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变迁: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趋势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即将成为战胜国的美、英、苏三国开始酝酿战后国际政治的组织结构:联合国。当时,三大国一致同意联合国安理会由11个国家构成,其中美、英、苏、中、法五个主要战胜国为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另外6个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任期
其他文献
9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后,新的工商秩序以及经营管理的情况如何?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新著《未来的经营管理》一书中作了充分的论述。他认为在90年代,社会和经济环境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导致出现这些变革的,有5个大的方面的因素。一、经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贸易集
激进的政治、经济改革1990年以后,蒙古革命70年来所执行的社会主义路线,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迅速向自由化的道路前进。新的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的最大目标就是扩大民主化、导入市场经济和重新建立以与西方各国加强关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坎(苏联人,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60—1986年在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7年移居瑞典,在两家大学任教授)1989年11月在《莫斯科新闻》上撰文《'瑞典模式'和社会主义革命》,谈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瑞典模式'的影响。现将该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英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希尔在1990年出版的《美国的反共主义》一书中,详细地追溯了美国反共思潮和反共活动的历史,并对美国反共主义形成的原因作了分析。希尔指出,美国反共主义得以产生和盛行的主要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它并不象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动。而主要是19世纪以后美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
德国沃尔夫冈·莱昂哈德教授在《东欧》杂志1991年第10期上发表了题为《列宁是否对斯大林主义负有责任》的文章,就列宁和斯大林主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活动作十分客观的、不带任何
下面的讨论将具体转到米德所称'行动'的本性上来,以了解它决定被感知世界特性的方式。只有通过这种努力,工具论与意向性的关系才能更充分地得到澄清。知觉对象是在行动的结构特征中显露出来的。因此,知觉内容与活动不可分地联系在
一、投资情况匈牙利1、直接投资额:1991年为10.4亿美元,约占外国在中、东欧国家投资全部资本的60%(1990年为3.5亿)。外资企业1991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出口的15%以上。70%的外国投资涉及生产活动。2、各国所占投资比重:同欧共体伙伴创办的合资公司占41%(其中德国占25%左右)。
三、新阶段:自相矛盾的形象戈尔巴乔夫思想的演变是令人惊奇的。这种演变的首要原因是什么:是内在的自我发展还是希望适应民主进程?显然是后者。这种情况说明,戈氏为什么不再是改革进程的领导者。同样也十分清楚,戈氏没有、也不可
新年伊始,美国总统克林顿对欧洲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这是克林顿入主白宫以来第一次出访欧洲,是美国政府今年采取的第一个宦大外交行动。温旧情荆棘满布众所周知,1993年是美国外交的'亚洲年',而克林顿总统欧洲之行可以说是揭开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