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方言”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2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与他人谈话时,我们根据对方所使用的方言以及语调变化等,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对方是外乡人还是当地人,我们甚至还可以由此猜测对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其中的原因在于,同一地理区域或同一社会团体的人群拥有相同的声音特征,也就是所谓的“方言”。现在,动物学家指出,“方言”并非人类所独有。
  众所周知,大多数动物都会本能地发出属于某个物种的独特叫声。但我们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一些种类的动物(主要包括鸟类、鲸类、蝙蝠、大象和一些种类的灵长类动物)被认为能够通过模仿学习,产生具有独特意义的声音信号。就像人类语言的一些细微差异可以反映个体所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等一样,动物在交往中产生的一些声音信号也可能反映了它们所属的物种、亚种、种群、固定的配偶关系和家族成员关系等。
  双赢的策略
  科学家早已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动物会发出一些具有独特结构的叫声,比如松鼠在发现捕食动物时会发出愤怒的叫声,雄性海狮在海上争夺领地时会发出好斗的吼叫声。但是,动物用于同伴之间联系的独特叫声,比如在栖息地与同伴接触或与同伴分开后重逢时发出的叫声,显然属于不同的声音,科学家称之为模仿匹配声音,通俗一点就是“方言”。
  能用“方言”和同伴联系的动物几乎都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物种,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言”聚集起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例如寻找和保卫食物、养育幼仔、躲避捕食者等。
  使用“方言”与合作,二者之间的联系似乎是一种直觉行为,就像我们人类也能够模仿别人的口音和语言模式。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中被称为声音的适应性调节,通过这种适应性调节,既能让说话者获得听者的信任,也能提高听者对说话者所说内容的理解,从而达成双方合作的意图。
  对多个动物物种的研究还表明,动物的听觉处理系统对与自己发出的声音信号匹配的叫声更为敏感。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带有选择性的声音敏感性可确保听者能够听到并注意到与自己声音相匹配的叫声,这与我们能够在一片嘈杂声中敏感地听到自己的名字是一样的。
  一种南美小鹦鹉通常以10至25只组成一个小群体,并生活在一起,群体中包括固定的配偶和家庭其他成员。每只南美小鹦鹉都拥有代表自己个人身份的独特的叫声,但在与群体中的其他鹦鹉交往时,它们则发出模仿对方的叫声。经常被我们当作宠物养的虎皮鹦鹉也一样,它们既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也能模仿配偶或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声音。进一步的研究还证明,鸟儿对模仿自己叫声的声音的反应更为强烈。
  科学家得出结论:动物模仿对方的叫声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一项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虎皮鹦鹉在对与自己的叫声匹配或非匹配的叫声作出反应时,它们大脑活动的模式是不同的。这表明,大脑对匹配叫声的处理方式的确是不同的。
  匹配信号更容易被听者检测到,这支持了这样的想法:声音匹配可让模仿同伴叫声的动物获益。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声音匹配对声音发出者和接收者都有生存上的益处。此外,研究还发现,只有在事关生存和繁殖的大事上,动物才会对模仿它们的独特声音做出反应。
  共同的承诺
  科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成双成对动物的声音匹配,这些动物包括美洲的一种小型长尾猴,非洲象和几种鸟类,它们都会改变自己的叫声,模仿雌性同伴的叫声——这是它们求偶过程的一部分。
  雄性虎皮鹦鹉在求偶的几周里会改变原来的叫声,而模仿雌性鹦鹉的叫声,并在整个繁殖季节一直保持这种与雌性声音匹配的叫声。作为信号发出者——雄鸟显然会受益,因为它们通过这种匹配声音获得了雌鸟的接纳;科学家还假设,作为信号接收者——雌鸟也得到了好处,因为雄鸟的匹配声音是对未来稳定的配偶关系的一种承诺。
  除了雄性动物会模仿雌性动物发出特殊的求偶声外,一些物种的雌性也会学习新的叫声,其结果是双方都向一种与原来的叫声迥异的新的叫声聚拢。例如,生活在北美地区的一种红交喙鸟的雄鸟和雌鸟在求偶时,它们的叫声会向一种新的共享声音汇聚,最后双方渐渐靠拢,形成一种新的叫声结构,这种汇聚过程反映了双方对建立稳固关系的共同愿望和投资。
