的一、二、三等等,潜意识里又回到了中学时代老师讲的重点一、二、三,于是记笔记,面对此种情况,老师要中断教学等待学生记完。教学中断不可怕,遗憾的是情感的中断,一节课反复如此,真令人“心塞”!
记得,我讲解《春江花月夜》一诗时使用了PPT,心想这次课应该圆满了,不会有遗漏、遗忘内容的情况了,可意料之外的是打开课件开始上课,我发现自己只能看着念词句,而不是授课讲解,传情达意。因为要照着念,感情也放不开,同学们又太多关注图片而忽略了文字的意境。一节课下来我很是沮丧,
三、PPT代替了板书,严重阻碍了规范书写汉字的进程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使我们逐渐忽视了板书的重要作业。板书,作为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教学手段,它还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给学生以美得享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板书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即使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兴未艾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板书也不可能被取代。教师漂亮、规范的书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激发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喜爱,使其在日常中认真规范书写汉字。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书写和承载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热爱祖国文字,规范书写汉字都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教师漂亮的板书就是一个清晰可见的榜样。然而在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中教师板书逐渐被淡化。老师上课都不用板书了,又怎能引导学生手书,长此下去,学生提笔忘字现象,错别字现象比比皆是,写一手好字成了天方夜谭。
四、课堂教学语言是基于对教材的深度理解的演说语言,不是对备课资料的背诵和照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率。”课堂教学语言是融声音、情感和表演一体的艺术;是融合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同时参考备课资料的演讲,是要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而不断作出修整的。声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具有独立的音响美,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然而,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使用,让老师在备课中减少了对教材的反复阅读与体会时间,使得老师们对教材领悟不透,挖掘不深,因此,很难做到有创造性的见解,更不可能在解读教材时做到游刃有余,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累积,言语丰富,营造意境与氛围,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高职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理解能力较之中学阶段有了很大的提升,语文教学中不应再以形象化生动化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应该引领学生积累知识,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自信,提出不同想法的创造能力。“德高为师,行高为范”,作为高职语文老师应首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实现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为祖国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优秀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