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目的:观察放血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增效作用。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放血疗法加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注射。結果:治疗组有效率93.33%,显效率46.67%,对照组有效率73.33%,显效率26.67%。结论: 放血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增效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放血疗法 穴位注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众多并发症当中,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经临床统计,其发病率可达到60%-90%[1]。DPN常可导致感觉神经损害,继而使人体产生疼痛、麻木、皮肤瘙痒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还可累及运动神经,使得出现乏力等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放血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针灸科病房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0~70岁,发病时间1~10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及疗程 治疗组采用放血疗法加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注射治疗。(1)放血疗法:委中、太冲、丰隆、十宣穴、合谷、血海,每次选取5穴,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棉球常规消毒,每穴用7号注射针头点刺出血。出血量:根据所选穴位,以每穴2ml或以所放出血液颜色改变为度或所选择穴位不能放出血液为止(<2ml),每次总出血量不超过10ml。查看患者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是否有瘀阻的血络,如有瘀络,采取瘀络放血,可于瘀络部位,用碘伏棉球常规消毒后,用7号针头点刺出血。出血量:每处约5-10ml或以所放出血液颜色改变为度,每次不超过20ml。每周2次,4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2)上肢主要取曲池、外关、内关、合谷等,下肢主要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太溪、太冲等进行穴位注射。穴位严格消毒后用2.5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 0.25mg共0.5ml快速刺入穴位,适当调整针的位置,待局部有针感后回抽,查看注射器内无回血后,缓慢注入药液,每次选2穴,每周2次,4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评价标准[4-5]:
①显效:自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肢端感觉异常,感觉如袜套或手套样改变,伴有麻木、灼热、刺痛、皮肤干燥、无汗、蚁行感等不适),神经系统检查主要以浅感觉减退或消失,少数有深感觉的减退、四肢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腱反射明显好转或恢复(TCSS评分改善);肌电图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SNCV较前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症状、体征改善,腱反射好转,(TCSS评分改善);肌电图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SNCN较前增加<5ms。③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腱反射无好转(TCSS评分无改变);肌电图无变化。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
5、结果 见表。结果示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6、讨论
在中医学中并没有DPN的病名,多根据其麻木不仁、疼痛等症状,归属于“血痹、不仁、痹症”范畴。而以上疾病均在消渴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医病因同消渴一样,多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消渴病日久,耗气伤阴,阴虚内热而耗气伤津,使血行不畅而血脉瘀阻;加之患者久病血脉瘀滞,久而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不能濡养四肢;最终导致麻木、不仁、疼痛等症状。本病与瘀血有极大关系。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通过放血,使机体瘀血得到祛除,从根本上祛除瘀血这一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改善患者因瘀所致麻木、疼痛、蚁行感等一系列DPN症状。
现代研究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久治不愈,机体长期在高血糖和胰岛素缺乏状态下而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导致周围神经组织的形态与功能变化及神经组织的生化代谢异常。放血疗法可以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细胞组织及神经供血供氧情况,使神经得到修复。DPN患者神经束内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壁及神经束膜内基膜增厚,血管腔变窄及玻璃样变性后,促使神经内膜氧水平下降,神经纤维营养无法供给,最终导致了神经的变性,坏死。而放血后,局部微循环障碍改变,可进一步促进营养药物吸收,增加其量效关系,使神经髓鞘及轴突的再生修复速度提高。此外,穴位注射后,产生的针刺效应,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变血管神经活性物质的生化变化,使得促进细胞解聚,血黏稠度降低。
本临床观察显示,放血疗法结合穴位注射后,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基金项目: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
Postma TJ, Heimans JJ. Grading of chemotherapy 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n Oncol 2000,6,(11):59
[2]袁振涛,张杰,王河宝.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9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308):67
[3]钱仁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32
[4]杨铭.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58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2011,27(3):28-29
【摘要】目的:观察放血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增效作用。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放血疗法加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注射。結果:治疗组有效率93.33%,显效率46.67%,对照组有效率73.33%,显效率26.67%。结论: 放血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增效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放血疗法 穴位注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众多并发症当中,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经临床统计,其发病率可达到60%-90%[1]。DPN常可导致感觉神经损害,继而使人体产生疼痛、麻木、皮肤瘙痒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还可累及运动神经,使得出现乏力等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放血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针灸科病房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0~70岁,发病时间1~10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及疗程 治疗组采用放血疗法加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注射治疗。(1)放血疗法:委中、太冲、丰隆、十宣穴、合谷、血海,每次选取5穴,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棉球常规消毒,每穴用7号注射针头点刺出血。出血量:根据所选穴位,以每穴2ml或以所放出血液颜色改变为度或所选择穴位不能放出血液为止(<2ml),每次总出血量不超过10ml。查看患者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是否有瘀阻的血络,如有瘀络,采取瘀络放血,可于瘀络部位,用碘伏棉球常规消毒后,用7号针头点刺出血。出血量:每处约5-10ml或以所放出血液颜色改变为度,每次不超过20ml。每周2次,4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2)上肢主要取曲池、外关、内关、合谷等,下肢主要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太溪、太冲等进行穴位注射。穴位严格消毒后用2.5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 0.25mg共0.5ml快速刺入穴位,适当调整针的位置,待局部有针感后回抽,查看注射器内无回血后,缓慢注入药液,每次选2穴,每周2次,4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评价标准[4-5]:
①显效:自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肢端感觉异常,感觉如袜套或手套样改变,伴有麻木、灼热、刺痛、皮肤干燥、无汗、蚁行感等不适),神经系统检查主要以浅感觉减退或消失,少数有深感觉的减退、四肢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腱反射明显好转或恢复(TCSS评分改善);肌电图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SNCV较前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症状、体征改善,腱反射好转,(TCSS评分改善);肌电图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SNCN较前增加<5ms。③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腱反射无好转(TCSS评分无改变);肌电图无变化。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
5、结果 见表。结果示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6、讨论
在中医学中并没有DPN的病名,多根据其麻木不仁、疼痛等症状,归属于“血痹、不仁、痹症”范畴。而以上疾病均在消渴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医病因同消渴一样,多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消渴病日久,耗气伤阴,阴虚内热而耗气伤津,使血行不畅而血脉瘀阻;加之患者久病血脉瘀滞,久而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不能濡养四肢;最终导致麻木、不仁、疼痛等症状。本病与瘀血有极大关系。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通过放血,使机体瘀血得到祛除,从根本上祛除瘀血这一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改善患者因瘀所致麻木、疼痛、蚁行感等一系列DPN症状。
现代研究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久治不愈,机体长期在高血糖和胰岛素缺乏状态下而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导致周围神经组织的形态与功能变化及神经组织的生化代谢异常。放血疗法可以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细胞组织及神经供血供氧情况,使神经得到修复。DPN患者神经束内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壁及神经束膜内基膜增厚,血管腔变窄及玻璃样变性后,促使神经内膜氧水平下降,神经纤维营养无法供给,最终导致了神经的变性,坏死。而放血后,局部微循环障碍改变,可进一步促进营养药物吸收,增加其量效关系,使神经髓鞘及轴突的再生修复速度提高。此外,穴位注射后,产生的针刺效应,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变血管神经活性物质的生化变化,使得促进细胞解聚,血黏稠度降低。
本临床观察显示,放血疗法结合穴位注射后,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基金项目: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
Postma TJ, Heimans JJ. Grading of chemotherapy 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n Oncol 2000,6,(11):59
[2]袁振涛,张杰,王河宝.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9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308):67
[3]钱仁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32
[4]杨铭.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58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2011,27(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