  互相匹配的声音不仅有益于动物结成稳定的配偶关系,同时也可能有助于父母在抚育幼仔过程中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后代的繁殖成功率和存活率。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雄性金翅雀会在它的伴侣孵卵时喂其进食,并在雏鸟孵化出来后哺养后代。当雄鸟寻找到食物回巢时,会发出与雌鸟匹配的叫声,雌鸟听到叫声就会从鸟巢里出来迎接雄鸟。研究发现,只有在播放配偶的叫声时,雌鸟才会做出回应,出来接受食物。
  一些动物幼仔也会学习它们父母的声音,发出属于它们家庭所特有的叫声,来迎接外出觅食归来的父母。成年动物得益于声音模仿的,是可以提高后代繁殖的成功率;而动物幼仔得益于声音模仿的,是可以让觅食归来的父母很快地找到它们,获得食物,大大提高生存下来的概率。
  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种粉红凤头鹦鹉,其“夫妇”的叫声会渐渐接近,相互匹配,形成鹦鹉家庭独特的叫声,雏鸟则会学习父母的声音。研究发现,鹦鹉家庭的这种独特的叫声对于外出觅食后一家人重新团聚至关重要。粉红凤头鹦鹉群体的栖息地范围较大,它们的巢窝通常建在一些空穴中,鹦鹉父母在归巢时寻找“家门”显然有点麻烦。雏鸟与父母匹配的叫声可引导成鸟快速返巢,更好地照顾和喂养雏鸟。当雏鸟羽毛渐渐长成,开始在巢窝附近活动时,家庭的独特叫声就更显重要了,因为它可以帮助外出的雏鸟在纷乱嘈杂的周围环境中很快找到“家人”。
  辨别身份的“口令”
  除了有益于动物结成稳定的配偶关系,有助于幼仔抚育,动物“方言”还有助于甄别群组成员的身份,对较大的动物群体尤其如此。在较大的动物群体中,并不是所有成员彼此都非常熟悉。因此,动物“方言”可以为信号接收者提供所不熟悉的其他个体的信息,以迅速确定对方是否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如此来看,动物“方言”就是动物的身份识别标记,类似于我们人类使用的密码、口令等。   研究发现,雌性枪鼻蝙蝠通常大群聚集在一个较大的栖息地里,在参加夜间觅食活动时,所有成员都发出匹配的声音。在新的大型巢穴的建立过程中,聚集在一起的雌性蝙蝠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模仿与匹配的过程。此外,蝙蝠在发现丰富食物源后,也会利用“方言”召唤来其他成员,一起保卫食物资源,以避免被其他蝙蝠侵占。
  枪鼻蝙蝠的例子说明,动物“方言”作为群体成员特有的“密码”,在嘈杂且瞬息万变的周围环境中,可有效地组织群体成员进行合作觅食活动,并通过迅速甄别“自己人”和“外人”,可靠地确定食物源的守护者。动物使用独有的“方言”,还可以藉此向“外人”显示自己拥有捍卫群体利益的实力和竞争能力。
  宽吻海豚也会利用“方言”在熟悉的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沟通。成年雄性海豚往往会与其他一两个个体结成一个同盟小组,并在80%的时间内和同盟小组成员待在一起,这种同盟关系通常会维持一生。结成同盟的海豚通过共享的哨音聚集在一起。不过,与枪鼻蝙蝠不同,海豚至少有两种联系信号,一种是表明同盟小组成员身份的哨音,另一种是表明个体身份的哨音。后一种哨音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签名”哨音。
  为了解海豚是如何使用这两种类型哨音的,研究人员对捕获的一个海豚群体进行了研究。这些海豚被允许在两个水池中自由游动。观察发现,雄海豚在与群体分开后往往会发出表明它们自己身份的“签名”哨音,而不是表明它们同盟小组成员身份的哨音。科学家推测,海豚(或许还包括狼)在与熟悉的同伴沟通时,发出的是个体特有的声音,而在面对陌生对手时,发出的则是所属群体的“方言”。
  科学家认为,动物拥有“方言”至少有两个好处:发出“正确”的叫声,就有机会获得生存资源;对同一群体独特“方言”做出回应,就可以更好地保护资源,防止非群体成员侵入自己的领域或独占资源。
  进入新群体的“许可证”
  当拥有“方言”的动物个体融入其他群体时,它们通常会很快适应并使用新群体的“方言”,而这有助于它们寻觅合适的配偶和同伴。这些动物“移民”通过学会当地“方言”,获得融入当地群体的栖息地的许可,并获得加入当地动物的觅食活动和获得当地食物资源的机会。对于它们的生存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在鹦鹉等社会性动物中,动物们通常群体栖宿在一起,并合作哺育雏鸟。个体在选择合作伙伴和配偶时,往往会选择“说”当地“方言”者,如此可保证它们选中的同伴拥有更多获得食物和安全栖息地的机会,它们也会从中受益。如果动物不愿或不能学会新的“方言”,它们的社会行为就会受到限制。
  科学家还发现,动物“方言”与种群的类型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不同类型的交喙鸟拥有大小和形状都不同的独特的喙,并以不同类型的针叶树球果为食。观察发现,不同种类、不同食性的交喙鸟通常会生活在同一片树林里,它们仅凭外观很难彼此识别,唯一能够明确区分的就是它们的代表不同“方言”的鸣叫声。研究还发现,如果交喙鸟在别的群体中选择有着相同觅食偏好的同伴,就能分享到更多的食物资源信息。因此,交喙鸟在羽毛未丰、尚未融入其他群体之前就开始学习“方言”,直到成熟期前它们都几乎不会改变叫声。
  必须付出的“投资”
  对不同动物的研究表明,“方言”学习(声音模仿匹配)以三种方式提高动物的繁殖率和生存率:获得同伴的认可和接受,加强父母抚育后代的合作;获得共享食物、栖息地等资源的机会;帮助选择合适的配偶或伴侣。
