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质的阅读离真理更近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wei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颇以为然。深得读书之味,张潮可谓书痴。外国书痴亦多,代表性的有萨特,“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简直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了。
  我看的第一部小说应该是《呼家将》。其时三年级,自父亲枕下搜出这本书我兴奋不已。握在手里很沉重,惊人的厚度表明它来自我陌生而又渴望的成人世界。怀着一种隐秘的快乐我开始了阅读,原来这本令人敬畏的大部头小说并非想象中的高不可攀,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感叹:成人书亦不过尔耳。
  后来的阅读显得顺理成章。我的课余生活就是在找书、偷大人书看、和哥哥争一本书痛哭流涕,这样的糗事伴随我整个童年。某天在大哥枕下发现一本《红楼梦》,朱红色封面,绘有飞檐翘角的古建筑,庄严典雅。彼时读四年级,此书半文半白的叙事语言为我的阅读设置了小障碍,但依然不能阻止一个书虫啃书的速度。遇到看不懂的就跳过去,追着宝黛二人名字看。这样囫囵吞枣的阅读居然也能让我一知半解。苍凉美丽的故事为我掀开一个神秘世界的面纱,有欢喜,有泪水,有生生死死的爱恨交织!经典的力量无与伦比,烛照混沌初开的蒙昧岁月。以后多次深入阅读《红楼梦》,若有所得,若有所失。红楼是一曲宝黛恋之哀歌,也是一次生之孤独的大书写。青埂峰下的顽石,不在红尘走一遭,如何能明白镜花水月的虚幻与渺茫。一次又一次的经典阅读如饮陈酿,同时饮下的还有时间、青春、人生的滋味。回忆我如饥似渴的少年阅读时光,会想起一位女同学。鹅蛋脸,大眼睛,颀长身材。她初一和我同班,父母是下放知青,在区政府工作。转学过来 时,我感到一种咄咄逼人的压力,内心生出卑微之感——其实她是位温和的女生,但她身上所独有的不同于农民子女的气质还是令我自惭形秽。奇怪的是她很快和我好起来,真不可置信。那位女同学每天骑车带我,不嫌弃我的呆笨与木讷。她吸引我的还有她父母为她订的《少年文艺》。每期《少年文艺》看完,她都会应我的要求借给我看。书中那些我同龄人的故事现在一概记不得了,时间把它们漂成一缕淡淡的墨痕,但当初阅读的快乐记忆犹新。毫无疑问我在里面吸取过营养。张爱玲说:“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我的童年就是在书籍温暖的阳光里迟慢走过的。多年后回想,还能感觉那种温度。如今,网上购书、书店淘书,还有图书馆,再不会为没书读发愁。我去本地图书馆逛得最多,进门一排排书架,密密麻麻都是书。越过那些成功励志心灵鸡汤,去文学典籍架子上找,国外国内经典都有。发黄的纸张上记着年代久远的故事。捧在手上看,将自己深深沉浸到古井一般的过往中,一抬头,21世纪的阳光明晃晃照着对面人家玻璃窗,恍兮惚兮。社会浮躁,我自有静心良方,那就是手捧一本发黄的书卷,在沉静的文字中慢下来。书籍为我打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这个世界比现实世界精彩得多。它能克服我与生俱来的自卑,也能克服现实世界中那些“咬啮性的小烦恼”(张爱玲语)。以前我看书全凭肤浅的爱憎。中专三年读席慕蓉最多,她的文字华美,像织锦,却也只能配青春。中年宜讀张爱玲。其文字乍一看是雕花小木楼的精美,是丝绸旗袍上牡丹盛开的富贵底气,也是弯弯曲曲弄堂里的烟火人间,但这一切都有一种苍凉的底子,这种苍凉似西风夕照,晚霞满窗,看似极为矛盾的两个极端,她却结合得这般天衣无缝。苍凉成绝响,也就有了金属质地。当夕阳暗黄色光影爬满卧室青色布帘,一轮皎月慢慢升上夜空,一盏灯,一个人,读书。周遭于是安静下来,安静到可以毫不理会身边嘈杂的世界。写作以后阅读更勤。这时已经有了冷静的眼光,它不会全盘接受,而是会边阅读边思考,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积累,在别人的智慧里重新打量人生,会在某一瞬间幡然领悟。阅读使同等长度的生命体验增加了密度与厚度,人生因此而丰饶。书籍给了我力量与自信,给了我审视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勇气。身处毫无个性可言的职场,每天顶着一张笑脸与人周旋共事,凉薄却在无人之处一点一点洇湿心境。还好有阅读可以让我安静,在文字里与过往遇上,我还是那个坐在黄昏下的木门槛上读书的小女孩。互联网颠覆了古旧的审美,速食阅读、浅阅读、庸俗阅读、碎片化阅读,自以为是的现代人错把垃圾快餐当营养品,抑或是狂妄到以为自己可以不需要书籍?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然而人类进化几千年,并不是为了要膜拜在物质这头巨兽的足下。在虚拟的网络刷存在感,或者只关注股票的涨跌,这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真正的文明不是无知无畏。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如是说。任何一个年代的思想、精神,都需要书籍、经典来喂养,有品质的阅读会让我们离真理更近。
  同时,活得有底气、有贵气、有书卷气,这样的人生才有无限指向的可能。
  无论你选取何种阅读方式,都应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阅读,哪些只是徒劳无益的走马观花。只要确定你进行的是有价值的阅读,读什么和怎么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对传统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作了再审视,并以此为基础,就这种再审视的民族学意义作出了相关的反思性阐释。文章指出,应该在本原意义上理解和坚持社会存在决
第五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召开在即,为帮助读者了解本届高交会参展的一些科技成果,本刊将陆续选择介绍。有关通讯联系,请与供稿单位重庆市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咨询:联系
笔者针对当下美术学院的教学状况,倡导“学院精神”与“绘画品格”的教学追求,阐释两者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对中国画教学的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提出“格古求新”的具体教学措施
海水边  你离开时,好多的水还在途中  它们都想有一次到来,到陆地上看一看  经过你身边,用水的方式上岸  假如你还是那样站立,它们会溅得高一些  水花开得更远  你就是面朝大海也下不去  像世世代代的海水也上不来  你们都只能止于沙滩  很多的水在掀起波浪,迎接着天光  很多的水在黑暗的海底潜涌  那些低温的水流  需要一颗安静的心,需要一次又一次遗忘  需要转身,和你一样地  忽略一些偶然出现
期刊
每当谈及美声唱法的发声问题时,共鸣问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什么是共鸣问题?究竟从哪儿来?这个问题不仅引起了歌者的注意,同时也引起了医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几乎每一本声乐教
知青美术指的是在1968年到1978年期间,由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知青美术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丈化现象,其发展演变的过程随着上山下乡运
对于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不可能因为某种电子产品的出现和风靡而随意改变多年形成的阅读习惯。一书在手,白纸黑字,这是构成阅读的最起码的条件。至于是在冷雨敲窗的寂寞孤独里,还是在摇晃不定众声嘈杂的车船上,是在灯火辉煌的明亮里,还是在一灯如豆的幽暗里,那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将漂泊骚动的心灵完全地沉浸到书本中,外在的环境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只要你认为阅读是快乐的事,是内心安妥的事,是身心愉悦的事,
期刊
李清照是一位诗词兼工的作家.李清照的诗激越悲壮、雄健浑厚;而其词却曲折含蓄,细腻婉转.诗中是鲜明的爱国情感,词里却蕴藉着女儿情怀.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诗词创作的思想内涵、
镜头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并且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