  科学家指出,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动物的声音模仿匹配之所以可靠,原因之一是,动物付出时间和努力学习新的发声,然后它们藉此向同伴表明,自己为致力于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而付出了代价。
  声音学习需要用到专门的大脑神经回路,需要满足专门负责声音处理的大脑区域对能量资源的需求。因此,动物学习“方言”是一种额外的、昂贵的“投资”(在较为脆弱的幼年发育期尤显昂贵)。不过,动物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由此建立起最牢固的社交钮带。
  从美洲山雀到美洲产小型长尾猴等动物,往往需要几周的时间才能成功模仿新配偶或新群体成员的声音。在某些情况下,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已经开始建立起某种社会联系。例如,被关在一起的雄性欧洲金翅雀会互相模仿叫声,逐渐靠拢,匹配,最终形成新的“方言”。这一声音变化过程需要几周时间。与落后的同伴相比,能迅速与同伴鸣叫声靠拢的个体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群体,建立起新的合作关系,产生新的合作行为。
  个体所投入的时间和努力是动物学习新的声音系统所必须付出的“投资”,这种“投资”对于动物生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研究表明,能够模仿产生匹配声音的动物,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更好地引起同伴的注意,更好地与同伴保持联系和沟通合作,从而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整体的生存能力。
其他文献
它们轰轰烈烈登上地球舞台,它们成为地球霸主长达约1. 6亿年,最后它们悲剧性地从地球表面全体消失——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爬行动物不可一世的时代,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一度统治地球的庞大恐龙族群是如何灭绝的?为了寻找这段扑朔迷离历史的真相,古生物学家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研究和探索。  那么,他们找到最终答案了吗?——他们给出了N多个假说(仅公开发表的就有100多个),其中不乏稀奇古怪
十番锣鼓又名“十样景”“十不闲”,是汉族传统吹打乐种之一.潜山人称为“十番锣”“打十番”,演奏方式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俗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利用早期的全球定位通信卫星(GPS),德雷奇特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建立了四个监测点,他的初衷是通过观察它们随时间变化的位置移动,发现太平洋西部地区地震时的地面移动情况。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在该岛南部艾伯特海岬的监测点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地震“慢动作”——每隔一两年时间,这里的地质板块会向西慢慢移动,历时几星期后停止,如此周而复始。说它奇特,是指这样的地质活动太过缓慢,不会形成地震,但与正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植物通常被我们认为是静态的生物,看上去温顺又可爱。然而,宁静之下,植物世界充满丛林法则,诡计、欺骗和偷袭,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之间为争夺生存资源而展开的战争一直都在静悄悄地进行着。  我们知道,大部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它们所需要得全部营养。而寄生植物却从寄主(也称宿主)植物那里“偷窃”食物。换言之,它们依靠别的活着的植物生存。  那么,寄生植物是如何与寄主植物建立起寄生关系的呢?原来,掉落在寄主植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集中反映.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
自1997年发射以来,“卡西尼号”飞行器已经在太空中旅行了62亿千米,并向地球发回了4500亿字节的数据,其中包括超过30万张风起云涌的土星、雄伟壮丽的土星环以及丰富复杂的土卫(土星卫星)系统的图像。作为“卡西尼号”成像科学团队的领头人,卡罗宁·波尔克女士负责收集和分析这艘飞行器传回家里的所有高像素照片,并且在一个专门网站上回答公众对于这些照片的疑问。  透过“卡西尼号”的视野,波尔克仿佛在凝望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了引导者,而是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将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